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培育与作用发挥机制研究

作者:李丽鹏,王峰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7-02-16 阅读量:0

 

[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和智能移动客户终端在高校师生中的日益普及,深刻改变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给高校网络思想文化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应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优化队伍结构、注重培训培养和完善激励评价机制等途径提升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实效性。

[关键词] 高校;网络评论员;培育;作用发挥

[作者简介] 李丽鹏,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王峰,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安徽合肥230009)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968(2016)12-0074-03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培育与作用发挥机制研究”(14JDS22054)、“依托移动互联网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15JDS22080)和2015年度合肥工业大学政治理论研究中心课题( JS2015HGXJ0047)的阶段性成果。

互联网深刻改变着高校网络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给高校网络思想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而加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有利于夯实高校网上思想文化阵地,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内容创新。笔者拟就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培育与作用发挥机制等谈点拙见。

一、当前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培育与作用发挥机制存在的问题

据调研组在教育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单位、教育部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和部分省市属高校调研结果显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还存着结构性问题、专业化问题和机制性问题等诸多薄弱环节,为高校网络思想文化建设和安全稳定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1.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结构性问题暗伏隐忧。调研显示,教育部、国信办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在高校得到了较好的实施,基本都成立了网络评论员队伍,整体数量和规模得到了较大提升,相当程度上解决了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严重不足的状态,但随着规模和数量扩大的同时,内部结构性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显现,制约着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创新发展。一是由于制度体系尚不完备,网络评论员队伍的构成主要由学校党政领导、党群部门工作人员、保卫后勤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志愿者组成,而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知名专家学者等参与网络评论的占比较少。二是在学历结构上,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学历结构不尽合理,本科学历的网络评论员占整体队伍的51.4%,硕士和博士学历的网络评论员分别占44.3%和4.3%,专业知识和工作阅历的相对不足使高校网络评论员在开展网评工作时略显力不从心。三是在数量上,网络评论员队伍仍显力量不足,难以满足当前宣介社会主义建设成果、阐释师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好声音的需要,队伍数量和规模亟待提升。

2.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亟待加强。历经几年的发展探索,当前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整体素质较好,但专业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专业知识单一。大多数高校网络评论员日常工作中主要聚焦于学生思想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运用,对于新闻传播、互联网技术、语言文字等知识涉猎较少。二是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的专业化培训不足。高校网络评论员需要具备基本的获取信息能力、处理网络舆情能力、舆论引导能力、信息传递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必须要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既要具备理论素养,又要掌握业务技能和方法,不断提升站位、拓展视野。调研显示,只有10.2%的高校网络评论员参加过国家级高校网络评论员骨干培训班全面系统培训,24.6%的高校网络评论员参加过省级专业培训,87.9%的高校网络评论员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专题培训,有些高校由于经费或专家资源等原因,未对网络评论员开展过专业培训,导致高校网络评论员因技术掌握不够、思想引导理论不足和引导能力不强等,难以满足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文化建设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需要。

3.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作用发挥机制不健全。从调研情况来看,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作用发挥机制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深层次问题。一是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组织机构不健全。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主要由党委宣传部负责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的科室组织建设,个别高校成立了正处级建制的网络文化建设办公室,大多数高校没有成立专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领导组织机构,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队伍内部工作机制和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激励评价机制不完备。调研显示,当前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在开展网评工作的同时,仍需负责其本职岗位工作,不能全身心投入网评和思想引领工作,网络评论员不能自觉地将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目标和网络评论工作目标有机结合,合理的网络评论员队伍激励评价机制建设存在瓶颈。三是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针对网上各种错误思潮、模糊认识和网上社会热点问题及突发事件,全国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没有建立起统一行动、集中发声的信息交流共享和协作应对网络负面舆论的工作机制。

二、推进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创新发展的主要途径

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从组织机构、工作队伍、培训培养、激励评价等方面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和瓶颈,已经成为高校能否坚守网络思想文化阵地,掌握网络思想文化工作领导权、主导权和管理权的重大课题。

1.强化顶层设计,完善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组织领导机制。教育部应发挥高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对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在机构、人事、编制、职称、科研、经费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解决。各省市教育部门要加强与网信部门协同创新,共同推进本地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各高校应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高校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把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工作作为履行意识形态工作政治责任的重要抓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与学校宣传思想工作、党的建设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安全稳定工作整体规划、总体部署、同步督查。学校党委要按照网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特点,遵循网络思想文化传播规律,坚持工作力量重点配备,积极构建学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组织、人事、学工、群团、保卫、网络中心、院系、班团组织等单位参与的三级工作机制,落实高校网络评论员专职管理部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安排专项预算经费,提供必备的办公软硬件设施,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营造良好的制度、硬件和文化环境。

2.优化队伍结构,构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人才支撑机制。一是配齐建强网络评论员队伍。高校应主动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文化工作新特点,主动加强从党政领导、宣传、学工、团委、科研、信息、保卫、院系等单位选拔培养专职网络评论员的力度,力争做到数量足、素质优和队伍强。二是拓展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学者教书育人领域。当前高校成为哲学科学领域专家学者主要积聚场所,哲学社会教学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引导造就一批德才兼备、与党同心同德、能够引领时代发展和社会风尚的理论家、思想家,特别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参与网络思想引领和舆论疏导显得尤为重要。三是注重优秀师生群体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积极探索引导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知名专家学者、青年标兵等优秀师生群体参与网络评论的机制和办法,将优秀群体教育、管理、服务育人和朋辈教育的领域拓展至网络空间。四是把网络意见领袖、网络大V纳入队伍视野。教育部门、网信部门和高校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善对新媒体中代表人士的工作要求,建立与网络意见领袖和网络大V的经常性联系,充分发挥他们在净化高校网络空间,弘扬网上思想文化正能量的作用,为我所用。

3.注重培训培养,健全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专业发展机制。一是加强培训与研修基地建设。国家网信部门应在全国网络评论员骨干培训中增加高校网络评论员的数量和比例,或专门组织高校网络评论员骨干培训班。教育部应充分依托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研修基地、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基地、高校网络文化试点单位,重点打造一批高校网络评论员研修基地,开展网络评论员的骨干培训、轮训和全员培训。二是提升高校网络评论员整体素养。高校网络评论员应按照理论上强起来、笔头上动起来、口才上硬起来的标准,健全政治理论经常性学习制度,实施高校网络评论员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和高校网络评论员骨干队伍培养计划。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开展培训,不断提升高校网络评论员网络运用能力、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网络评论能力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能力。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学科支撑。立足高校网络评论员多学科非专业背景,教育系统要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社会学、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等学科,凝练网络思想文化建设管理、网络舆论引导等专业教学科研方向,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提供专业学科理论支撑。

4.完善考评体系,推进高校网络评论员激励机制改革。一是建立高校网络评论员工作评价标准。坚持定性和定量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完善网络评论员绩效管理体系,在校内考核政策制定和工作补助发放过程中,明确高校专兼职网络评论员工作量计算方法和工资补助发放标准,建立高校网络评论员奖励表彰规定和办法,全面客观地评价高校网络评论员工作。二是加强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典型选树。广泛开展“优秀高校网络评论员”评选活动,组织优秀高校网,络评论员先进事迹巡讲,大力弘扬高校网络评论员价值追求,宣传优秀网络评论员的精神风貌、感人事迹,发挥他们动员师生、教育师生、引领师生的作用。三是开展高校网络评论员工作成果评价奖励工作。高校网络评论员成果认定和奖励无章可循成为当前制约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积极性主动性的主要因素,各高校应制定高校网络评论员优秀文章的科研认定,列入职称评定的有效条件的制度和办法。教育系统应当设置面向高校网络评论员的专项科研项目,鼓励网络评论员攻读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并将高校专职网络评论员职称评审单独列审。

(责任编辑 朱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