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教育制度不健全、教育制度执行力度不够、教育制度实效性不强。通过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环境的制约、教育主体的局限、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教育制度配套不完善、教育制度系统的创新力不足。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构建应从目标体系的构建、规则体系的构建、组织体系的构建和保障体系的构建四个方面入手。
[关键字]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制度;高校教育
[作者简介] 余玲,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保险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上海201209)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968( 2016)10-0018-03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将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应该成为重要的教育制度之一。然而,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具备科学、健全的教育制度,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发挥。只有深入分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出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构建科学完善的教育制度体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健全,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和制度的实效性不强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为:
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环境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制度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宣扬统治阶级的思想意志,并且在宣扬的过程中要对效果进行实时的把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面对改革开放、网络发达给大学生带来的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所带来的挑战。同时,大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学习的校园环境以及对他身心影响较大的物质环境也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各类因素交织在一起,并且短时间内不可能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顺利执行带来了困难。
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局限。第一,制定主体单一化。当前,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都是国家层面的教育制度,或者是高校层面的教育制度,虽然具备教育战略高度,却贴近教育工作实际不够,制度的可实施性较低。第二,主体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国家教育部门明确要求各大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来抓,但是,部分高校的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工作占用了本该分配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资源。第三,执行主体的认识偏差。制度的制定只是起点,制度的执行才是关键。一些教育制度的制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由于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对工作的认识存在偏差而导致制度的存在流于形式。
3.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缺陷。第一,制度目标不科学。无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过于高远、模糊的目标使制度不具有可执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应立足于国情、校情与学情,参考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出准确的目标。制度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多样性,这样才能提升其准确度。第二,制度内容不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是为了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序、规范而制定的,制度内容明确与否将关系到指导与促进作用的发挥,如果制定的内容使教育工作无从下手,无所适从,那么预期的教育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4.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配套不完善。第一,合理的评价与监督机制缺失。评价机制可以用于评价、总结与分析教育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督机制则用于监督各个高校以及高校内参与教育工作的各类主体,是否身体力行地参与到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否在教育制度允许的范畴内开展。第二,协调配套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缺失。协调配套体系包括高校教育工作中涉及的人、财、物等所有教育资源,只有这些教育资源都尽可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求,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支持与服务,才能给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执行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5.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系统的创新力不足。第一,制度理念缺乏创新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制定不应局限于中国传统教育思路,而应放眼全球,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学习理念,树立起长远的发展观念,以给制度创新带来不竭的动力。第二,制度运行模式缺乏创新性。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独立,对很多事情有独特的看法,这就迫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模式创新。可以创建多种教育制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构建
1.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目标体系的构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目标应具有引导、激励的作用,既引导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又激励广大师生都积极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围绕这一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目标体系对当前国家和社会给高校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新期望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研究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处的教育环境,最终将目标体系划分为根本目标、具体目标和教学目标三个模块。其中,根本目标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应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即要涵盖政治方向引导、理论素养培育、为人民服务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与高尚的审美情趣。具体目标则包括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心理教育目标、道德教育目标与生命教育目标。各个教育目标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与内容,这样就可以构建起全面完善的目标体系。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更直观。它对需要承载教育任务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2.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则体系的构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规则体系是为了规范教育活动,给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具有极强操作性的规范,并且约束教育工作者行为,督促教育工作者努力实现教育目标的制度。教育制度规则具有规范与凝聚作用。规范作用体现在规范教育活动的思想与行为,凝聚作用则体现在将教育资源凝聚到一起,以形成更大的合力。在高校思想教育制度目标体系的指导下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规则体系划分为宏观层面规则、中观层面规则与微观层面规则三个部分。其中,宏观层面规则是国家颁。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规则,例如,《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中观层面的规则是指高校所在地区的教育主管单位立足于本地区高校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出来的具有极强针对性的教育规则。中观层面的教育制度规则是宏观层面教育规则的进一步细化与充实,它也给微观层面规则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框架。微观层面的规则就是高校在分析国家、区域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与中观教育规则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实际办学条件、办学能力及学生的特质而制定出来最具效用的规则,微观层面的规则是最具可实施性的,也是最能发挥作用的规则。
3.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组织体系的构建。高校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主要包括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组织、班级组织。高校党团组织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最有力的组织,它们主要负责党建工作规划、党员培训、优秀党员评选等教育活动。在党团组织构建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丰富党支部的教育活动,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扩大党支部教育活动的影响力,让党支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为其他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的示范与榜样。学生社团组织是高校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组建参加的,学生社团组织是校园活动中最具活力的一支力量,社团组织也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组织。由于学生社团类型多样,教育活动的内容也就精彩纷呈,形式也可多种多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组织的这一优势,敢于运用创新的教育方法将学生社团组织培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有益组织补充。班级组织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单位,班级组织可以毫无遗漏地将所有大学生都带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在班级组织中,应该注重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班干部的作用,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教育制度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展开教育工作。
4.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保障体系的构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保障体系可以削弱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促使学生从更宽广的视角来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可以应对鱼龙混杂的新媒体信息对学生产生的不利影响,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传播信息的能力;并且使教育制度更适应高校教育工作改革的需要,使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更适应人才成长规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保障体系由政策保障、思想保障、知识保障与物质保障四部分组成。其中,政策保障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需要在保障制度中明确,同时还要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明确的要求。思想保障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走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方不良文化思潮的侵蚀,更体现出思想保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知识保障是指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就必须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鼓励教育创新,丰富教育体系。同时,也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与完善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思路,升级教育模式。物质保障则是指高校应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与设备支持。例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待遇,向教育活动提供经费等。
参考文献:
[1]张晓波.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l.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2).
[2]杨文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J].高教论坛,2010,(3).
[3]叶江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紧迫性及创新策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2).
[4]田穗.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3).
[5]蒋宏大.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3).
(责任编辑 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