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成绩斐然,文章通过对教育现代化的反思,以期以新的阐释方式探寻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契合点,将教育归之于本体和人的健康全面成长,这是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归宿。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科学教育;人文教育;文化自觉
[作者简介] 刘雷,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哲学硕士,讲师。(广西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构建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SK13LX49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968( 2016)10-0089-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现代化逐渐步人正轨,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教育现代化思想和欧美发达国家的最新教育理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文化差距日渐拉大等都直接影响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和既定目标的实现。如何总结中国教育现代化变革的经验,全方位吸收和引进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理念,摒弃近代以来急功近利追赶式的教育改革模式,回归教育本体及其本真的意义所在,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开展符合中国国情民性的本土教育改革,无疑是当下社会诸多教育改革探索的基本价值导向,也是国家层面中长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路径选择。
一、教育现代化的归宿:人的健康全面成长
现代化是理性化的过程,人的理性尤其是科学理性的威力在人们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得以彰显并被无限扩大。然而,伴随着科技力量的无限扩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被无节制的损害,人类也因此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究其原因,就是人过分依赖“科学”,过分相信科技力量并享受由此带来的“幸福”,过分夸大了自我及自身的理性,不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人为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讲,“地球资源的枯竭与污染首先是人的自我形象衰败的结果,是人的意识倒退的产物。”
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关注器物与制度的更替、国家的富强民主对于急切向现代民主国家转型的中国而言,无疑是值得肯定也必然成为我们自觉的选择。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这种器物与制度嬗变的最终目的在于人,也必须服务于人。教育现代化的初衷及发展的终极目的在于人的健康全面成长及人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不可阻挡,而其特定的历史阶段的环境和既定要完成的历史任务是不同的,紧跟现代化的步伐和节奏,当代中国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的现代化变革也正在向纵深推进。但教育的功利化和由此主导产生的教育市场化倾向正不断加大,尤其是当经济学中的概念被肓目移植到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中时,教育的本真意义被无情扭曲,教育的目的被迫服务于经济的目标。当教育被功利主义和经济收益占有时,教育的目的也将义无反顾地依附于此,“人”被剔除于教育的本真之外,而教育的实施者和管理者也将无情地践踏教育本体及其本真,教师用考试分数衡量学生的好与坏,行政部门用所谓的“升学率”衡量学校的重点与非重点,出版机构用名目繁杂的应试资料的购买力来衡量自身及资料的权威性,家长用孩子参加课外辅导培训的层次和数量来衡量自己的用心,社会招生机构用参加培训的学生人数是否爆棚来衡量自己的影响力和卓有成效辅导效果。凡此种种,唯独无人问津和无人关心的是孩子自己的真实想法,由此导致的是外界各方重压下孩子脆弱内心的困惑和隐忧的无法排解及排解渠道的不畅通,进而致使一些内心过于脆弱的孩子学业受挫,心理发生扭曲,甚至出现人生危机。
因此,必须超越市场主导下的功利主义办学思念,把功利化的教育评价观转变到对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上来,关乎他们的生命本体及每一个鲜活的个体,回归教育为人的健康全面成长服务的终极目的。换句话说,当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重心落在人的健康全面成长及人的现代化的坐标上时,我们的教育才真正做到了“以人文本”,体现出人道主义的价值趋向,教育现代化也将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相生
西方现代化的基石是工业主导和科技创新,它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它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但也带来了人类“生存何为”的新的难题,即无法解决“现代人的困惑”。
科学教育是西方现代教育的核心内涵。近代以来,通过无数先进中国人的不懈追寻,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极力倡导,西方近代的科学理性及科学实证精神在中国及国人的内心扎根发芽。可以肯定的是,科学实证精神对抗衡中国几千年来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体制及传统教育模式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改变国人精神面貌,提高国民素养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然而,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实证精神决不能替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形而上”问题的追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形而上”的追寻往往关乎个体对自己人生的关切及人生意义的问题,而此问题带有浓厚的主观趋向,不可能千篇一律,也不可能强求于个体,更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去证实。科学的内在特质在于其标准、效率、可量化和操作性,而在这种特质的内在驱使下,当下中国教育理念中的功利主义和唯学历趋向愈演愈烈,导致以艺术性和人文性为教育本质属性的教育理念逐渐式微甚有消失之趋势。就此来讲,虽社会各方和教育界都在标榜和倡导素质教育,但真正大行其道的却是学生学业负担的加重、对考试高分的不择手段的追逐、题海战术的炫耀、知识被分类分级灌输的应试教育,这样对于人才来说无疑是扼杀,更谈不上造就人才了,“钱学森之问”我们无法回答也不知何时才能有答案。人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有其自身的组织系统结构和维持系统内部功能平衡的能力,但应试教育往往将每个个体本来完整的“生命体”无情地割裂开来,过度地进行科学实证的理性教育,忽视了人的正常的情感诉求、价值观的选择和人生意义的追求,进而削弱了人的创造性潜能的开发。
事实在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教育本体及其本真意义的两个方面,且两者相融并生,缺一不可。科学教育是求“真”的教育,而人文教育则是追“善”的教育;科学教育注重的是可量化的格物之知,而人文教育追寻的是感悟直达人之性情的致知之理。无科学教育,我们就不知道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也无法探寻客观世界的奥秘;相反,无人文教育,我们就不知道我们每个个体在客观世界应该怎样,如何去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缺少了科学教育,我们则无法立足于现实的客观世界,提倡科学实证精神,树立科学态度,认识客观规律,倡导科学发展观,是当下中国教育现代化必须要坚守的理念。而缺少人文教育,个体将受制于科学理性,并在其驱使下成为追逐功利的物质化的“动物”,个体赖以维系并生长其中的“生活世界”将离个体越来越远甚至消失,其结果便是道德的沦丧和人格的低劣,进而整个社会会出现道德价值的沦落和个体及社会信仰的迷失。
因此,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只能融合相生,相互助推,共同发挥作用,才能避免西方工业革命时代“单向度的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出兼具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内涵的人。
参考文献:
[1]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
[2]杨东平.艰难的日出:中国现代教育的20世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
[3]吴全华,教育现代性的合理性[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胡倩倩)
(实习编辑 张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