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当代工匠精神与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作者:芮明珠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7-02-16 阅读量:0

[摘 要] 高职教育是培养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工作于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的具有较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开拓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精神、精准的专业特点是当代工匠精神的体现。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紧密结合,在弘扬工匠精神的进程中,构建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模型、实例论证以及创设学习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以实现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关键词] 工匠精神;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

[作者简介] 芮明珠,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法学硕士,浙江大学2015年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C641

[史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968( 2016)11-0054-03

国家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3月5日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从广义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担当,是工匠们对自身产品高度负责,执着于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从狭义上说工匠精神是古代中国在发展手工业的过程中,工匠群体熟练掌握手工业技术、在对自身产品上精益求精、追求极致、追求完美的一种向上品质。而工匠精神对社会责任感的加强,更多的是摒弃单纯心理定义,指的是从行为到心理的一种联动,强调的是从“工匠”到“工匠精神”的整合,这是目前高职院校理应承担的培养具有社会使命人才的一种价值。因此,在高职学生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以促进其社会责任感的提升具有一定意义与优势。

一、从工匠精神视角分析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机理

1.工匠精神蕴含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仅仅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更是一种动态行为,是中华民族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一种精神升华。社会责任感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更是促进社会人忠于国家、民族的动力。探索工匠精神以促进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必须从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两个维度进行联系与分析,研究高职院校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理论基础、逻辑关系以及促进模式。一方面要丰富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使之具有符合新时代发展所必须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内容,从而更容易为高职生所接受。另一方面,要为职业院校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更好的育人模式、德育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拓展新理念。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提升今后工作的竞争力,更有利于高职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型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

2.高职学生是弘扬当代工匠精神的主力军。首先,从高职生职业精神培育上讲,高职生在追求职业的过程中,面对就业的理想与现实、责任与权利、社会价值和人生意义等问题时,难免会产生不解。高职学生将来是面对生产第一线的生产者,如何用工匠精神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身体力行地传播“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赋予高职生的新使命,也是高职学生今后健康就业的必经之路。高职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潜意识中的工匠精神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产业转型的进程。其次,从高职生的特点上讲,当代高职生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乐于从网络中接收新的理念与信息,他们勤于动手,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他们有能力成为弘扬工匠精神的主力军,克服自身不足,向身边人传播“工匠精神”,从而提升高职生对社会责任的荣誉感。为此,高职院校要充分相信并挖掘高职生弘扬工匠精神的潜力,并使其成为弘扬当代工匠精神的主力军。

3.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理。弘扬工匠精神与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互相促进、共同影响的过程。工匠精神有助于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则有利于高职生进一步发扬工匠精神。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理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主观上包括高职生的认知水平、情感特点、意识品质和行为习惯等;客观上包括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约束自身的校风、学风、家庭氛围等软约束。…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了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提高。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工匠精神文化对于提升高职生社会责任认同、引领社会责任示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借助自身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并以工匠精神为自身约束力,进一步加强高职生在职业精神上的提升。高职院校利用教学改革、社会实践、政策引领以及对工匠精神的不断创新,不断内化为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并结合外化行动,从而培养出具有对产品精益求精、高度负责,对行业、专业持之以恒的社会责任感(见下图)。

二、培育工匠精神以促进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的策略

1.在工匠精神引领下,构建高职院校社会责任感的理论模型。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在一线生产、劳作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为劳动者所传承的一种精神。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匠精神将与时俱进,在新的时期赋予新的精神。为此,在提升工匠精神软实力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社会背景下,更应该论证培育工匠精神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科学依据,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科学系统的理论框架。首先,国家进行顶层设计,出台相关政策,引领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受传统思想“唯有读书高”功利主义的影响,高职生似乎被画上了“低人一等”的符号。针对此现象,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提高“能工巧匠”的收入,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认清并重视工匠精神的作用,强化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中的地位,从而让高职生从情感上认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其次,职业院校发挥先导作用,培育高职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职业院校重视职业精神的培育,对学生应加强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精神的教化。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职业精神,让“创业创新”的基因根植于学生心中。同时,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育体系,从而培养能够创造高效劳动价值的、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的“工匠”型人才。

2.加强工匠精神推动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例论证。职业院校要选取工匠精神中高效、高度负责、耐心、专注等内涵与社会责任感充分结合,得出工匠精神传承和弘扬能够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教学案例。首先,高职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招生、就业过程中,真正实现政府、社会、学校、企业的四方联动,确定优质生源基地,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实行校企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模式,让学生在校企共育模式下,感受并认同自身对社会的责任感所在。其次,创新社会实践环境。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总结和提炼。高职生只有深入实践基地,才能真正感受到自身的不足以及社会对自身所求。为此,学校应该力邀企业成为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成为基础知识、文化课程的教导,企业对其责任感、职业精神进行培育。学生毕业时,应同时得到学校和企业的双重考核,从而实现学生在企业中进一步内化社会责任感。最后,学校应积极推行师徒负责制,增强高职院校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传统师徒制中的师傅承担了教其做人、做事的职责,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由于更替快、人数多,往往在育人方面缺少注重。为此,应积极增强师徒制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感,以此示范学生加强社会责任感的进步。

3.遵守高职教育规律,创设学习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实现高职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高职学生应该遵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与好方法,将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与工匠精神有机结合,共同创设德育建设新环境、创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首先,高职院校要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真正纳入学生德育教学内容,将当代工匠精神作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特殊内容纳入学生德育过程中。思政教学团队要深刻领会当代工匠精神在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中的重要性,在学生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渗透工匠精神,从而对学生进一步加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其次,要创新社会实践载体。社会责任感最终应该体现在行动中。德育团队要充分利用社会载体和资源,让学生多参与社会责任感的主体实践活动,通过讲座、专栏、导师制、体验生活、扶贫帮困等活动,有效整合资源,全力打造载体和平台,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社会实际,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务实、奉献、高效、精准的精神,进一步磨砺自己的意志品格、树立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从而造就能为社会做出高质量服务的“工匠”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