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及消弭

作者:郑流云,余璐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7-02-16 阅读量:0

     >


摘要: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论者以重新评价历史、还原历史为手段,任意歪曲和否定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对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的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到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降低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

作者简介:郑流云,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余璐,吉首大学马克恩主义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4YBA323),2015年湖南省教育规划项目(编号XJK015BGD059),2014年国家民委项目(编号14JSZ010),吉首大学2016年校级教改项目(负责人:郑流云),吉首大学2016年校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负责人:郑流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 2016)12-0049-02

历史虚无主义是以理论上的“假设”取代历史的真实发生,以历史假设为前提,从主观臆断出发来挑选零碎历史事实加以修饰、裁剪,以“验证”先前臆断“真实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主要表现为否定和歪曲中国近现代革命史、否定和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及许多重要历史人物。从这可以看出,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潮,它是以否定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形成的全部历史认识体系,它实际上是想把新中国已经恢复的历史再颠倒过去,以便为把中国拉回资本主义道路做舆论上的准备。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国家、政党、政治思想在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具体体现为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制度认同、体制认同、理想认同、政策认同等。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在我国当代大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扰乱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首先,弱化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认同。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当前西方的一种主要社会思潮,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这种打着“重评历史”、“还原历史”的社会思潮,极易对涉世未深的当代大学生历史观造成混乱。我们知道,大学生入学以前的若干年的历史观教育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历史教育,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却痴迷于对历史反面人物的翻案和对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人物的解构,任意放大伟人的缺点,忽略人民群众的力量,否定革命历程,极大地冲击了当代大学生原有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看待一些历史问题,容易混淆主次,用碎片化的思维方式,盲从非主流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特别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大学生的错误影响,前苏联垮台就证明了这一点,他说:“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

其次,消解了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是对某个目标,某种文化,某种思想,某种理论,坚定不移地拥护和爱戴。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信奉以及对由这种世界观理论体系所揭示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现实追求。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曾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同,引发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一些人以怀疑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解决当前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已经过时了、没有生命力了;一些人从历史虚无主义出发,提出社会主义“失败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历史虚无主义的这些思想观点,对于涉世未深的当代大学生而言,无疑造成了价值评判标准的混乱。比方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宣扬的“侵略有功论”,大肆颂扬海洋文明(蓝色文明),蔑视黄土文明,往往起到“鱼目混珠”、“颠倒黑白”的作用,严重干扰着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

再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动摇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他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关键在于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对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中,以“现代化史观”置换“革命史观”,一方面,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历程,鼓吹告别革命论,另一方面否定建国后的改革开放历程,认为当前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是在倒退回去补资本主义的课,否定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啊!”“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然而,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由于还存在诸如制度不完善、体制不健全等一些问题.,致使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肆意歪曲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这些极具蛊惑性的言论极易使当代大学生掉人历史虚无主义的思维陷阱,动摇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影响的化解对策

尽管历史虚无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化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首先,应加大史学的研究和宣传,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虽然已经证明了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性。但是,要彻底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错误影响,就要加大史学的研究和宣传,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武装自己,坚决与唯心主义历史观做斗争。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此,梁柱教授指出:“以史实为依据,从历史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历史的态度,则是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近年来,社会上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其实就是在散播错误的历史观。他们利用自己所拾获的却被当前史学家所忽略的历史边角料,或是使用自己直接伪造、拼凑的历史材料,来向民众展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未知内容,以“揭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所谓的错误或疮疤,误导民众产生对“当前宣传的历史不全面,不正确”的印象,并以此来否定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消解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认同。因此,要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就要加大史学研究和宣传,以历史史料为基础,努力回归历史原貌,通过讲事实、说道理,让群众看清事实的真相,辨别历史的真伪,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动本质。

其次,以党史为核心,修好中国近现代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必须系统学习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尤其必须正确认识近现代以来中国革命的新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因为,学习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使我们了解到民族团结、民族友好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掌握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深化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加深当代大学生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解;洞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认同。

再次,以唯物史观为重点,上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要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一方面,高校教师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正确分析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大学生思想中建立起无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何种方式进行思想渗透都无法冲破的唯物史观防火墙。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自己,占领高校的讲台,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对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疑点问题的讲解和研究。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者是以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颠覆性的政治目的出发,提出否定革命、“告别革命”的思想主张。其真实目的是企图通过否定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达到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责任编辑胡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