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大学生信息筛选特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

作者:刘颖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7-02-16 阅读量:0

 

[摘 要] 以手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信息筛选和多元价值选择困惑。文章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从融入新媒体格局、突出教育主题、创新教育载体、强化法治监管层面推动大学生实现合理化信息筛选,使得大学生能更好地认同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信息筛选;价值观

[作者简介] 刘颖,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州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南郑州450044)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968( 2016)12-0045-02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6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背景下体育院校大学生信息筛选与主流价值观形成研究”(编号2016-zc-095)研究成果。

以互联网、4G网络、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交往方式,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筛选的主要途径及价值观形成过程,对引导大学生以积极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指导,客观审慎对待网络信息,自觉规避虚假负面信息,浏览传播真实有效信息,培育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创新高校关于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宣传与实践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筛选的主要特征

1.“网络经济、择需过滤”成为大学生信息选择的交集。“网络选择”指网络参与个体通过网络信息浏览、判断,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生活、学习及职业信息等,进而补给个人物质需求及兴趣爱好的网络行为。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手机等多元上网工具的普及,更多APP、二维码网络互动终端的存在,使大学生处于前所未有的丰富信息量之中。首先,大学生会通过兴趣、学科需求等信息选择方式,获取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案例,提高本专业应用技能。大学生在网络信息取舍上的情感运用倾向于某类职业信息获取,多数大学生的计算机收藏网页中会涉及该领域信息。其次,受到民众对大学生的传统认知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全球传媒理念的影响,大学生会在高校理论课堂之外,将网络信息作为获取学科前沿资讯、把握专业发展动态的重要媒介。网络信息的择需过滤既成为见证大学生共同成长的特有属性,又成就了大学生未来发展的专业优势,服务大众的职业资本。再次,“互联网+”时代推动了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为新媒体下的职业营销提供了大学生创业的崭新平台。从出于某一共同关注的项目,到不同专业走到一起创业试水,从校园到社会,从实体到网络的一系列转变中,当前火爆的网络职业测评、技能培训、小微创业等多项校园创业的发展,得益于大学生在新媒体信息中不断生成的微商、朋友圈、微信群服务。网络经济融入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虚拟网络活动中,成为他们进行信息选择、职业定位、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

2.多元价值判断造成大学生信息筛选的失真失效。合理有效的信息筛选是指海量网络信息面前,能够客观看待社会事件,认真负责发表网络言论,公平公正对待媒体信息,不造谣传谣,不恶意转发或泄露他人隐私,弘扬社会正气,营造健康清洁的网络环境,树立网络法治权威,争当文明网民。多数高校大学生能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了解国内国际时政要闻和重大方针政策,以优异的综合表现,努力成为国家社会主义事业后备人才。同时,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交互性等特征,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表达感情、展示自我的重要途径,并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进入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直接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与行动方式。对此,一方面,有效的信息筛选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如部分渴求知识的同学会针对自己关于教师讲解不充分的内容,利用网络引擎进行知识补充,或者登陆课程资源系统,实现课上课下知识互动。另一方面,教育者也应该提高大学生有效信息筛选能力。可以通过强化主体信息筛选价值判断,即大学生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达到身心美好的有效统一。

二、大学生信息筛选特征下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现路径

1.融入新媒体格局,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认同机制。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在高校、社会团体、各级单位广泛宣传。各级院校应积极融人新媒体格局,通过创立大学生信息资源平台、校园服务公众账号,微信平台等方式。使在校大学生能够在校园获得一手信息资源,辨别信息假恶丑,得到网络信息舆论的引导。增大综合类信息资源的推送,发挥高校优秀师资、品牌口碑的作用。一方面,使大学生能够在高校信息平台上了解到专业知识、学科前沿、师生活动、职业信息等,另一方面,也要让高校信息平台成为大学生兼职就业、自主创业的重要服务窗口,不断推介优秀学生、创业设计来吸引用人单位和投资单位。呵护高校广大学生热爱专业、投身职业的热情,使专业发展真正成为成就学生职业幸福与薪资待遇的行业。以成功案例鼓励大学生有所思、有所为,以活动实践、信息阅览丰富理论教学以外的课余生活,真正认识到财富的获得是在机会与资本的基础上,智慧的头脑与辛勤的付出的加和,逐步摆脱拜金主义的束缚,认同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2.突出教育主题,构筑网络信息筛选的疏导与分析机制。大学生富有爱心,勤于尝试,善于拼搏,但理性认知不足,缺乏长远规划,对网络舆论缺乏定力与判断。因而,在价值观教育主题上,要重点发挥舆论领袖和班级子网络的功能作用。通过实体活动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明确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解析。通过班级微信对获得较好社会声誉的学生活动进行推广。对错误的网络舆论及时引导,进行干预,构筑大学生网络信息筛选的疏导机制,从学生知识层次差异、班级文化差异、专业程度差异等方面分析造成大学生舆情爆发的原因。结合大学生爱国爱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契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为指导,强调合理发表网络言论,维护网络法治权威,不以讹传讹,是构建和谐网络,践行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3.创新教育栽体,推动信息筛选与核心价值观的对接与内化机制。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出现信息筛选偏差,与社会环境、教育机制具有密切联系。社会环境中出现的低俗文化、炒作新闻事件等造成了社会信任感的缺失。教育体制的弊端社会思潮激荡,增大了学生跳出网络舆论迷雾,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难度。对此,高校要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丰富教育形式。教学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引导的主阵地,思政工作者应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在合理研判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予以解读,开展舆情引导。注重思想引导和实例论证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看待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支流,以系统论眼光看待新生事物的成长过程,以体育人自身的坚韧、乐观、奉献精神教育大学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高校应通过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大学生从旁观者、吐槽者到参与者、建设者的转变,使其以自身价值观的树立实现与社会主义建设对接。

4.强化法治宣传监管,形成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奖惩机制。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具有信息源广泛化、信息内容良莠不齐、观点意见多样化等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要在汹涌的信息洪潮中高效地筛选到有效的信息,就必须掌握基本的网络法治知识。一方面,要使他们充分地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这点上,从顶层设计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到23项互联网法律法规,明确了网民在信息空间活动时的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与惩戒措施。“做中国好网民”不仅是道德要求,而且具备了法律上限。这些都要求大学生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知法守法,进行真实意愿表达,客观审慎选择网络信息、发表言论,打造互联网健康体态。另一方面,高校对践行核心价值观中的优秀师生要从精神和物质层面进行奖励,强化制度建设和活动内容,从以身边事、法、理、情,多元渠道助力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责任编辑 胡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