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有着丰富的内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而且有效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邓小平一生坚持唯物史观,十分重视人的作用,十分尊重人民群众,因此邓小平哲学思想有着鲜明的人本性特征,集中体现为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依靠、对人的塑造。
[关键词] 邓小平哲学思想;整体性;人本性
[作者简介] 郭宏扬,国家开放大学副教授。(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968( 2017)02-0089-02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有着丰富的内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而且有效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人本性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重要特征,要充分了解和把握邓小平哲学思想,应对其人本性特征进行深入思考与把握。
一
邓小平哲学思想既从宏观着眼于整个世界发展大势,又从中国具体实践出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将社会主义总体发展道路与阶段性发展目标相结合,具有严密的整体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基本都是围绕中国的具体实践工作生发的,是一种实践哲学,具有很强的务实性和针对性。就理论层面而言,邓小平哲学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应用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进而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践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把握邓小平哲学思想时,要坚持整体视域,将邓小平哲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学习。邓小平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他的哲学思想虽然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环境,根据不同的社会建设实际情况形成并凝练的,但这些具体的哲学思想都是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围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促进中国的长远发展、围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最基本的命题展开的,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境界。
二
邓小平一生坚持唯物史观,不仅十分重视人的作用,而且十分尊重人民群众,他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本性”特征,集中体现为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依靠、对人的塑造。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人”并非抽象意义的人,而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有着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有着自我意识会实践的人,能感知饥饿、冷暖、有情感的人。邓小平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强调社会发展要以人为中心,把人视为发展的主体、发展的尺度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在这种发展观念的指导下,他主张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具体而言,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人本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尊重人。这主要体现在邓小平对人才的重视上。邓小平强调:“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情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的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人才是发展兴国之要,是实现中国梦之本,一个民族不重视人才是没有希望的。邓小平尊重人才,首先尊重人的价值。他充分肯定人的价值,要求对人才的价值进行充分肯定和广泛宣传,让全社会形成重视和尊重人才的风气和氛围。其次,尊重人权。人权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权利。面对当时中国贫穷落后的状态,邓小平提出要进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得到了历史性突破。人才是能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一批具备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群体。人才中最典型的群体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经过专业训练和培养,有着更高水平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群体。邓小平认为要搞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是知识和人才。而我们最大的弱点恰恰在这里,知识不足,人才不足。面对这一现状,邓小平大力进行教育改革,不断给知识分子提供更多机会和发展空间。
第二,依靠人。在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中,始终体现着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服务这一根本要求。他将为人民服务视为目的,指出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得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我们党正确认识的源泉,是党制定方针政策的依据,如果脱离人民群众,不信任人民群众,必将被人民群众所抛弃。邓小平指出:“现在的物质条件比那个时候好一些,人民的生活除了住房以外,都比那个时候好一些。既然这样,为什么群众对我们还有那么多意见?这确实同我们脱离群众,特别是同高级干部脱离群众有直接关系。当然,这也同我们的工作,包括宣传工作、教育工作都做得不够有关系。我们没有把问题摆到群众面前,取得共同的认识,同群众一起商量解决问题。”同时,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目标的决定性因素。他强调:“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回想一九五八年、一九五九年我们犯了那么‘左’的错误,使国民经济遇到很大困难,不得不把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由近三百亿元减到五十多亿元,还下放了两千万职工,关了一些企业。那个时候为什么能这样做?那一次调整国民经济进行得比较顺利,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党和群众的关系密切,党的威信比较高,把困难摆到人民面前,对群众讲清道理,做了大量的工作。单单两千万人下放这一件事情,就不容易呀。如果党和政府没有很高的威信是办不到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这样才能凝聚最广泛的力量参与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三,塑造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脱离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能是纸上谈兵。而要发动人民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贡献,首先就要塑造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和特长。而这种专业技能和特长的提高,又依靠于教育。鉴于此,邓小平高度重视塑造人,屡次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出要把人才建设放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他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在具体实践中,一方面,邓小平极力推崇培育“四有”新人。正如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邓小平提出的“四有”是一个整体概念,包含着人的素质的各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另一方面,邓小平极力推崇培养“四化”干部。针对党员人数不断增多的情况,邓小平提出要严格党内管理,培养“四化”干部,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干部。一则党的领导干部要有真才实学和真本领,二则领导干部必须革命化,要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困难面前要冲得上、拿得下、干得好,时刻为人民群众分忧解难。为确保塑造“四有”新人和“四化”干部以及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邓小平进一步提出要从制度层面解决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问题。他强调:“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塑造高素质的人才,必须破除一切对人才培养的阻碍,建设完善促进和保障人才充分全面发展的制度,这一思想对我们的人才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 朱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