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功能及其发挥

作者:王琳媛,陆亚男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6-10-10 阅读量:0

【摘 要】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主旨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学文化,以大学文化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时代特征、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作为内在精神动力,通过传承文化传统、挖掘文化价值、凝练文化精神、传播文化价值等内涵来实现其价值导向功能、情感激励功能、教育认知功能和素养提升功能。在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下,需积极推进“文化育人品牌策略、整合营销策略、‘高校博物馆+,建设发展策略”,以此不断促进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精神动力;功能维度;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王琳媛,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陆亚男,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硕士生,上海交响乐团党务管理。(上海20024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07-0074-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功能及育人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4JDS22062)、上海交通大学晨星计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高校博物馆功能定位及育人能力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贯彻和实施,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转向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作为博物馆中独特的一脉,高校博物馆因其鲜明的特色、丰富的馆藏和多学科的研究资源,日益成为校园内外重要的教育场所,在塑造大学精神、繁荣大学文化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而应厘清“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内涵,挖掘其文化育人功能,拓展其文化育人路径。

一、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主要内涵

1.保藏历史文物,传承文化传统。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首要内涵就是通过对相关文物的筛选、收藏、保护,建立起科学、完备的藏品体系,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挖掘藏品内涵,开发高校博物馆在学科储备、科普教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潜在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馆藏丰富,包括瓷器、书画、标本、民俗用品、文物、机械、人物纪念品等多个门类。同时,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高校博物馆信息化发展已成为趋势,藏品数字化保藏、数字化管理及数字化展示时代已然到来,这大大促进了高校博物馆网络资源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对进一步保藏重要历史文物、传承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作用。

2.研究藏品资源,挖掘文化内涵。一方面,高校博物馆应吸收专业型科研人才,利用现有藏品资源,开展实物实验、科学研究,将藏品资源与优秀的科研人才有机结合,促进对藏品意义的深入挖掘,从而辅助推进学科建设,持续协助科研发展,有力拓展文化内涵。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可积极配合学校的课堂教学,成为辅助教学、专业实习及业务熟练的“第二课堂”,促使学生多元化发展,使高校博物馆成为高等人才培育的重要创新实践基地。

3.提升育人活动,凝练文化精神。近年来,随着对高校博物馆理念、定位、功能的深入探讨,高校博物馆正在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向校内师生,并开始融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随着服务意识的树立,高校博物馆对藏品进行再加工,开展形象生动、载体多元的展览、讲座、沙龙等,以趣味性、娱乐性解读生涩的专业知识,为师生及社会公众提供接近、体验专业知识的文化场所,增长科学见闻,丰富文化生活,达到潜移默化地科学普及与文化育人作用。

4.创建宣传格局,传播文化价值。随着社会大众对文化的日益重视,高校博物馆作为优势学科或深厚文化底蕴的代表,正在逐步成为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与创新载体,真实展现了学校强势学科的整体发展情况,不仅增加了高校博物馆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更从侧面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在如今全媒体与自媒体相互交融的时代,高校博物馆要顺应时代发展,除了以传统媒体为渠道与公众进行沟通外,更应该逐步建立新媒体宣传平台,通过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渠道,构建高校博物馆多元宣传格局。利用各个媒体平台向不同受众群体开展线上线下的宣传活动,从多个角度向社会展现高校教育科研、文化育人的全新面貌,传播并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二、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功能维度

1.传承文化精神,凸显价值导向功能。高校博物馆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纽带,是传承文化精神的载体。高校博物馆不仅是藏品保存和展示的场所,更是通过精心策划布置而成的主题鲜明、互动性强的文化育人基地。高校博物馆可以通过陈列展览、图录画册、教育讲座、实践活动等形式不断挖掘藏品的内涵与意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持续发挥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以强大的文化感染力与号召力达到陶冶情操、培养道德、引人向上的作用,凸显高校博物馆价值导向功能。

2.创设育人情境,发挥情感激励功能。高校博物馆的藏品是汇聚历史的文化瑰宝,拥有强大的文化感染力与艺术熏陶性,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校博物馆拥有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维渠道,能够从各个感官角度呈现良好的教育情境。在此情境中,高校博物馆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参观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其成为一种情感黏合剂,凝聚各方思想,产生由衷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激励自身迸发出强大的正能量。

3.实现“冷热转换”,深化教育认知功能。高校博物馆大多是基于深厚的学科背景及专业知识而建,在面向社会开放时,可根据不同群体进行内容整合、开展多元的活动形式,将现有生涩的“冷知识”转化成为易为大众接受的、引起大众兴趣的“热知识”,在这“冷”与“热”的转化间,潜移默化地实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弘扬科学精神的教育认知功能。在研究藏品的基础上,高校博物馆正在逐步挖掘藏品观赏性、互动性、趣味性的一面,不断增加互动体验区域,不断调整藏品介绍与讲解的方式,以参观者为中心,针对不同群体,以不同的方式将馆藏进行趣味化转换。除此之外,高校博物馆还可以通过对外开放教育资源、编辑出版科普读物、策划开展专家讲座及科普爱好者沙龙、拍摄系列科普微电影等形式进一步促使知识的“冷热转化”,进一步深化教育认知功能的实现。

4.着重实践创新,实现素养提升功能。高校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实物藏品、大面积的展厅以及专业学科的人才储备,是开展辅助教学、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高校博物馆所提供的教育不同于课堂教学,它更偏重于实践,是通过亲身感触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其以创新创造的形式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实现素养全方位的提升。合理利用高校博物馆平台,能够有效地开拓学生眼界,达到全面提升专业素养,实现创新研究的目的。

三、发挥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功能策略

1.高校博物馆特色文化育人品牌策略。要以核心价值为主旨,合力推动标签式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品牌的形成。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部署,深入挖掘高校博物馆丰富的文化育人资源,充分体现“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育人内容,通过“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促进广大公众走进高校博物馆,感受历史力量,领悟文化精神,彰显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示范和引领效应,形成良好氛围。

要立足学生和社会公众,不断增强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表现力和感染力。要鼓励高校博物馆举办形式多样的原创文化展览,通过不断传承创新,深入挖掘展品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结合时代背景创作喜闻乐见的文化展览。并通过不断地对外展出、宣讲,同时邀请社会上专业场馆的专业人员进行辅导,提高展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打磨出代表我国高校博物馆高质量的文化展览精品。

要拓展受众覆盖面,细分服务对象。高校博物馆组织的文化育人活动要打破校园壁垒,融人社会大环境,为更多公众带去文化产品,在所属省市、全国各地甚至世界舞台上展现高校博物馆的风采和精神。开展文化育人活动的服务对象应划分层次,细分类别,根据不同对象的文化需求开展相适应的育人活动,通过创建适合不同人群的文化育人品牌,促进高校博物馆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学校整体规划、社会通识教育和终身教育中,不断健全高校博物馆的社会参与机制。

2.全媒体时代中的整合营销策略。要形成高校博物馆的整合营销传播模式,就要增强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接触点”。当前高校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非常有限,因此其文化育人功能不太顺畅。要实现高校博物馆的整合营销,就要了解公众的客观需求,将无序传播转变为战略性有序传播、将单项传播转变为双向交互传播、将单纯高校传播转变为社会全员传播,整合与公众相应的各方资源,形成无所不在的“接触点”,通过多样化的传播路径达到认知的连续性从而强化传播成效。

高校博物馆的藏品是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浓缩,要进一步做强民族文化品牌,通过对藏品所蕴含的历史、人文、自然、风俗习惯等深入挖掘,凝练中华民族丰富的精神财富和优秀的意志品质对公众进行感召,并运用恰当时间节点进行长期性、计划性的传播;要注重在社会文化中的宣传推广,更多地运用植入式、个性化的传播策略,将高校博物馆植入到社会文化产品中。如《走进高校博物馆》《探秘高校博物馆》等公开出版物等,通过讲述藏品故事、运用展览对白等,调动公众的内心感受并引发共鸣,积极树立高校博物馆社会形象,着力提升高校博物馆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要积极运用流媒体技术和3D技术,进行数字虚拟展厅的设计,促使“语音导览”升级为“多媒体导览”;要应用移动技术、掌上技术等使公众不仅可以自主选择下载手机APP应用,实时了解各类信息,设计参观路线,点评精品馆藏,甚至可以参与互动游戏,结交“博物馆之友”;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解密高校博物馆科普微电影”拍摄,将高校博物馆藏品中的“冷知识”以生动形象的讲解、图示、动画等转变为社会公众能够普遍接受的知识;要积极面对全媒体发展趋势,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技术优势,主动搭建宣传平台,统一发布信息,畅通交流渠道,谋划并构建高校博物馆全媒体宣传格局,打造“永不闭馆”的高校育人实践基地,促使高校博物馆在全媒体时代后来居上。

3.“高校博物馆+”建设发展策略。我们发现,囿于藏品资源以及开放条件的约束,以及专业化还较为薄弱的当下,高校博物馆以集团化联动的形式——“高校博物馆+”有助于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促进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高校博物馆+”同“互联网+”类似,通俗来说就是“高校博物馆+博物馆”,这里的“博物馆”既是指高校博物馆,又是指社会公共文博场馆或团体。“高校博物馆+”建设发展策略包括两部分。一是在高校博物馆间采用互相叠加的方式,整合合力,形成规模效应;二是鼓励高校博物馆走出校门,与社会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文化组织等联动合作,谋求形式更新颖丰富的育人活动。

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尝试。为了统筹整合全国高校的博物馆资源,全面发挥高校博物馆的文化特色与育人功能,2012年5月30日,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在上海成立,此后各区域联盟相继成立。联盟的成立将各高校博物馆有效联系在一起,搭建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并通过召开会员大会、出版宣传画册、开通门户网站、举办海外巡展等方式积极推动高校博物馆间的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使高校博物馆较为充分地发挥其育人功能,创造文化育人的新模式,成为提升大学文化传承、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虽然联盟的成立已经对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联盟整体的发展上仍然需要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努力。如果要进一步明确全国联盟的工作目标和运作机制等,需从规范化建设、系列专题研究、博物馆育人活动、对外合作交流以及宣传教育工作等五个方面展开,确保以严谨的机构设置、灵活的部门协作、科学的运作制度,充分发挥联盟平台作用与枢纽功能。

要进一步动员各区域联盟的成立和发展,推动各地教委(教育厅)投入一定资源成立区域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鼓励更多区域联盟开展适应本地区需要的文化育人活动,不断健全高校博物馆的社会参与机制,真正融人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于更广大社会公众的社会通识教育和终身教育。同时由全国联盟推动各区域联盟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沟通、取长补短、资源互享,形成相互助推、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进一步促进全国联盟与国家宣传部门、文物部门、汉办部门的沟通,以及与境内外大学博物馆协会之间的交流合作,整合全国高校文博力量,共同谋划发展大思路。要积极推动馆际之间的深度合作,及时研究解决共同关心的高校博物馆序列评级等重大问题,真正服务于高校博物馆立足长远的建设和发展目标,加快推进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事业持续快速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 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