学习公社数字图书馆

教育干部、教师的专业资源共享平台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原创:于维涛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19-12-25 阅读量:0

70年来,我国教师队伍发展成就显著,但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依然有诸多问题值得总结与反思。

1.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法规的预见力不足、执行力不强

帕特南认为:“社会环境和历史深刻地影响着制度的有效性。”总体来看,我国70年的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设计长期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法规建设大多关注内部特点与规律,很少去探究教育整体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法规的衔接与关联度。出台的政策法规在国家、教育整体改革几个关键时期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滞后”问题,如高校扩招、城镇化、进城务工子女就学、“二孩政策”等所导致的师生比失衡、质量下降、择校热、入学难、入园贵等问题就是典型。

博登海默曾指出:“如果包含在法律规则部分中的‘应然’内容仍停留在纸上,而并不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的话,那么法律只是一种神话而非现实。”70年以来,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正是陷入了“执行乏力”的尴尬境地。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法规无能,对复杂的教师队伍建设无济于事;二是政策法规的调整对象遗漏错位;三是政策法规实施过程中剑走偏锋。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没有遵循“法的遵守、法的执行和法的适用”的一般规律来进行,而是通过“开会动员和动嘴”政治运动式的实施方式进行,既开错了方,又拿错了药,使法规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2.教师队伍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发展不均衡

70年来,国家重点关注教育外部投入保障和资源配置,较少关注教师队伍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从城乡来看,乡村学校教师编制短缺,老龄化问题严重,专业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较弱,职称评定受限,住房条件简陋,专业成长动力不足。从区域来看,中西部边远艰苦地区优秀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仍然存在低薪聘用代课教师的现象。从校际来看,不同学校之间教师素质差距显著,长期积累的名牌学校“择师”效应依然存在。从群体看,职业教育“双师型”人才和新建本科院校高水平领军人才缺乏。

3.重业务、轻思想政治品德建设问题比较突出

从1951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要求在教职员中进行思想改造的工作开始,到教育部1953年下发《关于中等学校及小学教师在职业余学习的几件事项的通知》强调各级政府开展初步思想政治教育,到1987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要求加强教职工队伍的思想建设,再到2018年《意见》提出要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的地位被屡屡提及,但效果不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软”的,业务是“硬”的,停留在思想认识上多,行动落实少。“口号化、肤浅化、会议化、强压式”让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流于形式,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4.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师范类专业的生源质量总体不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很多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和师范类专业生源质量的激励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们不愿意选择教师职业。在关于职业选择的调查中,“有78.5%的学生不愿意选择教师职业,58.6%的教师不愿意再选择教师……全国普通院校师范类毕业生总计70万人,真正到一线做教师的比例很小,有的院校甚至低于10%,教师培养存在‘虚假繁荣’”。二是教师工资收入低于期望值。全国有21个省的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高于教师平均水平。三是教师对“忙会议、忙检查、忙安全”的被动工作和专业发展现状不满。四是师范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除了部属师范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相对较高之外,地方师范院校的分数线基本都在中等水平以下”,学前教育尤甚。

5.教师队伍建设多重多头领导、缺少协调

2017年,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明确提出教育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但我国在教师队伍管理方面长期存在层次过多、多重执法、权责脱节、管理跨度大、缺少协调等问题。人权、事权、财权不相统一,教育部门及学校是教师的管理部门与用人单位,却没有相应的人权与财权,难以发挥“主管”和“自主权”的作用。

以上问题有的属于历史性、制度性问题,有的属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需要在发展中对其高度重视、统筹规划,采取针对性的举措加以解决。 

(本文摘自《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成就与反思》,系教育部委托课题“教师队伍保障与教师法修订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SSKT201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