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育人建设探讨

作者:孔丽丹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7-02-16 阅读量:0

[摘 要] 本文从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育人建设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的关系,从“认知、认同、养成、熏陶”四个方面入手,对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文化育人建设基本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文化;引领;育人

[作者简介] 孔丽丹,江南大学团委办公室主任,讲师,硕士。(江苏无锡214122)

[中图分类号] C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968( 2016)11-0090-02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2015SJD359)和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 14FYHLX29)的成果。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大学生是青年的核心,大学生的价值观不仅对未来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了我国的未来。高校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位置提升到文化育人工程的战略指导层面,才能真正发挥其在青年“三观”构建中的积极意义和深刻影响。

一、大学文化育人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大国之间意识形态领域发言权的争夺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就我国而言,西方各种消极思想对我国国民精神领域的侵蚀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程度。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观的引领和养成关系到社会主义道路的前途和命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早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十八大会议上概括并重新提出其基本内容,其中包括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实质和方向的系统性规范。着眼于时代发展角度应运而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体现,为全体公民提供了言行的范式和道德的标准。因而在大学文化育人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其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

由于大学文化被包含在社会文化之中,而社会文化又以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因而高校在建设发展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为前进方向是有科学性、合理性的。大学不仅有科学研究的职能,而且也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主流文化也是其重要的使命。大学在教育过程中理应把思想素质作为学生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强势和统领地位来有效抵御多元文化消极成分的意识形态渗透,让当代大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保证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是当代高校的历史使命。高校应当在教学及活动组织安排上处处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使它在潜移默化中贯穿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思路中。在高校中营造以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行为范式,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既是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工作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大学,保证大学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国家培育合格人才的职责所在。

大学是先进文化的聚集地,是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场所。大学文化具有引领性、先进性、凝聚性等特点,是大学人意志和精神的集中体现,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提供便捷的渠道。综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文化的关系可以简要概括为: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育人工作的方向,大学文化育人工作是传播和落实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载体,具有反哺性,两者互为联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文化育人建设的基本路径

高校里所谈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因此,构建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文化育人基本路径,具体可以从“认知、认同、熏陶、养成”四个维度人手,将教学、管理、服务、环境等因素融人四个维度,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1.确立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文化育人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价值观“认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导,使核心价值观生动地存在于高校精神、制度、文化的各个层面,渗透到大学文化育人建设的方方面面,更易被学生所认知。加强理论研究、畅通宣传渠道、创新宣教方法等途径可以让广大学生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认知”。重点是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实际作用,培养新思路,尝试新方法,让枯燥的思想政治课程活跃起来,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集体性主题教育活动也是形成核心价值观“认知”的基本途径,其影响和辐射面仅次于思想政治课程。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过程中,可以将核心价值观关键词进行分解,每次选取一两个关键词进行展开,比如以培养学生的友善品质和和谐理念为重点,可以重点围绕“和谐”“友善”开展主题教育;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热情,可以围绕“爱国”“敬业”开展主题教育。这种针对性教育和全面阐释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强化对核心价值观关键词的阐释,有侧重性地开展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落细、落小、落实,易于被学生认知、接纳;另一方面,可以较好地发挥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文化育人中的引领作用,主动融入学校各项工作,升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2.发挥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文化育人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增强价值观“认同”。在弘扬核心价值观的时候,首先要着重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如此一来,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另一方面于社会而言,则更容易传播和接受,而高校也是如此。在高校中弘扬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要利用多种手段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利用好线上线下多种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融入活动、汇人校训(家训),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氛围;另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国学类社团的组建和发展,举办例如经典诵读、诗词赏析、成语大赛等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继、践行风气。在基层团支部建设中融入“文化”辐射面更广、“认同”度更大,江南大学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创新性地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城市精神融合,建设了一批具有“文化”标志的基层“特称团支部”,如:以高举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为宗旨,成立了“粟裕特称团支部”“瞿秋白特称团支部”等;以引导学生踏实求学、严谨治学、创新出学为目的,成立了“王选特称团支部”“华罗庚特称团支部”等。江南大学不仅将“特称文化”作为文化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更把其作为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彰显手段。是提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以及信仰认同的有效载体。

3.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在大学文化育人建设中的价值因子,发挥“熏陶”作用。以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育人建设,不是舍弃现有、另起炉灶,不是要摒弃大学文化中现有的成分,而是要挖掘大学文化中潜在的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成分,发挥其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增强学生对于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意义的好感度,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性的认同度。具体而言,可以通过着力打造优秀文化品牌来发挥高校文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能力。将核心价值观融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史校训校风教育、树立各类先进典型、打造校园文化精品活动等,不断提升大学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朝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加强校园基础设施与校园环境规划,增加校园文化景观,通过文化设施的建设,在物理环境上营造文化氛围,让其成为文化的载体;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制度文化建设中,各项规章制度应突出“以人为本”“尊重”等元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此外,网络文化建设、文化产品创作推广等也是价值观“熏陶”的重要手段。将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建好新媒体阵地,组建新媒体队伍,开发网络文化产品,设计网络文化活动,完善网络引导监管机制,进一步拓展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文化育人建设中的新领域、新阵地。其中,网络文化产品创作要坚持内容为王,不断创新内容供给,如开发“图解核心价值观”“图解校训”等组图,用一幅幅漫画来代替传统的讲座、报告,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如制作微视频,制作核心价值观卡通代言人物、校园吉祥物等,鼓励学生以动漫、微电影等形式,制作富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网络文化产品,在营造核心价值网络文化育人氛围的同时,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4.拓展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文化育人建设中的实践平台,促进价值观“养成”。在大学文化育人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实践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锻炼成长。高校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完善实践活动运作机制,将实践与思想品德形成、专业学习、实习就业等紧密联系,采取分类引导手段,分年级、分专业制定契合学生的“养成”计划,让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巩固和升华道德认知,在建言献策中领悟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在学习工作中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而言,可通过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三大平台来组织实施。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竞赛、活动、培训、项目等手段激励大学生勇于创新、学以致用;志愿服务平台推动大学生认识国情、塑造三观,以苏北、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为主,以品牌志愿服务活动、重大活动赛事志愿服务项目为辅,培养大学生服务国家社会、到基层就业的责任感意识:社会实践平台推动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课题化、项目化、基地化的组织实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观察力、专业学习力、择业就业力等。在社会实践平台中,勤工助学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也已成为价值观“养成”的重要阵地。很多高校着眼于岗位实践育人,对勤工助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实践。江南大学将勤工助学与大学文化育人理念有机结合,每年在校内开辟1900余个勤工助学岗位供6000人次上岗,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际岗位的工作内容并承担相应责任,部分岗位还采取创办岗位经营实体(如创业报刊亭、爱心超市等)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此类勤工助学实践平台的搭建,实现了青年从学校人到社会人在思想意识和技能素质的成功过渡,能够有效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政治素养,并内化成为个人的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