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手机依赖预防和干预对策刍议

作者:张静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7-02-16 阅读量:0

 

[摘 要] 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预防和干预要分两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是预防,以引导和教育为主,着眼于学生自我认知教育,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这个主要针对尚未达到过度使用手机,手机依赖程度还不明显的大学生;第二个层次是治疗,即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针对过度依赖手机的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手机依赖;干预

[作者简介] 张静,黄淮学院副教授。(河南驻马店463000)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968( 2016)12-0077-02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青少年手机依赖现状及干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BJY012)最终研究成果。

“手机依赖症”一词最早在2003年出现在中国知网,也被称为“手机综合征”“手机成瘾”“手机焦虑症”“手机问题使用”。为深入了解大学生手机使用和依赖的现状,课题组在河南三所高校进行了访谈和调查。访谈学生47人,主要了解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包括手机使用功能、使用时间与频率、课堂使用手机状况、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等。采用自编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243份,回收有效问卷1178份,回收率94.77%,自编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包含强迫性、戒断性、社交安抚、依赖性四个维度,共17题,5级评分,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一、大学生手机使用和手机依赖现状

1.手机过度使用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手机成为大学生打发空余时间的主要工具。调查结果显示,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的必需品。72.34%的被访谈学生50%以上的空余时间在使用手机,其中25.53 010的人80%以上的空余时间都在使用手机。至于“一般在什么时候使用手机”,10.64%的学生回答“随时随地”或“无时无刻不用”,89.36%的学生回答“课余时间”“休息的时候”,具体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中午、晚上和睡、前。当被问道这些时间使用手机对自己的影响时,多数学生回答“会占用睡觉的时间,多数时候使用手机会让自己精神起来,不再想睡觉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到,手机的过度使用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正常生活作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2.大学生使用手机主要是进行社交和娱乐。在被调查的1178名大学生中,手机使用功能排名在前六位的分别是:QQ、听音乐、看电影电视、信息查阅、通话、微信。被访谈的学生对“你使用手机主要做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与调查的结果基本相同。由此可见,手机的主要使用功能为社交和娱乐,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但同时可以推测大学生过度地利用手机网络等进行社交和娱乐,大大减少了面对面的现实社会交往和其他更健康的娱乐方式,导致更多的“宅男宅女”产生,他们更多地沉浸在自我和虚拟的世界里寻求需要的满足,只会弱化他们现实交往的能力,并给他们自我的整合与发展带来更多的问题。

3.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现象普遍。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178名大学生中,只有8.22%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不使用手机,91.78%的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过手机。在访谈中,在对“上课使用手机的原因”的回答中,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老师讲得很没意思,无聊,玩手机打发时间”;二是“听不太明白,着急,还不如玩手机让自己好过些”;三是“手机里面有很多好玩的东西,太吸引我了,总是忍不住想看看”。由此可见,课堂手机使用行为已经非常普遍,尤其是对那些本来学习动力就不强或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更是莫大的诱惑,课堂上手机的使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习时间碎片化,不利于学生专注和深入地思考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对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也非常不利。

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预防及干预对策

1.预防层面。一是目标管理。第一,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教育,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对自己内在的资源和潜力有足够的了解,从而获得积极的自我体验,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水平。第二,引导大学生确立明确的生活和学习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我认识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并根据自己的目标对大学生活进行具体规划,使每学期、每个月、每周甚至每天都要按自己的计划完成。第三,要积极行动起来,自觉地为计划和目标的达成而努力。可以通过自我每天的检查和反思、同学和朋友的相互督促和见证、必要的强化措施等来帮助自己更好地执行,在行动中不断积累自己的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感,体会成长的快乐。

二是情绪管理。第一,要正确认识情绪,接受情绪。情绪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人感受信息的传递工具,是连接人内在和外在的桥梁。因此,我们要接收情绪传递的信息,从而帮助自己,而不是压抑或排斥某些情绪。第二,要和情绪共处,解读情绪。只有把情绪当成传递信息的工具时,我们才能够迎接情绪并和情绪共处,才能解读情绪告诉我们的信息,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觉察和发现自己,从而成长自己。

三是时间管理。第一,帮助大学生检视和反思自己的时间管理状况,看看自已是如何分配时间,以及时间主要消耗在哪些方面。第二,引导大学生把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结合起来,把最佳效率时间分配到对他们最重要的事情上来。第三,掌握时间的管理方法,提高时间的使用效率,并养成每天记录时间使用和工作执行清单的习惯。第四,引导大学生建立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使业余生活充实、丰富。

四是人际管理。已有研究表明:孤独感、社会支持对手机依赖的预测作用显著。即高孤独感、低社会支持者容易对手机产生依赖。手机的主要使用功能是社交和娱乐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提高大学生人际管理的能力,帮助他们获得亲密关系和归属感,可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第一,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人际吸引力。第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多和现实中的人接触,扩大自己的社交网络,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引导大学生加强与同学、老师和家人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2.治疗层面。课题组进行了实践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了辅导和干预。第一个阶段:情绪导向。所谓情绪导向,就是从情绪和感受人手,通过理解和认同感受,与被干预者建立联结,同时也可减少他们的痛苦和烦恼。对手机的过分迷恋多源于现实中某些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所产生的烦恼、焦虑和痛苦,为了摆脱这些痛苦就选择了在手机中逃避或替代满足。咨询师首先接纳和认同被干预者的感受,看到他们所做的努力和挣扎,同时对被干预者不恰当的情绪调节方式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他们正确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感受,把情绪看成信息传递的媒介,看到情绪背后的信息,看到自己哪些需要没得到满足。这样,“负面”的情绪和感受就会减少或消失,被干预者获得暂时的平静。此阶段是以下工作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关系着是否能够获得被干预者的信任和激起被干预者改变的信心,咨询策略可以运用人本主义和萨提亚系统治疗中的积极正向的方面,如无条件积极关注等。

第二个阶段:问题导向。所谓问题导向,就是经过第一个阶段的干预之后,可以引导和帮助平静下来的被干预者明确自己未满足的需要是怎样引起自己的感受,从而导致自己采用沉迷手机等不恰当的应对方式的。这个阶段可以运用萨提亚系统治疗中的冰山和雕塑来帮助被干预者看到自己的应对方式、感受、认知和观点、期待、渴望和自我,获得更清晰的自我觉察,从而找到自己的症结所在。然后运用认知疗法、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调整认知,疏通观点,运用萨提亚系统治疗的方法帮助被干预者看到更多的可能和选择,同时发现和找到自己的资源,从而提高被干预者掌管自己的动力和信心。

第三个阶段:行为导向。所谓行为导向,即指在被干预者对自己的问题已经清晰觉察并做出选择之后,要陪伴他们把决定和选择积极落实到行动中,促进自我的进一步转化,在行动中提升自我价值感。这个阶段需要咨询师陪伴被干预者制定改变的计划,使被干预者的生活逐步正常化,变得充实和丰富起来。此阶段可适当运用行为疗法的方法来进行对个体自我的监督和提醒,也可以采用小组支持的方式通过相互的交流和见证增加信心和力量,同时在团体的氛围中大家相互分享和交流,并进行情感的支持与陪伴,增强被干预者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被关爱的感觉,从而提升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责任编辑 朱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