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作者:蒙柳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6-11-21 阅读量:0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而实践育人理念正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育人理念?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实践育人方针、政策、法律的出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越来越受重视。因此,本文基于实践育人理念,在厘清实践育人概念的前提下,审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分析影响现状的因素,进而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为高校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高校;实践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 蒙柳,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3)

[基金项目] 本文系武汉工程大学重点教学建设工程项目“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校内外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2014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968( 2016)10-0021-03

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国家把实践育人放在提高大学生培育质量的重要位置,并指出实践育人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影响现状的因素,进而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为高校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一、实践育人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针对实践育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律,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提供了政策引导。在这种引导下,高校普遍比较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活动,并且采取了多种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如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仍存在诸多问题,很多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目标比较抽象。由于实践育人的目标比较抽象,因而教师和学生对各种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都不是很清晰、明确,导致教师漫无目的,没有具体目标和针对性,自然谈不上如何指导学生;学生也无所适从,对具体实践似懂非懂,对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缺乏一定的团队意识、交际意识和合作意识。因而,尽管实践育人活动进行了,但其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没有发挥出来,效果不理想。

2.实践育人教育流于形式。尽管多数高校组织了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但大多流于形式。例如,高校中的军事训练,由于国防观念比较淡薄,因而对军事训练缺乏应有认识,导致高校中的军事训练大多应付了事。有高校认为军事训练占用了专业课理论教学时间,于是大大缩减军训时间,甚至有高校还将军事训练时间安排于暑假或集中在双休日晚上,以便让位于专业课理论教学,由此军事训练效果自然难以保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中,多数高校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开展,因而也并未发挥其应有效果。

3.对实践育人教育效果的考核不客观。近年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由于受实践经费、实践学时和师生精力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高校采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自己联系实践单位的模式。而针对这种实践,大学生实践育人考核评价结果的依据仅仅只是依靠一份调查报告。同时,高校并未建立健全的实践育人监督机制,因而实践指导教师只能通过这份调查报告来拼接个人经验主观地考核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种主观考评做法,对于评定大学生思想道德品格是不科学的,导致大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大幅度降低。

4.实践育人各个教育环节不协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社会并未形成联合培养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有效合作机制。对于高校实践育人活动的实施,大多高校仍是为了应付文件,有的高校和教师甚至把它当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并未真正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单位参与实践育人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大学生直接参与实践单位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较少且不成系统。此外,社会新闻媒体对实践育人关注不够,大学生主动要求提升自己实践能力的也不多,对实践育人活动的交流、总结也是草率了事。这些因素导致实践育人环节的不协调,大大影响了实践育人的效果。

总之,由于实践育人目标比较抽象、实践育人流于形式、考评制度比较主观和实践育人环节不协调等方面的制约,使得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并不理想,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功能。

二、造成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影响因素

1.实践育人理念并未被社会真正认同。尽管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多次强调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但高校、大学生、家庭、社会对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仍不足。由于课堂育人理念的根深蒂固,高校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仍局限在课堂,并没有把实践育人提高到与课堂育人同样的地位。在高校重视课堂教学的体制下,大学生对实践育人自然重视不够,每天所注重的仍旧是理论学习,对参与实践活动热情不高。由于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不愿意自己的子女受苦,对学校所开展的实践活动不支持,对实践育人功能认识欠缺。同时,政府对实践单位参与实践育人缺乏有效的引导,实践单位对参与高校实践育人活动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也不高,实践育人理念并未被社会真正认同。

2.政府相关政策和资金保障不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培养、提升与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密切相关。近些年,国家先后颁布了关于实践育人的相关政策,但具体的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缺失。政府对实践单位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培养在政策与鼓励性措施方面没有可操作性政策法规与实施细则。因此,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尚未建立与实践单位联合培养的有效合作机制,导致这些实践单位对参与高校实践育人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等实践单位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较少且不系统。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经费投入有限,导致实践单位虽然提供实践机会.但实践效果甚微。因此,在政府缺乏政策性支持和资金保障的情况下,使得实践育人的有效培养受到严重制约,高校与实践单位之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3.实践育人内容与形式较为僵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的内容较为僵化,不能与时俱进,难以贴近社会生活,因此,这种实践育人活动没有吸引力,自然难以引起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实践育人形式也较为僵化,比较单一。许多高校并没有把社会实践当成学生融入社会的一种有效教育载体,往往采取消极被动的方式,或者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仅仅局限于某种社会实践活动。因而这种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的实践育人活动,并未使学生从中受到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不仅难以实现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且降低了社会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接纳与认可。

4.实践育人考评机制不完善。受传统办学体制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旧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课外实践育人教学,对课外实践育人教学的考评机制远远没有课堂理论教学成熟和完善。同时,受实践经费、实践学时和师生精力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高校采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自己联系实践单位的模式,且并未建立健全的实践育人监督机制,这就导致实践指导教师无从考证该生是否确实在该实践单位实习。因此,多数高校难以形成科学、统一的考评机制。实践育人考评机制的不完善,导致实践教学成绩对学生的评优、考研、毕业、就业等影响较小。长此以往,学生认识不到实践的重要性,自然会消极应付甚至拒绝实践,认为实践育人仅仅只是一种形式,其主动性和参与性大幅度降低。实践育人活动中的延安精神、红安精神、爱国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熏陶和培养自然无法实现。

三、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1.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众所周知,对于大学生的实践育人活动,高校并非唯一主体也并非唯一场所,需要社会各方主体的共同参与。首先,高校从理念上加以创新,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理念。改变以往单纯依靠课堂育人方法,实现实践育人与课堂育人并重,立足实践,协同推进,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情况,取得家长对实践育人活动的支持,共同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其次,加强政府对实践育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政府政策导向与资金支持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参与高校实践育人单位提供税收、金融、生产等各方面的政策优惠。在这方面可借鉴外国经验,如英国政府鼓励企业与学校合作办教育,对安排学生实践训练的企业,可适当免交教育税,德国、加拿大等也有相应的减免税政策。最后,政府也应把高校实践育人活动所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物价上涨和学生人数增加等因素确定支持额度与经费投入标准,以保障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2.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育人激励机制。高校的教育是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活动。因此,提高实践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就要把实践育人与师生激励机制紧密结合。一方面,构建教师实践育人激励机制,发挥教师主导地位,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教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引导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和自我调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育人的工作绩效要量化,将其与教师考核、晋升等挂钩,以保证教师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构建大学生实践育人激励机制,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接受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自觉接受一定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思想、政治和道德,并消化吸收为自己的观念,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政治素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和提高,从而在实践育人活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此外,高校可定期评比表彰实践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以保障和促进高校实践育人活动的顺利展开。

3.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加强多元化实践育人平台建设。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实施多元化实践育人平台建设,如开展助残、助孤、助困的公益性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等,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开展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特别是与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场所共建的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满足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结合重大节日如国庆、校庆、元旦等,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突显时代性和知识性,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知识涵养。同时做好社会实践结束后的总结宣传工作,通过图片展览的形式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和作用等。这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育人平台能够真正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到服务社会的乐趣,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枯燥、僵化以及脱离现实等弊病,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大增强实践育人效果。

4.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方式,建立完善的实践育人考评机制。高校要切实重视实践育人活动,明确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纳入专业培养方案,创新评估方式,建立完善的实践育人考评机制。首先,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可靠保证,实践课程设置做到规范、合理,既注重课堂育人,又注重实践育人,从而将理论知识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育人活动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其次,加大实践成绩的比例。改革现行实践教学成绩对学生影响较小状况,让大学生真正重视实践育人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再次,改变仅以调查报告考核的单一方法。学生的实践成绩并不仅仅以调查报告为唯一依据,应制定相对具体细致的考核客观标准。最后,实行主体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教师不应是唯一评价主体,社会实践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受邀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也都是重要的评价主体之一,他们给出的综合评价客观、中肯,给出的分数更能反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水平。

(责任编辑 胡倩倩)

(实习编辑 张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