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探析

作者:朱海涛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7-02-16 阅读量:0

[摘 要]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路径,除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外,还要搭建平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实践育人作周,同时高度重视网络媒介教育平台,挖掘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作者简介] 朱海涛,河南工学院讲师,政治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河南新乡453003)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1007-5968( 2016)11-0092-03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编号SKL-2016-80)和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及机制研究”(编号2015-QN-173)的研究成果。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笔者以河南工学院为例,在总结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路径。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注重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整合,形成全覆盖,让思政课教学与核心价值观教育如影随形。高校思政课每一门都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直接内容,只不过侧重点不同。我们的做法是,“形势与政策”课面向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专题讲授内容之一,主要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提出的背景、意义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则主要从理想信念、爱国传统、法律常识和行为规范的角度对大学新生进行道德和法治教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面向大二学生开设,当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把它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框架下,从建设文化强国的角度具体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则注重从历史的“来龙去脉”层面讲清党中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重点从哲学的角度让学生深刻理解“价值”‘价值观”的含义,并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灵魂。思政课的具体承担部门——社科部多年来一直坚持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可以确保授课方向的正确性,教师之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可以提高备课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还利于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取舍。

此外,为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我们还有一些创新性的做法。一是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发挥不同学科的教育合力作用。比如大二学生使用的《新职业英语》教程,第一章是关于“爱岗敬业”的内容,第三章是关于“明礼诚信”的内容;《新视野英语教程》第6章是关于“个人理想信念与价值观”的内容。思政课教师在集体备课时专门与外语系教师接洽,政治课教师有时会拿着英语教材,讲到相关内容时,穿插着英语教学。学生们耳目一新,易于接受,老师们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乐此不疲。二是通过由思政课专职教师担任院系兼职班主任的做法,成功地将思政教育课堂搬进了学生宿舍,搬进了学生的主题班会、团会。以上这些新的教育举措还在进一步的探索中,甚至会发生一些变化,但不管具体的方式怎么变,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不会变。

二、搭建平台,创新形式,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

要创新课堂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开展课堂讨论、学生自主讲课、观看教学视频、朗诵会、模拟情景等形式,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搭建学生课堂实践平台,河南工学院还投资建立了专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专门的场地和现代化教学设备。通过搭建此类平台,让实践教学多样化、有效化,将学生的“学”转换于探索与体验的行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达到“思想引导、信仰塑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

校园实践主要指走出课堂,以大学校园为活动空间,以大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活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实践”的局面。结合河南工学院的具体做法,各类校园实践活动恰恰为大学生提供了教育平台。比如,大一新生接受军事训练,可以锻炼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陶冶爱国主义情怀;一年一度的“理想与信念主题演讲比赛”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在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信念方面发挥着有益作用。另外,不同部门、不同院系要专门开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活动。例如,院系党总支专门组织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的学生自主班会、团会活动;后勤处组织“文明就餐”活动等等。此类校园实践活动举办频率高、形式多样,但都以学生为活动主体,以涵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在实践中也起到了单纯的课堂实践所无法起到的效果。

社会实践主要指大学生离开课堂和校园,以“社会”为平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类活动。此类活动的实质是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延伸到“社会”。近些年,河南工学院社科部的做法是组织学生自主小调查和暑期专题社会调查,鼓励大学生下农村、下社区、进企业了解国情,研究社会热点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社会改革的热情。同时,作为以工科为主的高校,我们以学生顶岗实习为抓手,注重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素养。以前,学生顶岗实习只有本系的专业课老师带队。从2014年开始,我校的创新性做法是要求青年思政课教师以实践研修的方式和专业课教师一起带领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这种做法把思政课堂直接延伸到了学生所在的企业一线,起到了课堂教学根本无法达到的效果,这种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价值观教育的好时机。当然,通过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除上述做法之外,还有各高校多年来广泛开展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雷锋活动月活动,大学生进社区、进养老院、进农村小学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能提高大学生个人的道德素养,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三、营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首先,布置和谐丰富的校园器物文化。校园器物文化指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它是营造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氛围的基本前提。高校可充分利用校园内的各种器物设施为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人文气息和文化氛围。具体做法多种多样,比如,可利用校园电子广告屏滚动播放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信息,利用校园宣传栏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专门宣传等等,甚至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可以承载教育内容。关键是要让大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器物,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塑造人格。

其次,建设规范健全的校园制度文化。制度文化的主要功能是形成规则与构成秩序。明确、成熟的规则可以为师生提供目标激励,避免学习与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校园制度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制定规范健全的制度规则,并保证它的有效实施,在此过程中发挥价值导向、目标激励、行为规范的育人功能。比如学分考核、奖学金评定、学籍管理等制度要体现平等、公正原则,要鼓励创新;后勤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服务性等。

第三,塑造文明向上的校园行为文化。塑造校园行为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学生社团。大学生既是社团活动的行为主体,也是社团活动的对象、受益者。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在为大学生提供便利活动场所的同时,也锻造着他们的社交能力、管理能力、动手能力等,是学生施展才华的自主舞台。当然,校园内的行为主体是多元的,除了学生之外,还有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塑造文明向上的校园行为文化,需要打造教职员工与大学生互相监督、合力维护的“全员教育”平台,促使每位师生都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主体。

第四,涵养积极健康的校园心态文化。教师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态,教师的一言一行实际上都是自己心态的流露。所以,大学教师在上课和与同学们的交流过程中,要有意地用健康、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影响学生。对于大学生,则要通过学习获得知识,通过实践锻炼才能,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有意地抵制各种消极、浮躁心态文化的影响,以积极、健康、向上、自主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四、高度重视网络媒介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

首先,各高校要利用新媒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阵地。除开设专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网站外,还应特别注重利用微信、微博、QQ群等即时传播媒介。此类平台获得大学生的关注度高,传播范围广。例如,河南工学院社科部建立的微信公众号“青春梦正当年”已得到上万学生关注。如果能够抓住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适时地把一些兼具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文章、视频、图片等内容上传至此类互动交流平台,让大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引发共鸣,在争辩中传播正能量,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要打造一支懂政治、有素养的专兼职网管员队伍。互联网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提供了沟通平台,是我们应该抢占的一块阵地。但不管是网页的建设与日常维护,还是论坛、微信的解疑释惑,都需要一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良好沟通能力的网络教师队伍。通过师生的在线思想交流互动,解疑答惑,引导学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中来。

再次,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可配备专职的舆情监控人员,对校园网络媒介,如学校官方微博、QQ群、微信公众号、校园BBS等进行信息监控和舆论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监控一方面要做好“堵”的工作,及时发现并清理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容易产生误导的负面信息;另一方面更要注重“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利益诉求,通过有效的网络信息反馈机制,对他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予以及时回应,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舆论引导,从而在“堵疏结合”中把校园网络媒介变成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又一平台。

最后,针对当前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频发的态势,有必要开设相关课程,进行专门的网络法制教育。河南工学院是以选修课的形式作为第二课堂开设网络法治教育专门课程。通过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网德、网纪和网规教育,引导他们认清网络赌博、黑客入侵、网络产权侵犯等行为的危害性,树立网络自律意识,自觉抵制各类有害信息,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先锋。

此外,还需挖掘发挥先进典型对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示范作用。利用这些先进典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往往能够收到极好的教育效果,值得我们所有的高校深入挖掘、推广利用。

(责任编辑 朱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