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内容,也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期,关涉各领域稳步发展的公正问题日益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社会矛盾。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加强公正观教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时代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导大学生政治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栽体,以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为指导,对大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公正理论和实践教育,建立完善的公正观评价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 公正观;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 刘澈,朱哲,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968( 2016)11-0032-02
公正是指从一定原则、准则出发,对人们的行为和作用所作的相应评价,也称为一种平等社会状态,即按相同原则和相同标准对待相同情况的人和事,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我们一般将“公正”理解为公平、正义,在一定程度上和平等、自由、法治相关联。所谓公正观,就是对公平正义的观点和看法以及内化于个体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价值标准和体系。公正观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与探索过程中一贯秉持和践行的价值观念以及孜孜以求的崇高信念和理想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第一次将“公平正义”作为统一名词正式使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强调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公正”作为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心内容得以提出。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共识的鲜明旗帜和重大战略。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培育大学生公正观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公正观培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型,利益多元化使得不同阶层的价值追求趋于多样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也使大量的西方社会思潮随之涌人我国。当前我国社会除了主流的马克思主义公正观,还存在着功利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新保守主义等多元的公正观。这种多元性的背后是不同利益阶层和群体的价值传播与博弈。同时,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和新媒体己渗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媒介便捷性、隐匿性、交互性的特征,使其能广泛监督权力的运行,拓宽了网民群体追求公平正义的渠道,推动了社会公平正义的良性运行。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虚拟的网络也充斥着大量主观、虚假的言论和信息,严重妨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话语权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灌输,通过优势资源把控网络规则制定以扩大其集团多头利益,这本身就违背了公正伦理。而一些网络推手和既得利益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惜雇佣“水军”编造谣言、歪曲事实以引导舆论,诸如此类,都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公平有序,有损社会公正。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干扰,缺乏对各类社会思潮及网络不公正现象的鉴识和辨别能力。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特别指出,大学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理服人、以德化人,在理论课堂上对实时社情舆情进行第一时间回应,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筛选和解读能力,引导他们利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正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强大学生公正观培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从目前关于大学生公正观现状的调查来看,大学生对公正的理念内核有一定的认知,但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大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公正问题,尤其是对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等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比较关注,但过半数的学生对当前社会公正持不满态度;而面对社会、校园不公正现象,大学生的行为选择更倾向于旁观,缺乏践行公正的果断行动。也存在更为极端的态度,在一项关于“当你遇到不公正待遇会怎么样”的调查中,有4.9%的受访学生选择了“找机会报复,出一口气”。这体现了一种消极的公正观,尽管选择此项的学生是少数,但此种选择的存在对受访者自身甚至国家社会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不仅是对公正观价值内涵的传输和教化,还需引导大学生将其转化为相应的行为选择,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应承担的教学责任和义务,是使大学生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加强大学生公正观培育的路径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公正观培育与当前实际相结合。公平正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者孜孜以求的制度理想和价值目标。马克思曾说道:“社会主义是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只要把它发现出来,它就能用自己的力量征服世界。”马克思认为:“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公社制度下才可能实现。”正义理想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首要价值,而社会主义又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础条件。价值观念和社会形态互为作用,并在变迁过程中不断成熟与发展,以至形成完善的机制与体系。公平的观念“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佐证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公平观,抨击了虚无缥缈的空想主义公平观。马克思主义公正观所蕴含的生产正义、分配正义、价值正义和制度正义对当前我国社会公正观的维护和践行有着指导性意义,也是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和道德内核的重要来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的时代性、时效性与科学性。以马克思主义公正观为指导,立足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大学生公正观的思想与实践,把理论传播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要把马克思主义公正观转化为青年大学生可理解、可接受、可践行的精神内核和行动规范,解决大学生对于社会公正的困惑,使其真正成为“化”入学生价值观的精神武器。
2.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融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应摒弃单一的理论说教,创新教学方法,实行课堂“引进来”和实践“走出去”相结合。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对大学生公正观的培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及“中国近代史纲要”等基础课程,讲授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内涵及立场,分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取得的创造性成果。对公正理念的把握与梳理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全面系统的公正认知体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灌输”转向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教师可以采取“研讨式”“辩论式”“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就当前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等领域存在的不公正现象进行讨论和主题发言。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将公正教育融入文学、美学等艺术形式,使其更具感染力。
其次,培育大学生公正观应走出课堂,引导他们深入社会去体悟感知。社会中蕴含的公正伦理和行为秩序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公平正义的感知和内在价值建构,对青年大学生正确公正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周末等课外时间深入企业或社区,观察其可能存在的不公正现象,并对相关负责人或基层群众进行访谈,了解不同阶层对公平正义的认知及其对待不公正现象的态度。还可奔赴乡村进行实地调研和纵向比较,分析城乡不公正现象的差异,对社会公正有一个全面和系统的把握。这对于大学生正确认知、合理评价社会公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3.建立健全大学生公正观监测评价机制。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随着心理感知、社会影响、教育导向的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一项调查数据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面对不公正待遇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选择。选择“据理力争,争取公平待遇的”的比例按照年级从低到高依次递减:大一(53.3%)、大二(45.4%)、大三(36.5%)、大四(35.4%)。这一变化趋势说明,大学生维护公平正义的积极性与其所处年级呈现出负相关性。分析原因,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刚人大学校园,依然保持着对事物的积极性和涉世未深的正义感;而随着年级的增长,其心理状态、学习目标以及价值观取向处于一个不稳定的分化期,波动性较大。与此同时,大学生的公正观也容易受到校园、社会等某些不公正现象的影响和销蚀,这一阶段性变化尤其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关注。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大学生的公平正义思想进行动态监测,深入其日常学习生活,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式对大学生的公正观现状进行信息采集,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库档案并实时更新,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最新动态。系统而有效的监测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公正观的特征样貌及其思想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知其困惑、解其忧难,对大学生公正观做出有针对性、准确的价值判断和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是反映大学生公正观培育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建立基于大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公正观”教学评价体系,将知识性与价值性、内在性与外在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考核中,分析总结“应然目的”与“实然效果”之间的差别度,能及时有效地反馈调节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公正观”培育的方法模式,使公平正义思想深深植根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选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