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建构

作者:赵维钢,何历宇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6-11-21 阅读量:0

 

[摘 要] 话语标准是评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效果的标尺,话语标准的制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为科学指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先导,以核心价值观先进理论为借鉴。话语者、话语内容、话语形式和话语效果等关键词是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基础概念,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关键要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是一个多维和立体的动态结构,需要从叙述结构、知识结构、功能结构和创新结构等四个方面去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建构标准;话语要素;话语结构

[作者简介] 赵维钢,浙江财经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伦理研究;何历宇,浙江财经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968( 2016)10-0004-0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建构需要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和核心概念理解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实际,面向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扭转被动的、不利的国际话语格局,努力建构和表达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的全面提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建构的标准

1.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为科学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意识形态性的肯定,既要反映出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又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愿望要求为根本价值取向。意识形态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客观反映和现实表达。对此,马克思曾深刻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1】(P98)。毋庸讳言,意识形态是一定历史时期精神生产的产物,是统治阶级思想的表现,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标准只有体现出意识形态性,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和思想观念,尤其是体现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愿望和利益诉求,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统治者,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历史的主人,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成为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标准才能真正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利益诉求为依据,才能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人本性和先进性。

2.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先导。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地位和话语优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一定要充分尊重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助推作用,要超越时空限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能够充分反映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因素提炼出来,并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协和万邦”的亲仁善邻思想、“强不执弱”“富不侮贫”的外交理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气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思想、“修齐治平”的至善追求、“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等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代表着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向往,承载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和共同追求,为我们锐意进取、勇于开拓、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民族富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涵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代发展中不断锤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并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建构紧密结合到具体的物质和精神实践活动中去,重新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时代使命,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标准,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内生力量。

3.以核心价值观先进理论为借鉴。“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亿万人民的价值企盼,又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既是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尊重和敬畏,又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具体践行;既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自觉适应,又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供了科学而合理的价值标准,这一价值标准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以核心价值观先进理论为借鉴的理论升华,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前提下的价值自觉,是“无产阶级解放”的价值学说,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科学性和人本性,充分体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建构必须要以核心价值观先进理论为借鉴,唯有充分展现核心价值观先进理论的先进性、现实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唯有在充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和总结核心价值观先进理论隐含的普遍性价值规律,才能牢牢铸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话语格局中的稳固地位,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提升到更高水平。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要素

1.话语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具备言说属性,并通过话语间的对话关系将其意识形态性和价值取向展现出来,而话语者在话语间的对话过程中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和作用。话语者是显性话语者,可以通过平等的、参与的、互动的话语对话将其话语意向和立场直接表达出来,如政治家、科学家、哲学家、教育家、艺术家、新闻家、企业家,等等。显性的话语者是具体的现实的个人,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对话中是积极的言说者和参与者,并指导和影响话语间的相互作用,使之统摄社会生活和价值世界的方方面面,成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规范和原则。同样,话语者也可以是隐性的话语者,主要通过话语独白将文学作品、网络文学、新闻影像、电视传媒、英雄形象中隐含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思想、情感、见解和信息或言说或灌输给受众,以此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世界。由此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者大多是通过显性话语者进行话语建构,形式上以平等的、参与的、互动的话语对话为基础,但又不拘泥于单一的话语形式,隐性的、独白的、灌输的话语言说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建构的有益补充。不论是显性的话语者,还是隐性的话语者,都体现着人们的社会存在,体现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价值世界。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显性话语者因其在话语对话中尊重言说者之间的平等地位和话语权利,故而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威。而隐性的话语者却无法在话语言说中与受众进行互动和应答,极易受到外界的话语干扰和颠覆,成为敌对势力攻占话语阵地的突破口,这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重点建构的关键所在。

2.话语内容。话语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有效性、辐射范围和认同度。面向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唱响中国声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内容的构成要素。作为对中国国情的现实观照,面向中国问题自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内容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关注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的基础上直面中国现实问题,以立足中国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不同历史时空和境遇中发现中国问题和解决中国问题,谋划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道路,激发全民族的话语创造热情,凝聚话语共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内容的重要依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话语自信和话语地位的重要载体。讲好中国故事,是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态度,以鲜活的话语形式和话语方式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进行科学阐释,摆脱对西方世界的话语崇拜和话语依赖,打破西方世界长久以来对我国的话语霸权和话语威胁,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唱响中国声音就是要在国际话语世界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时代最强音。唱响中国声音,既要铿锵有力、落地有声,又要娓娓道来,在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伟大使命基础上,在理论发展和话语创新中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

3.话语形式。话语形式是通过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进行象征性地表达和建构。这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要素进行有效区分。符号话语、仪式话语、记忆话语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形式,它们以不同方式和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进行理论建构和价值阐释,并通过多样可感的形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之间建立联系,并把这种联系内嵌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如建党节、国庆节、建军节、劳动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时间符号,又如天安门广场、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空间符号,将抽象的事件或人物事迹具体化、神圣化,并将这些时间符号和空间符号所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与特定的人物事件联系起来,不论是对历史事件本身还是对社会成员来讲,这都具有特定的历史蕴含和价值指向,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符号话语。仪式话语具有视觉转向和价值传播的功能,仪式话语的一切形式特征和言说方式都源于仪式本身所特有的价值内涵。如升旗仪式、宣誓仪式、结婚仪式、就职仪式、签约仪式等,都是运用象征性的语言和活动方式,以仪式的形式来创造一种能够代表或者指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表征事件,以此增强话语表达力和凝聚力。记忆话语主要是个人或者集体通过参与国家事务、政治活动、社会事件的亲身经历或者相关的历史记忆,以此唤起个人或集体对现存政权或国家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爱国、敬业、责任、权利、义务和忠诚等,从而净化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生态环境,缓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认同压力。

4.话语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效果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在理论表达、话语描述、价值传播和意义建构过程中的结果。关于效果,沈壮海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一书中认为,“效果指活动的具体结果及其实际效应。它更多的是事实判断的产物,告诉人们事物发展的实际结局,至于这一结局是好是坏、是积极还是消极,它并没有限定。因此,效果可指正效果,也可指负效果、零效果;既可指积极效果,也可指负面效果”【2】(P126)。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效果也可按此分为正效果、零效果和负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效果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权是否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正效果,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在理论表达、话语描述、价值传播和意义建构过程中的积极效果,也就是有效结果。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理论表达有效、话语描述有效、价值传播有效和意义建构有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零效果,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无法进行理论表达、话语描述、价值传播和意义建构,这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即失去存在的必要性。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零效果的主要原因是话语内容、话语描述、话语传播的滞后性,以及话语评价面临的消解和无力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负效果,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在理论表达、话语描述、价值传播和意义建构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或负面效果,这种消极或负面效果已经异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阻滞力和对立面,不断消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效果的有效性。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负效果的主要原因是话语凝练、话语表达、话语建构过程中的语言失误和语用失误,以及由此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带来的种种不良话语影响与压力。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结构

1.叙述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结构主要有客观形式的叙述结构和主观形式的叙述结构。客观形式的叙述结构主要是通过讲述故事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必然联系,从中找出维系故事之间生命关系的价值支撑。简言之,当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故事的形式进行叙述时,要在其客观性的基础上对故事和叙述进行相应的排列与组合,这并不是要改变它们现有的存在样式,而是对其进行多维度、多方位、多侧面地理解和把握,要敢于追问“怎样叙述”“叙述什么”和“由谁叙述”的问题,更深层次挖掘故事与故事、故事与叙述之间的关系。主观形式的叙述结构主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叙述过程中插入必要的、能够满足和代表话语叙述者话语意向和立场的情节与内容。主观形式的叙述结构与话语叙述者的话语意向和立场有关,涉及话语叙述者的身份问题,即话语叙述者是为谁而言、究竟代表谁的利益的问题。主观形式的叙述结构比客观形式的叙述结构更为复杂,因为它需要考虑和顾及到话语叙述者的立场与身份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需要从故事与故事、故事与叙述、故事与话语叙述者、叙述与叙述、叙述与话语叙述者、话语叙述者之间等六个方面进行话语分析和研究。不论是何种层面的叙述结构,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叙述的立体剖析与展开,将隐含在叙述结构之间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进行价值审视和重塑,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叙述结构的完整与规范。

2.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创新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知识结构包括纵向层次性结构和横向互补性结构。纵向层次性结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结构在国家、社会、个人内部层次的具体展开,通过运用科学知识、哲学知识、经济知识、政治知识、社会知识、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对国家、社会、个人等三个不同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进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纵向层次性结构是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内部生态的知识依据,对于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结构,创造性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知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然,这些纵向层次性知识结构有的具有抽象性,如哲学知识;有的具有专业性,如经济知识;有的又具有普遍性,如社会知识。不论是何种知识,都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结构内部进行融会贯通,不断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知识性。横向互补性结构是国家、社会、个人等三个不同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结构之间的相互辐射与补充。横向互补性知识结构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多维的。通过三个不同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和互补,增强三个不同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结构的内部平衡与完整,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辐射范围。因此,横向互补性知识结构需要以相邻、相近、相关的知识为补充与配合,注重协调不同知识的结构关系,以宏观的知识视野,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结构的知识资源,以又专又博的思路和模式不断扩大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结构的知识力量。

3.功能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功能结构主要表现在引领功能、凝聚功能、研究功能和示范功能。引领功能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具有引导和汇聚中华民族及全国各族人民精神、智力、能力和各种力量的功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力量是引导国家奋勇前进和人民孜孜追求的精神动力,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为中国人民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了价值指向和精神坐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获得有效的话语凝聚力量,首先就要争取最广泛的社会成员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建构中去,以文载道、以文化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携手同行,高扬时代主旋律和精神旗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命运与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不断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群众基础。研究功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来说是全局性和指导性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话语顶层设计和目标制定。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是面向不同受众的,因此需要从社会总体的角度考虑,努力创造一种能够顾及不同群体的价值向往和利益需求的话语模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多元社会凝心聚力的最大公约数。示范功能就是要努力打造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言说方式,实现学术话语与政治话语、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理论话语与应用话语的无缝对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优势和国际化趋势。

4.创新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创新结构主要是通过其构成要素的替换和拓展,从而不断增加新的资源和要素,改变原有的组织形式和结合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结构的更新与升级。具体而言,就是通过以学校和社会为主渠道和以城市和农村为主阵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生态要素的有机融合与创新,实现主阵地与主渠道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从而全面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有效性。学校和社会以其系统性、针对性、时效性和规范性不断增强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时代化和大众化,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化之间形成一股合力,滋养和反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受众。城市和农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辐射的两大阵地,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影响的辐射范围而言,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结构,就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辐射到广大的农村地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建构落实到广大农民身上,既要在物质财富创造上扶植农村,也要在精神世界的建构中帮扶农民,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结构创新根植于最原始的话语土壤,才能提炼出最适合中国社会发展和最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话语表达形式,如此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结构的创新性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