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高校就业全程式服务体系的路径探析

作者:余友情,宋天华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6-10-10 阅读量:0

【摘 要】就业全程式服务体系是对传统就业指导工作的延伸,是立足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人才质量提升的价值目标,为了促进就业全程式服务体系的建设,高校需着重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着力实施一把手工程,实现由形式上重视向实际中支持转变;注重实际,实现由重理论学习向重能力提升转变;转变方式,实现由阶段性指导向全程化指导转变;建好队伍,实现由非专业向专业化转变;注重转换,实现由帮助学生找工作向教会学生找工作转变。

【关键词】高校;就业;全程式服务

【作者简介】余友情,乐山师范学院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宋天华,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从事 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四川乐山614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07-007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乐山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研究中心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

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与学生诸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其中,高校在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需要扎实开展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为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搭建各种平台。基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期望,高校需要进一步强化发展的理念.致力于高校就业全程式服务体系的建设。就业全程式服务体系是对传统就业指导工作的延伸,是立足社会发展需要和高等教育人才质量提升的价值目标,为了促进就业全程式服务体系的建设,高校需着重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由“最难就业季”发展为“没有最难,只有更难”的就业状态。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大学生个人定位与职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滞后于岗位需求等问题,为此,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在破解就业瓶颈难题中的作用越发体现。按照国家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指导纳入到高校必修课程之列,有稳定的课时、固定的师资、充足的经费保障。要求高校全面实施“一把手工程”给予支持,应实现由形式上重视向实际中支持的转变,重点落实好以下工作。

首先,全面落实制度政策。高校各项管理均以制度和政策为依托,为此,要想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得到政策与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政策是方向,制度是保障。良好的制度政策是高校就业工作向前推进的前提,制度中会确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指导思想、工作理念、工作内容、运行程序、组织保障、人员结构等,可以进一步规范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运行。

其次,全力保证师资队伍,教师是课程的灵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好的老师可以影响一批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动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合为一体的课程,没有良好的师资难以将课程的精髓传授给学生,也就失去了课程的实际意义。目前很多高校由于就业指导师资不齐,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影响了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质量。出现同校、同级、异班学生接受到不同的指导与服务,直接导致学生接受的知识千差万别,甚至导致部分学生认为课程不重要,产生旷课、逃课现象。唯有高校一把手在观念上重视、在行动上支持,克服各种困难,为就业指导工作配备足够的人员,方能使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把就业指导落到实处。

再次,全面落实物质保障。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该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但是很多高校往往都是采用选修或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来应对,学生不能系统接收就业指导的相关培训,甚至部分高校只针对毕业班学生开设网上自学系统,直接造成学生接受不到专业的就业指导或错过了最佳学习时机。由于就业指导未形成专门学科,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善,部分高校使用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五花八门,导致学生不能有效提升就业竞争能力。为此高校应该把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统一进入课表,规定学分,加强课程管理与监督,增加学生实习实践平台与环节,做好场地、经费等物质保障,方能挽回当前高校就业指导的尴尬局面。

当前,很多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往往注重理论教学,把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作为重点,很少与实践结合,出现老师的讲授与实践脱节,直接造成课堂教学乏味,学生的认同度不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表现出最佳状态,因此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以能力提升为根本,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大学生就业指导关键是解决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而并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理论知识,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应该围绕能力提升为目标,全力保证大学生通过指导、培训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很多大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收集就业信息、如何筛选信息、如何识别用人单位、如何正确定位、如何评估就业形势,不能有效结合自身实际就业。存在好高骛远、茫然、凑热闹等就业常见问题。为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遵循实际,以解决当前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从重理论向重实用转变,通过提升大学生就业知识、技能,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其次,搭建实践平台,稳固学生就业思想。大学生在找工作中的情绪通常是兴奋期、抑郁期、失望期、衰退期。多数学生就业不能一蹴而就,都要经过几次失败或几轮面试方能成功。为此如何在失败或受挫中找回自信尤为重要。高校就业指导应加强大学生就业程序的教育和演练,让学生明确就业的心理情绪变化,并学会通过正确的方式调整自己的情绪。由传统的抑郁期转变为成长期,由失望期转变为成熟期,由衰退期转变为成功期。敢于参加各种平台的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敢于挑战困难,勇于承担责任,做一个在就业过程中富有激情的青年。

通常,就业指导的主要对象是毕业班学生,认为就业指导是为毕业班学生讲授就业时需准备的材料,或针对当前的形势开展专题讲座,而对于低年级学生基本涉及不到。这样的阶段性、短期性、局部性的就业指导行为已经不适用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中可以发现大学生总体定位不合理、不能正确评价社会与自己、受挫能力较差以及担当意识不强。其实,就业能力、就业定位不能短期培养出来,是需要长时间的引导与训练。目前在高校教育中就业指导起步较晚,理论体系尚不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总体上比较薄弱,基本上停滞在阶段性工作层面,未能真正把就业指导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来抓,因此,在新形势、新对象、新需求的状况下,高校需要更新观念,转变方式,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由阶段性指导向全程化指导转变,让就业指导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首先,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培养、塑造人的行为思想的工作,仅仅依靠就业部门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和实践活动是远远不够的,高校要做好就业全程化指导必须克服内容的零散性、教学的封闭性、知识的局限性、课时的阶段性方面的错误观念,真正把就业指导工作建立在系统性、开放性、全局性的基础上,引入规范教材,真正把就业指导融人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形势政策教育、专业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平台,全方位、多维度体现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高度关注和鼎力支持。

其次,就业指导工作科学化。不同时期大学生关注的知识重点不同,为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关注点来合理安排就业指导。大一重点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巩固专业学习的思想,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长期就业目标;大二则侧重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大三主要围绕大学生社会实践、就业指导、面试技巧、自荐书制作、就业信息收集等方面知识教育;大四则针对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创业教育、职场要求等内容设计。也就是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科学规划,一定要根据大学生各个时期的专业学习、发展特性、能力养成、就业形势等方面的实际状况,科学规划、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地持续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再次,就业指导工作全员化。大学生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没有教师就没有学校,就业是学生的就业更是学校的就业,为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靠就业部门,应该树立全员参与、层层负责的机制。应当树立起“出口畅,进口旺,中间质量是保障”的经营思路,要树立起全员育人的思想格局。高校应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强大功能,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育人功能,积极引导全员参与、形成合力的就业格局。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起步较晚,课程体系不完善,发展缓慢,专业师资缺乏,面对的教育对象又在不断变化,因此,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需要不断拓展,方式需要不断更新,手段要不断演变,同时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来说需要不断充实知识结构,调整专业理念,提高文化素质,改进工作方式与方法等。当前,很多高校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师资主要依靠兼职党政领导、辅导员、专任教师等人员,他们未经系统培训,很难深入剖析大学生就业状态,难以针对性做好就业指导。总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建好一支数量足、能力强的队伍,实现由非专业向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转变。

首先,配备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的指导教师。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项十分繁琐的工作,学校应加大对就业指导服务的投入,对现有师资给予支持与发展,同时突破封闭观念,坚持为我所用的开放原则,在人员选聘中要打开思路,采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方式,从政府部门、企业经理、行业高管、校友等相关领域聘任有热情、有能力的就业指导人员担任就业指导教师。

其次,注重就业指导教师的职业发展。就业指导既是从事学生思想的工作又是就业能力训练的工作,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有良好的专业学习能力。当前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与信息,教师只会复制而不能活用,只会照纸上谈兵不会实地拓展,将直接降低就业指导的实效。只有积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原则,邀请校外专家来校开展就业指导培训,同时选送部分教师外出参加学习,力争获得全面提高,多渠道推动这支队伍的发展。同时,高校在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定中可以为这支队伍单列,保证队伍健康运营。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直接造成学生不重视、同行不认可、领导不支持、社会不赞同的结果。为此,眼下应从数量上增加专职就业指导教师的编制,从质量上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建设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专业化、高水平就业指导队伍。

我国高校大学制度发展较慢,很多人还处在“统招统分”的观念中,对大学生就业始终抱着“等、靠、要”的思想,都认为大学生毕业就理所当然该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其实,自我国高校扩招后,在高校毕业生择业中均采用双向选择的制度,学校负责为用人单位与学生搭建好平台,实现用人单位与应聘学生双向选择,而不再是采用传统的就业分配的制度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人才已经由“高层次人才向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转变。大学教育的根本是回归到实际运用,能够真正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在通常的教育教学中往往出现“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情况,是因为我们老师的教学不能直接促进学生成长,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直接导致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高校是知识与技能传播的殿堂,应该把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放在重要的位置,光有外因的刺激没有多大意义,而应该激发内因的积极动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自力更生”“先就业再择业”“艰苦奋斗”等优良的传统教育,同时加大教育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在实践中积累才干,缩短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距离,把握学生成人成才的规律,将就业能力训练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由帮助学生找工作向教会学生找工作转变。

作为人才培养的高校,应该主动建立就业全程式服务体系,让人才培养的各个站点始终围绕学生成人成才服务,为学生搭建好各种就业平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积极步入社会,真正从高校就业指导破解当前就业的瓶颈。

(责任编辑 朱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