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预警指标因素相互关系研究

作者:赵菊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6-10-10 阅读量:0

【摘 要】大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指标因素体系是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文章通过对湖北100多所高校分层随机抽取样本,针对850份“大学生心理预警指标因素”问卷进行分析,建立了大学生心理预警指标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式。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预警指标因素中,家庭结构和自我健康认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应激源水平,心理应激源通过负性情绪为中介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社会支持在其中起着调节作用。在调查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心理安全预警系统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预警;应激源;危机

【作者简介】赵菊,心理学博士,湖北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湖北武汉430205)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 2016)07-0083-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5ylll)的成果。

心理安全预警致力于心理危机的形成、爆发前的预测和干预,是一种超前的干预机制,而预警指标体系是心理安全预警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但目前心理预警系统中缺乏客观量化指标和标准,预警仍停留在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和心理教师的主观观察和判断上。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心理预警系统中客观指标因素的确立,完善大学生心理预警系统,我们在前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选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子较大的因素,拟定“大学生心理预警指标因素问卷”。问卷以情绪平衡量表、生活应激源量表、社会支持问卷、自评身心状况以及大学生个人变量作为预警指标变量,UPI量表作为因变量进行统合整理。研究均采用权威量表,具有较强的信度和效度,在国内大范围的实测中均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一、调查结果分析

研究对象以湖北高校为核心,以湖北省高校类型为样本框,在湖北多所高校中随机选取目标高校和样本群体。调研共涉及8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40份,有效率为98.9%。其中部署院校152份,占18.1%;省属本科242份,占28.8 %;民办本科院校197份,占23.4%;高职高专249份,占29.6%。

1.大学生个人信息因素和情境因素作用于心理安全的认知层。大学生个人信息因素和情境因素并不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而是作用于大学生自我评价认知体系。大学生自我认知评价受到高校类型、性别、独生子女、年级水平、家庭来源和家庭结构因素的影响。其中,高职高专大学生自我健康认知评价水平显著低于其他高校类型大学生。高校大学生中男性大学生自我学习评价显著高于女生,但自我健康评价则显著低于女性大学生。独生子女的自我学习评价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但自我健康评价则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在高校年级水平上,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自我学习评价也逐年下降,到大四有较大提升,但仍未达到大一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而自我健康评价则不会随着年级的变动而产生显著变化。在家庭来源背景上,大城市来源的大学生自我学习认知评价最高,自我健康认知评价却最低。而城镇和农村大学生的评价结果则相反。由此可见,大学生自我认知评价的差异普遍集中在个人情境因素方面。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自我学习认知的影响因子是父母婚姻、性别和民族。父母婚姻融洽的大学生自我学习评价水平显著高于一般家庭的学生,男性大学生自我学习评价显著高于女性。而家庭结构、家庭来源和母亲学历则影响着自我健康认知因素。其中家庭结构的解释力最大,离异家庭大学生在自我学习认知和自我健康认知都显著低于其他大学生,即家庭结构越不完整,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越低。由此可见,个人信息和背景因素能够激发起大学生的自我预言系统,影响着现实心理健康的水平(详见下表)。

2.心理应激源发挥着心理预警的首要指标作用,能够鉴别区分心理危机易感人群。行为主义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刺激一反应”是最基本反应模型。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困难、压力,都是刺激源,也即应激源。但ABC情绪调节理论指出:应激源本身不会直接引发心理危机,只有当大学生知觉到应激源的负性影响,产生消极知觉,应激源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力才会发生。因此,应激源还是一种体验和感受,只有当我们感受到非特异性的反应,这些刺激才能成为应激源。

通过调查结果总体描述性分析发现:大学生应激源以自主与独立压力、学习压力和前程压力为主。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个体情境因素的差异突显出心理应激源的易感大学生人群。高职高专学生应激源总值最高(M=1.24),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应激源总值最低(M=0.93)。高职高专学生的压力来源于情境压力,调查显示,他们在社交与人际关系压力、重大与突发性压力、异性关系压力和家庭经济压力方面显著高于其他类型高校大学生。而省属本科和部署院校大学生对自我内在关注压力源(学习压力、前程压力和独立自主压力)略高于其他类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应激源的易感人群还包括中小城市来源的大学生、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和父母婚姻不融洽的大学生等,这些易感人群对应激源各个层次的感知都显著高于其他大学生。可见,在心理预警指标体系中,心理应激源因素是心理预警的首要指标,它能够有效鉴别心理危机的易感大学生人群。

研究以应激源为因变量,在应激源的回归方程中加入了自我认知的两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回归方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体信息因素和情境因素的解释力下降幅度很大,自我健康认知对应激源的解释占了绝对的优势。如下表,自我健康认知对应激源的解释力显著地高于其他三个个体情境变量。

继续调整方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能够预测应激源的因素只有自我健康认知,其回归系数B为0.715***(***表示p<0.001)。可见,大学生自我认知水平能显著地预示着应激源的水平变化,个体信息变量和情境变量则通过自我认知间接地影响心理应激源。William B.Swann提出,一旦人们有了关于他们自身的想法,他们就会努力证明这些自我观念。张俐等研究者( 2014)发现,大学生的负性思维、应对方式和生活事件等指标都具有预警效应。我们分析结果也显示了自我学习评价和自我健康评价低的大学生在应激源各个层次都显著高于其他大学生,所以当一个人认为自己会最终遭遇不幸时,他会寻找验证的种种证据,压力也随之而来。

3.情绪因素发挥着心理预警系统中的中介作用,应激源通过负性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我们研究采用了PANAS正性负性情绪量表。描述性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正性情绪(M=2.63)显著低于中值水平,表明大学生对积极情绪感受不强烈,出现漠然情绪体验。负性情绪(M=2.27)也显著低于中值水平,则说明大学生较为镇定,理智分析高于情绪体验,能够理智分析自身周围的刺激环境和事件,却忽视了内在真实感受。分析结果还发现情绪变量中正性情绪与独生子女、家庭来源变量显著相关,而负性情绪变量则与性别、自我认知、家庭结构变量显著相关。可见,正性负性情绪并不是一条直线的两端,而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元素,分别受不同因素的影响。

情绪变量和应激源变量如何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情绪变量中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都进入回归方程,影响着UPI指数的变化。中介作用的回归分析显示:当情绪变量和应激源变量同时进行回归方程检验,应激源的绝对值下降,显著性随之下降,即应激源对UPI的解释力下降,这说明情绪变量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着应激源对UPI的解释力。分析结果还发现负性情绪与应激源的相关显著,且相关系数在0.4-0.6之间,相关度比较高。但是应激源与正性情绪的相关并不显著。根据相关系数的变化,研究继续进行了应激源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主与独立压力、学习压力、社交与人际压力和家庭与经济压力这四种应激源显著地影响着大学生负性情绪的体验(见下表)。

从数据可见,自主与独立压力对负性情绪的影响较大,其次是社交与人际关系压力,然后是学习压力。Beta为正值,说明这三种压力越大,负性情绪体验越强烈,能感受到郁闷、不开心等负性情绪。家庭与经济压力对负性情绪的解释Beta为-0.103,说明家庭与经济压力能够激发起大学生的理智认知,压力越大,大学生越能理智镇静地分析环境的刺激。但同时带来的后果是,大学生易忽视自身对家庭归属感和亲密情感的渴求,反而过分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视内在深层次情感的需求。所以,现实中经常会出现大学生上课活动一天之后,安静下来感受到的却是空虚和无所适从。

4.社会支持因素在心理预警体系中起着调节作用。研究问卷中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量表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研究结果发现: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支持利用度(M=8.04)最高,而部属院校(M=7.27)和省属本科院校(M=7.26)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利用度最低。非独生子女客观支持度和主观支持度都显著高于独生子女,但是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却显著低于独生子女。同时,白我健康认知评价高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各维度上都显著高于其他学生,自我学习认知评价高的大学生则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最高。这些结果预示着一个可能:客观社会支持资源的存在需要以大学生主观知觉到它的存在为前提,当大学生知觉到环境中社会支持资源,才能够有效地利用这种资源.,

5.心理预警指标因素之间关系模式.研究采用路径分析,建立大学生个人变量、应激源、情绪变量和社会支持变量与心理预警反应指标UPI之间的关系路径图。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个人变量中个人情境因素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对自我健康认知评价,其中家庭结构的解释力最强。这说明大学生在家庭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和经历扎根于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评价中,形成自我评价和思维方式的固化,进而形成对情境中周围刺激以及未来事件的自我验证预言作用。因而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极大地影响到他们对环境应激源的感知,自我评价越低,则感知到的应激源压力就越大。同时这种自我评价固化也影响到大学生对自身社会支持资源的获取和利用,自我评价越低则社会支持度就越低。应激源作为压力源,是大学生情绪产生和发生的根源,压力引发的不仅是负性情绪,适当的压力也能够产生积极的正性情绪,因此应激源通过情绪变量为中介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当压力感知比较高时,大学生能够体验到强烈的负性情绪,导致心理危机和问题产生,由此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安全。

但情绪变量仅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应激源还同时会对社会支持度和UPI进行直接影响。社会支持在整个关系模式中起着调节UPI的作用,当大学生能够知觉到社会支持资源,充分利用这种资源,UPI指数就会下降,同归心理安全状态。同时社会支持也会受到自我认知评价、应激源和正性情绪的影响,应激源感知越少,社会支持度就越高,积极情绪越高,也越容易感知到社会支持。从整个关系模式图来看,心理预警指标体系中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客观预测因素指数,即情绪指数、社会支持度和应激源压力指数,以及一个客观心理反应指数UPI。

二、建立大学生心理预警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这次大学生心理预警指标的调查结果,我们不仅需要建立危机干预应急体系,更需要建立预防性客观指标体系。为了进一步完善各高校心理预警系统,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把握心理预警时机,及时进行预警指标检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是有迹可循的,具有时间规律,一般在毕业生离校前、重大考试后、开学时、放假前、季节交替前后、与大学生相关的社会公共突发事件或灾难事件发生后。可遵循这种时间规律,进行预警指标检测,及时预防危机。

2.准确收集危机易感指标信息,把握心理易感人群。预警对象包括群体对象和个体对象。从大学生个人信息背景来看,女大学生、毕业生、优秀生、失恋学生和入学新生等属于预警对象范围;从大学生情景信息背景来看,贫困生、单亲家庭、父母关系不融洽的大学生往往容易产生心理危机感。因此从预警客观指标中筛选出这些易感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心理健康服务。

3.建立动态的心理健康档案。目前各高校都会在新生人校后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还有的高校以此对每个学生建立独立的心理档案,但是缺乏连续性,因此预警作用较小。高校建立心理档案时,可以建立动态检测指标,包括个体易感因素指标、应激源指标、情绪指标和社会支持度指标。每个指标还可以下属分指标。每年根据这些指标建构,对大学生进行预警检测,建立动态指标体系,对这些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处理。这样不仅可以准确及时地发现危机,还能根据科学的判断标准对预警信息进行评估,对爆发危机的可能性作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

4.及时更新心理预警系统中预警信息收集和信息分析。心理预警指标检测中,包括预警信息收集和预警信息分析两部分工作。对获得的预警信息进行评估是整个预警体系的关键,评估的正确性决定了危机预告的正确性,建立预警模型可以量化预警评估。高校可以及时更新预警对象、预警信息和预警分析,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尽量避免滞后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

5.根据预警评估结果有区别地进行危机处理。根据预警指标分析,对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常规心理保健、朋辈辅导等常适用于心理危机程度较低的学生,而对心理危机程度较高的学生,需要进行&ldquo;实时监护&rdquo;和&ldquo;及时阻止&rdquo;。

(责任编辑 余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