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形式,这种马克思文化理论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基础,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视角出发,考察了当代教育公平缺失的文化表征,分析了教育公平缺失的文化机理,探究了促进教育公平的文化路径。
[关键词] 教育公平缺失;教育失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作者简介] 张玲,淮海工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江苏连云港222000)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968(2017)02-0091-03
教育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公正而平等地享有各种公共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发展过程,深受国家政策、经济发展、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等因素影响与制约。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与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如社会制度、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物质生产等。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涵盖了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和社会形态,并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复杂的文化有机体。因而,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审视教育发展失衡问题,分析教育公平缺失的内在机理,探究教育公平发展的方法路径。
一、当代教育公平缺失的文化视角审视
教育公平与区域环境、时代背景、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价值等密切相关,有着鲜明的动态性、时代性、阶段性、社会性等特征。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物质文化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是指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经济制度等制度规范,精神文化是指文学艺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隐性文化。为此,可以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审视教育公平缺失问题,分析教育公平缺失的文化表征。
1.城乡教育发展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了“重城市,轻农村”的教育投入制度,农村教育投入远远落后于城市。社科院调查表明,2014年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为22576.01亿元,其中40%的城市人口占有了大约占75%的教育经费,而60%的农村人口仅占有25%的教育投资。这种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影响了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在教师队伍方面,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教学任务重,这些挫伤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了优秀人才投身农村教育的积极性。因而,城市地区教师学历已达到本科和硕士水平,而农村地区许多教师学历不达标且知识结构老化,无法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这种教师资源配置失衡问题也制约了农村教育发展。
2.区域教育发展失衡。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较快,这些为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并促进了发达地区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然而,许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较少,教育经费不足,从而制约了教育经费投入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因而,在许多发达地区学校硬软件设施都已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硬软件设施仍停留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平。
3.教育制度体系不公。当前,我国实施了以县级财政为主的教育投入制度,由于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各地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从而产生了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同时,在基础教育发展中我国实施了重点学校制度,地方政府将重点学校作为教育发展重点,这使各种优质教育资源都流向了重点学校,从而产生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在教育管理制度上,我国实施了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评价制度、考试招生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这种以城市为中心的制度导向带来了城乡教育失衡问题,导致农村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二、当代教育公平缺失的文化归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培育了人,造就了文明人。可见,文化与各种社会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从文化视角分析教育公平缺失问题,探究教育公平缺失的文化归因。
1.教育公平缺失的物质文化归因。从物质文化维度看,教育公平缺失是教育经费分配不公、教育资源投入不公等原因造成的。一是教育经费投入不公。当前,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仅占GDP比重为3%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制约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二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社会发展首先表现为社会生产力进步、社会财富增多、物质产品丰富等,这些必然会带来社会利益格局的变化,引发社会结构的调整。当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在城乡、区域、教育与高等教育、重点教育与非重点教育之间的差距较大,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贫乏,基础教育和非重点教育发展滞后,这些影响了教育公平发展。
2.教育公平缺失的制度文化归因。从制度文化维度看,教育不公平是教育政策不公与教育制度不公造成的。一是教育政策不公。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公共政策总是优先反映城市人的利益……以城市学生的学力来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这种不公平的教育政策制约了农村教育发展。二是教育制度不公。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实行了城乡分治的教育管理制度,城市教育由国家直接投资,而农村教育却要由农民自己筹资,这无疑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入学制度上,我国实施了以“出生地为主,就近入学”的原则,学生只能在出生地入学,这些带来了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难问题,带来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公平问题。
3.教育公平缺失的精神文化归因。从精神文化维度看,“城市中心”的发展观、“GDP至上”的政绩观、落后的传统教育观念、教育公平价值观缺失等是教育公平缺失的内在原因。一是“城市中心”的发展理念。新中国以来,我国制定了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观,在这种发展观指引下城市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而农村教育却陷入了发展困境。二是“GDP至上”的政绩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以经济增长、财政收入、招商引资等为导向的政绩体系,形成了GDP至上的政绩观。因而,许多地方政府都将精力放到了发展经济上,将教育投入看成无关紧要的事情,忽视了地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些地方政府将教育当成形象工程,热衷于打造名校,反而忽视了对农村教育、薄弱学校的财政投入,这些也影响了教育公平发展。三是教育公平价值观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成了贯穿社会各领域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政府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于城市和发达地区,投入到重点学校和高等教育之上,这些直接影响了教育均衡发展。
三、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文化选择
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看,教育发展失衡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应从这三方面出发,探究教育公平发展的对策措施,以更好地推进教育公平发展。
1.物质文化层面: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农村教育与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滞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失衡、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发展失衡等问题。为此,应以教育投入公平为导向,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投入分配均衡。同时,要按照适度倾斜的原则加大对农村教育、落后地区教育、基础教育的投入教育力度,逐渐缩小不同地区的教育投入差距。此外,要建立弱势教育补偿机制。长期以来,我国实施了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政策,片面重视城市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导致城乡教育失衡问题日渐严重。因而,应加大对弱势教育的补偿力度,提高对农村教育、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向农村教育和基础教育倾斜,促进农村地区、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明确政府部门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责任、权利、义务等,以更好地保障教育投入力度。
2.制度文化层面:建立公平的教育制度体系。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公平建设中,“最大的教育不公不是资源配置不公,而是教育制度不公”,糟糕的教育制度往往能够成为复制阶层差距的重要工具。显然,只有遵循社会公平的基本准则,建立公平的教育制度,才能更好地解决教育发展失衡问题,促进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应建立城乡一体、多元参与、均衡发展的教育公平推进机制,形成以公平为导向的教育政策体系,促进教育“有质量的公平增长”。要积极推进教育制度创新,建立以公平的教育决策机制、教育投入机制和教育管理机制,以更好地解决教育资源分配、教育管理等方面的不公平问题,实现城乡和区域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比如,可以根据《立法法》制定《教育投入法》《教育预算执行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法律形式明确教育经费投入的方式、比例、总量等,明确农村教育、基础教育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重,推进教育投入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师补贴,逐步消除教师工资的城乡和区域差异。
3.精神文化层面:确立公平公正的文化体系。精神文化是教育发展失衡的内在原因,要实现教育公平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建构以公平为导向的社会文化,为教育公平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首先,要确立科学发展的文化理念。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理念。因而,应大力弘扬科学发展观,将科学发展理念融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要用科学发展观整合各种文化思潮,建构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其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发展中,要实现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知识本位向生命本位的理念转变,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重心,为每位学生都营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实现教育发展的高位均衡。最后,树立文化关怀的教育理念。教育公平发展有着鲜明的文化性,不同的社会文化往往会对教育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因而,在教育发展中,要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建构有助于教育公平的社会文化体系。比如,要加强家庭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缩小城乡教育文化差距,实现优质教育文化资源共享。
(责任编辑 周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