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一体化路径探微

作者:王顺顺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7-03-13 阅读量:0

[摘 要] 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面临培养主体多元化、培养目标与内容缺乏统筹、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现实困境,要想实现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最优目标,需统筹协调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对象、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各个教育培养阶段,实施一体化式培养,建立统一整体而又分层次的教育培养体系,努力做到培养目标一体化、教育模块一体化、管理保障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党员教育;一体化

[作者简介] 王顺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讲师。(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968( 2017) 02-0019-02

[基金项目]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 EEA160433)、2015年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建工作重点项目( DJ15ZD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一体化就是要处理好阶段性与连续性的关系,既要根据党员教育原则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规划大学生党员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又要打破各教育阶段相互分离、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起相互衔接、内在统一的教育培养体系.努力做到培养目标一体化、教育模块一体化、管理保障一体化、考核评价一体化等,实现教育培养最优目标。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一体化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教育培养主体多元化,缺乏统筹协调,致使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阶段性目标不明确,各阶段教育内容重点不突出,出现重复化甚至全面化倾向,教育培养整体连贯性不足,导致教育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出现;教育培养目标与内容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质量不高;教育培养评价体系不健全。因此,有必要探索一条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一、科学构建以党性提升为核心指标的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目标体系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由各子目标构建的目标体系。

在这个目标体系中,党性提升是核心指标,是贯穿于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各阶段的主线。对每一个党员来说,“党性”只是一种萌芽或可能性,它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和党员自觉艰苦修炼,方可从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各个阶段都要围绕党性提升这个核心指标,通过理论学习、组织生活、实践锻炼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组织纪律教育、作风教育、先进性教育等。

同时,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还需结合不同教育阶段的特征,依据“认知一情感一意志一行为”的认知发展规律,凸显阶段性教育目标,如在入党积极分子教育阶段,培养对象虽对党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认识理解不够深刻,未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在此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注重加强对党的认知理解,端正入党动机;发展对象阶段经历了入党积极分子阶段的教育培养,对党的基本理论和主张已有掌握,并实现一定程度的认知理解,但往往未必能真正实现内心情感上的认同。因此,应采取多元化教育方式与手段尤其是在实践教育中加深发展对象对党的情感,实现情感上的理解认同;在历经“知”与“情”的教育培养后,预备党员教育阶段主要采取教育和考察相结合形式,锤炼“准党员”党性意志,加强组织纪律教育,使其成为一名合格党员;党员党后教育在“知”“情”“意”基础上,重点突出“行”。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培养最终的目的是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当然,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阶段教育目标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只是按照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原则和大学生思想实际,在各教育阶段侧重培养重点,并不否认同时加强其他目标教育的必要。最终,要科学构建一个核心目标和阶段教育目标交织在一起的持续连贯的教育目标体系,实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终极目标。

二、整体设计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一体化的“一三四”模块体系

具体而言,“一三四”模块体系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即培养党性坚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实施“三大计划”,即思想理论学习计划、能力素质提升计划和行动力塑造计划。通过思想理论学习计划,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其牢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通过能力素质提升计划,搭建多维胜任力模型。

三是基于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阶段目标要求,启动“四大工程”,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启蒙工程”、发展对象“培养工程”、预备党员“提升工程”、学生党员“引领工程”。这四大工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分阶段、有重点、有层次地推进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工作,保障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入党积极分子“启蒙工程”,重在帮助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对党的认识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此阶段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基本知识学习模块,重点进行理想信念与入党动机教育等;发展对象“培养工程”,主要加深发展对象对党的理解,从内心上增强对党的情感,通过开设信仰教育、宗旨教育、作风教育等模块,实现情感上的理解认同,尤其要注重发挥实践育人作用;预备党员“提升工程”,重在增强其党员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党员权利与义务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先进性教育等,增强党员归属感,提高预备党员参与各种志愿服务自觉性;党员“引领工程”,重在加强先进性教育,发挥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先锋模范作用形象化、具体化,通过打造多种形式的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党员担当优良学风引领、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标兵。

三、构建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多元一体化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评价体系是激发大学生党员积极性、提升教育培养质量的有力保证。大学生党员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立足于教育培养目标,不同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应有着不同的评价体系,如入党积极分子阶段侧重是对党的认知理解,发展对象阶段注重是对党的情感认同,预备党员阶段主要是培养坚定的党性意志,正式党员更多的是强调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等。

为此,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评价体系应多元化,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评价主体不应局限于自我评议、培养对象互评、组织评价,而是要建立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党员教育培养的内外部评价系统;评价标准不应拘于统一的标准,到底是侧重考察对理论的理解掌握,还是对党的情感认同,或者坚定的意志与先锋模范作用发挥,要基于不同阶段的教育培养目标在评价标准上有所侧重,统一于大学生教育培养的整个过程;评价方法上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如侧重对党的理论知识考核可以采用定量评价法,考核大学生对党的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对于大学生党员的日常行为的考核则需采用定性评价法,通过调查分析考核大学生党员的整体行为状况,用观察法考察大学生的行为表现等。对于情感认同、理想信念等隐性目标的考核,则要定性与定量的有机融合二

总之,为提升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质量,必须建立一个既能服务于大学生党员教育培养的总体目标,又能反映各教育培养阶段实际的多元一体化的评价体系。

(责任编辑 胡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