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国历来重视高校就业工作,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无疑积极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但是,基于时间较短、经验较少、技术较弱等原因,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模式单一,效能不强。高校“链条式”就业服务体系是对于体系的新的构建研究,利用链条的优势,使就业服务体系的效能呈现出深入化、多样化、高效化的特点。
[关键词] 高校;链条式;就业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 王川,华北理工大学副教授。(河北唐山063210)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968( 2017)02-0076-02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6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链条式’就业服务体系‘耦合效能’提升研究”(课题编号201603040152)的研究成果。
我国历来重视高校就业工作,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无疑积极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良性发展。但是,基于时间较短、经验较少、技术较弱等原因,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模式单一,效能不强。高校“链条式”就业服务体系是对于体系的新的构建研究,利用链条的优势,使就业服务体系的效能呈现出深入化、多样化、高效化的特点。
一、我国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存在的不足
1.就业理念相对滞后,就业教育认识不足。相对于国外就业服务发达国家,我国的就业服务起步较晚,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在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方面出具模型,主要针对国家就业政策的讲解、择业技巧的包装以及简单的就业指导。就业理念过于强调“功利化”,始终在追求就业率的提升,虽然形式上包含了就业讲座、就业辅导以及职业规划等,但是,对于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以及中长期的发展观确实没有提高应有的高度,尤其对于毕业生的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以及就业心理关爱与辅导更是少之又少,这与国家提出的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多样性,适应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不相吻合的。据调研,模拟招聘的开展、一对一个性辅导、中长期职业规划、最新就业政策的解读、就业程序的“路线图”这些重要的就业内容往往不同程度地被忽视和弱化,就业教育目的只是停留在就业率的单纯提升与就业市场的积极开拓。
2.就业服务逻辑不强,就业教育效果欠佳。就业服务逻辑顺序应该与“职业启蒙一职业选择一职业体验一职业实训一职业指导一职业追踪”对应的顺序相一致。从大学生入学开始,结合学生的所学专业及早进行职业启蒙,在对于职业启蒙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性格特征与兴趣专长,认真进行职业选择。在职业选择确定之后,随即进入职业体验阶段,现实体验与模拟体验相结合,验证职业选择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全面进入职业实训阶段,综合运用学校的就业基地与实训基地,开展就业实训。在实训的现实基础上,职业指导从专业的角度给予有效指导与提升。在职业追踪中一定要强调就业服务的长期性,即“终身指导”,既丰富就业服务体系的功能性,有稳步提升就业服务的效果。就目前我国的就业服务现状,重点强调“职业规划一就业指导一毕业追踪”的基础上进行的就业服务,可供支撑的现实基础较为薄弱,逻辑性稍差,导致教育效果欠佳。
3.就业服务体系笼统,就业教育针对性弱化。我国目前的就业服务体系主要针对职业指导模式、教育培养方案、就业信息网络以及创业基金项目几个方面进行服务,但是就其服务的内容较为笼统,针对性较弱。随着我国就业形式的不断发展,就业服务体系的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细化与精分,逐步建立“发展式”职业指导模式,制定“适应性”教育培养方案,建设“创收型”就业信息网络,增加“帮扶型”创业基金项目。这样精细的就业服务体系更加有助于就业教育针对性的提升。
二、构建完备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构建完备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是各高校发展与提升的内在要求。伴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与深化,尤其是由“毕业分配”到“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是学校社会认可度的直接反映。学校的质量建设、内涵发展,直接作用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所以在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各高校更加注重“人性化”“全面化”和“系统化”,就业服务工作的系统展开,科学、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从而对于高校就业开展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实现机构的专业化、指导的全程化、服务的全员化、市场的信息化,是高校发展与提升的必然要求。
2.构建完备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始终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国家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除了结构性失业的影响之外,作为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技能、学识这些是就业的重要基础积累,但是,就业的心态调整、求职技巧、职业规划等等重要因素也是毕业生全面展示自我、赢得就业机会的重要因素。构建“完备、系统、科学”的就业服务系统,正是实现高校“校内育人,校外成人”的重要的推介过程,高校提供全程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就业服务,不断提供更为优质的就业信息保障,非常有利于就业问题的解决。
3.构建完备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迫切需要。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求职的重中之重,往往被认为是大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关乎学识与技能,还在于就业心理素质、职业发展规划以及个体自我认知等。大学生求职难,往往并不在于学习能力与知识素养,而在于机会的把握与发展的规划,就业服务系统正可以有效提升毕业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三、高校“链条式”就业服务体系构建阐述及实现途径
1.构建“专业化”的人员和机构链条。作为整个体系的基础,高校就业服务的主体是从事就业服务的人员和就业机构。就业服务人员要实现专业化,配备的专业人员应该包括:职业指导师、创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法律专家以及其他的专业专职人员。就业服务机构主要是指就业指导中心,其部门包含:就业指导办公室、职业生涯规划办公室、就业心理咨询室、就业法律咨询室、外联交流办公室、职业发展协会等。
2.构建“供给型”资金链条。这是整个体系正常运作的前提条件,拓宽资金渠道是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必然选择。国家和学校对于就业服务体系的资金支持,虽然是就业服务体系的官方来源,但是就其资金数量来讲,对于打造高质量的就业服务体系难免“捉襟见肘”,为了不断“拓宽途径,广开来源”,需要实现就业网站的商业化运营,信息网络化的建设不仅能够实现毕业生求职信息的网络推介,为毕业生提供大量的招聘信息,同时也积极进行商家的商业宣传,实现“广告宣传费用”的合理收费,资金用于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创业帮扶专项资金”的设立,达到整体运营费用的自给自足。
3.构建“精细化”就业指导链条。这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特点,掌握与就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心理知识和就业常识等。就业指导链条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就业形势与政策解读、大学生就业法律法条解析、大学生就业心理疏导与辅导等。按照学生认知的逻辑规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该设置在低年级,主要让学生更加科学、客观、全面地了解自我,结合所学专业针对性地进行职业体验,进而在理性的基础上结合自我的兴趣专长、气质类型以及蕴含潜能进行职业选择。与就业密切关联的知识课程则应集中设置在高年级,重视就业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系统性、全面性和科学性,在就业指导理论的深化和科学方法的探究方面不断加强。
4.构建“互动型”就业市场与信息链条。这是扩大就业的必要保障。内容主要包含:首先,就业市场的拓展与维护、就业信息的整理与细分以及就业网络的搭建与运营等。为了实现提升就业数量与质量的目标,学校要不断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在良好维护固有用人单位的同时,不断拓展外围,增加数量,提升质量。其次,学校要积极发挥校友联合会的巨大能动性。注重与校友的情感沟通与交流,最大程度地激发广大校友的蕴含能量。最后,基于“大数据”的手段技术,对于海量就业信息进行整合与分类,在此基础上,建立“匹配式”就业信息服务网站,突出共性服务,满足个性服务,运用数据信息的匹配功能,高效快捷地实现资源与意向的有效对接。
(责任编辑 朱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