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校智库发展现状分析

作者:汤红娟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6-11-21 阅读量:0

 

[摘 要] 建设新型智库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湖北省是教育资源大省,高校作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不仅肩负着服务社会、引领文化发展、咨政育人等重要使命,更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智库在政策建议、引导舆论、战略研究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理应走在前列,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阐释了湖北高校智库建设的模式,探寻了高校智库发展的规律,以期进湖北高校智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校;新型智库;现实困境;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 汤红娟,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和文献学。(湖北武汉430056)

[基金项目] 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湖北高校智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5GA0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G4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968( 2016)10-0085-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为大力推动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已被纳入中国最高决策层的视野范畴。“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研究能力,在学科门类、人才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其在政策建议、引导舆论、战略研究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理应走在前列,发挥更大的作用。”…因而,高校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主力军。所谓高校智库,是指设立在高校内部的从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多学科研究的、非营利性组织和机构。通常由高校独资或者由其他团体、机构资助创建,具有学科领先、理论性、学术性较强等特点。

一、湖北高校智库建设现状

1.湖北高校智库优势。湖北省是教育资源大省,高校人力资源丰富、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力量较强、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广泛,所以具有建设“高端智库”的明显优势,可以为省、市政府政策研究、战略研究提供充足的学术资源支持。在国家150家高校智库中,湖北省有12家上榜,分别为: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湖北大学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湖北省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三峡大学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14年11月,湖北省委牵头成立“湖北改革智库”,首批有10家智库人选。此后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牵头,建设1 1个新型智库。2015年12月,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全国仅有25家上榜),在《全球智库报告2015》之中,“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进人中国顶级智库榜,排名第33位。

2.湖北高校智库存在的困境。其一,湖北高校智库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湖北高校智库具有较为坚实的学科基础,研究人员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本功,但是真正能够自由运用“旋转门”,智库研究人员从高校智库顺利进入政府高层或者官员从政府高层走人高校智库开展研究,在实践中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官员在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后,很难进入高校真正从事研究工作。从经费机制来看,湖北高校智库经费多来自于上级主管部门(如中国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的财政拨款和高校自已的办学经费支持,其研究平台则多以其高校内部设立的研究机构、学院、系、室等来搭建。湖北高校智库研究人员与学校有着经济、人身、组织上的从属性,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利用所属院校的各种优势资源,不可能完全脱离学校,自己开展独立性地研究工作。当前,各高校智库在其建设过程中因缺乏社会捐赠、众筹等多元化资金来源,无法保证其独立性研究的顺利开展。

其二,湖北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的管理模式、交流合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湖北省内有7所“21 1、985”院校,其智库研究人员管理模式采取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辅(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其他的部属、省属高校则是采取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的方式。专职研究人员多为高校内部的教师,兼职研究人员则多为外校的教授以及一些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等。高校智库的特色研究项目是智库建设长期关注的问题,必须要有专职研究人员进行长期的跟踪与研究,同时要有灵活的用人机制,对于临时的研究工作,或者工作量较大、又或是智库本身不太擅长的研究项目,则应随时以各种灵活的方式引进或者聘用相关的研究人员。

相比“21 1、985”等重点高校(研究型大学)智库在打造高端智库、国家重点研究领域的宗旨不同,湖北地方高校智库是应以立足武汉市、关注武汉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武汉市经济建设为目的,因此其智库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就显得尤其重要。湖北地方高校智库可以在武汉市委、市政府的协调之下,将武汉市重复与分散建设的智库机构与现有的智库研究人员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打破部门、院校、院系之间的壁垒,发挥强强合作的集群效应,形成一股研究合力,共同致力于武汉市地方经济建设。高校应采取与政府合作的方式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这将有利于二者资源的有机整合,从而不断推进湖北地方开展新型智库建设。

二、湖北高校智库发展对策

总的来说,湖北高校智库存在着规模较小、机构分散、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较少、影响力偏弱、国际知名度不高等问题,亟待进行资源整合,集中科研、人才、学科等资源优势,积极主动与政府智库开展合作,一起进行项目评估、策划、技术培训、决策咨询等服务,开展有关理论与实践项目研究,发挥强强合作优势,推动相关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转化,为国家战略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发展服务。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高校智库宗旨。应突出湖北高校智库高端智库的特点和定位,尽快出台配套智库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高端智库的评价指标体系,精益求精,开展精准管理,保证决策咨询的水准。同时,要提高智库建设效率,更好发挥智库功能。围绕着国家重大战略问题研究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前瞻性、贮备性”的相关政策研究,主动寻找多种社会最关注的热点理论问题、实际问题开展原创性的研究,向相关部门谏言、提供经济政策发展报告。

2.建立健全高校智库人才管理机制。建设高校智库,必须依靠高素质、跨学科、多类型的人才队伍。所谓高素质,是指要求智库人员具备国际视野,学贯中西,了解国情,熟悉国内政策环境;跨学科,要求智库人员知识结构合理,一专多能,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多类型,要求智库人员具备跨领域工作经历,能较好地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增强智库的影响力。目前,我国智库与政府机构之间人员流动比较少。智库人员应更积极地了解政府有关部门的运作程序、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咨政建言功能。

3.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虽然很多湖北高校智库是教育部或者湖北省教育厅的重点研究基地,拥有一部分财政拨款资源,但是也有一些高校智库经费紧张、无固定的经费来源支持。因而应积极拓展经费来源,争取政府资金支持。二是建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比如后勤保障工作可以让研究助理去完成,这样能帮助研究员从琐事中解脱出来,节约研究人员的精力、时间,从而提高智库运行的效率。

此外,还要利用大数据建设海量数据库,建立高效的决策分析系统和快速的网络舆情反馈信息系统,及时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咨询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1] 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5.

(实习编辑 黄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