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共享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社会发展现状需要共享发展凝聚共识,风险社会来临需要共享发展理念化解风险。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向度都与共享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坚持成果共享目标下的志愿服务价值追求,搭建社会共建理念下的志愿服务参与机制,开展合作共赢理念下的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完善风险共担理念下的志愿服务条件保障,可以全面促进中国志愿服务提质量、出水平、上台阶。
【关键词】“十三五”;共享发展理念;青年志愿服务
【作者简介】王婕,河南理工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管理学博士,讲师。(河南焦作45400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 2016)07-0059-02
【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3YJA710036)资助。
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在新的五年计划中要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其中,关于共享发展的理念与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目标、理念和实践高度契合,在“十三五”规划期间以共享发展理念指导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推进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值得我们全面审视和把握。
一、共享发展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与价值
1.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中国经历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发展过程中,我们以倾斜政策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重点扶持优势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等手段大大加快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同时,由发展引发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导致社会撕裂;东西部、城乡差距拉大带来发展困境;物质文化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文化发展却相对滞后引发道德滑坡。实现公平正义,发展成果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本质特征和具体体现。
2.中国社会发展现状需要共享发展凝聚共识。当前,中国正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面临“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需要用共享发展理念来引领社会适应的新常态。一是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新常态引发的生存压力加大、就业困难加剧、收入增长放缓等问题需要我们用共享发展理念来促进就业、稳定增长,让每一个民众具有“获得感”。二是结构优化推进的经济、社会改革引发的利益调整、风险博弈需要我们用共享发展理念来纾困解惑,寻求社会理解包容,让每一个民众具有“责任感”。三是发展不平衡引发的阶层固化、社会撕裂等需要我们用公平正义的共享价值观来凝聚社会共识,寻求社会的最大“公约数”,让每一个民众拥有“幸福感”。
3.风险社会来临需要共享发展理念化解风险。贝克、吉登斯等人认为,现代性、全球化和互联网加剧了全球风险,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现代性风险。随着人们对风险的认识,个人、制度以及社会的反思性提高,简单现代性也在向反思的现代性转变,我们必须把伤害的缓解与分配作为核心问题。因此,针对风险社会来临,切实化解风险,一是我们需要树立世界共享发展理念,共享共荣,倡导全球命运共同体;二是国家和社会加强风险认知,做好制度顶层设计,共享共治,维系国家命运共同体;三是加强民众价值观教育引导,提倡相互依存和团结,共享共建,构建共享价值共同体。
二、青年志愿服务与共享发展理念的契合
1.青年志愿服务与共享发展理念契合的理论逻辑。20世纪60年代公共领域资源配置不当引发政府失灵论和合约失灵论的争论,诞生了哈贝马斯定义的以志愿服务为主的非营利部门——第三部门的强势崛起。“世界正在兴起‘全球结社革命’,在全球各个角落,有组织的私人志愿活动风起云涌”。志愿服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基于利他动机,自愿、无偿地贡献知识、体能、劳动、经验、技能及时间等,以增进他人的福利、提升个人价值、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有效弥补了政府职能不足和市场“搭便车”现象,真正将责任化为行动,将爱心转为温暖,让社会每一个个体,特别是部分身处底层的弱势群体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支持和帮助,有效契合了“十三五”提出的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与此同时,志愿者自己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增长才干、促进人际交往和内心和谐发展,也共享了发展的机会。
2.青年志愿服务与共享发展理念契合的实践现实。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始于90年代初,20年来在团中央、民政部和社会组织的大力推动和倡导下,青年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一是在大型的活动方面,如北京奥运会以及各地的活动中,志愿者承担了大量的服务工作。二是在大型的重大灾害事故发生,如汶川地震、救急抢险时,志愿者全方位开展救济救援活动。三是对身处弱势的群众的经常性帮助,如农民工子女、孤寡老人、特殊疾病患者的经济与生活关怀。四是系统性地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维护,如对区域扶贫、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等方面的智力与物质支援和问题解决。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对共享发展理念进行了生动有效的诠释,促进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显著地促进了社会和谐,对于培育社会价值共同体,建构国家命运共同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共享视域下“十三五”青年志愿服务审视
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经历20余年的风雨历程,已经逐渐成长成熟,并在社会各领域发挥自己的突出作用。但是发展过程中也客观存在着一些制约青年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困境,特别是与“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共享理念还存在诸多不尽吻合的地方。因此,需要在新的发展理念下全面审视“十三五”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思路,推动青年志愿服务提质量、出水平、上台阶。
1.坚持成果共享目标下的志愿服务价值追求。志愿服务应该确立这样的理念,即帮助每一个个体,特别是弱势群体有公平正义获得的机会,志愿服务应该基于这样的共享价值理念出发。但是目前在志愿服务中客观存在着:一是志愿服务的“活动化倾向”,大型活动组织志愿活动;二是志愿服务的“节日化倾向”,志愿日等相关节日到来才大规模组织志愿行动;三是志愿服务的“政绩化倾向”,短期仰视高大上的多,长期深入俯瞰苦难穷的少;四是志愿服务的“功利化倾向”,志愿参与者功利心重,共享利他的志愿文化需要引导。因此,在“十三五”规划中,需转变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理念,以共享为青年志愿服务的价值追求。落实到青年志愿服务的工作中,必须要做到:一是在志愿服务中坚持倡导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每一个人的实质正义去保护和维系弱势群众的权益,坚持志愿服务的常态化、日常化、精准化,如针对扶贫要精准扶贫、精准志愿、不走过场;二是建立基于共享理念的志愿考评激励机制,不搞政绩工程;三是弘扬和倡导全社会的共享志愿文化,鼓励每一个人参与志愿服务,建立互助共同体。
2.搭建社会共建理念下的志愿服务参与机制。志愿行动的诞生是公民精神的觉醒,即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政治价值诉求。在托克维尔看来,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最主要的弊端,人与人的对峙减弱了社会凝聚力,帕特南认为通过志愿服务等结社和合作可以建立互助共同体创造社会资本,成为公民社会的黏合剂。当前我国的志愿服务基本是政府主导和倡导的多,社会资本参与辅助,个人参与被动的现状,还没有达到消防社会志愿服务对于公民精神的诠释阶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政治参与和政治诉求在志愿服务中会越来越多地扮演极其主要的角色。因此,构建高效合理的志愿服务参与机制,满足公民的政治参与诉求,也可达成共享发展理念的政治参与共享。包括:一是坚持社会共建的发展理念,引导青年志愿服务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给公民参与政治的表达途径;二是建立广泛高效的参与机制,为青年参与志愿活动创造机会,特别是提升志愿服务者的专业化水平,打造志愿服务项目的品牌,需要加强志愿培训、能力训练、素养提升;三是创新志愿服务参与的支持体系,建立国家倡导、社会主导、个人参与的一体化志愿服务体系,实现志愿服务参与便捷有序、科学高效。
3.开展合作共赢理念下的志愿服务资源整合。当前我国志愿服务呈现“党政统筹、社团运行、公民参与、社会支持、法制保障”的发展格局,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发展不平衡,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多者闲置、少者稀缺;各团体、各志愿项目自建平台多,而共用共享少;各志愿服务单位互通有无少,协同作战少;志愿服务开放合作心态不足,内引外联少。唯有共享才能更好发展,共享也包括志愿服务的资源共用、平台共建、合作共赢。一是坚持资源整合,做到资源共用,体现在志愿服务的政府统筹要落实,合理分配、调节和整合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志愿服务的资源,减少资源闲置,合理优化配置。二是坚持志愿服务平台开放,做到共建共享,把行业、地域和单位的服务平台、培训平台、支持平台开放共享,或者协力共建,目前国内已有的如“志愿云”“志愿时”等好的志愿服务平台进行优化升级,开放共享。三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主动加强内引外联,密切和国外志愿团体的合作,加强和国内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增强和其他志愿服务单位的深度合作,把志愿服务的队伍做大做强,赢得社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4.完善风险共担理念下的志愿服务条件保障。中国的志愿服务要取得不断的发展,还需要完善其风险管理和条件保障,让志愿服务者避免伤害。正如吉登斯所言,现代性总是伴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的权益受损现象时有发生,却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而志愿服务的法制化建设牵涉多方利益调整,可能涉及社会权益与部门权益、社团权益与个体权益、服务权益与受助权益、合法权益与合理权益、普遍权益与特殊权益、基本权益与发展权益的多方平衡。切实化解,防范、或者社会共担志愿服务的风险,切实加强志愿服务的条件保障,才能真正做到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切实加强志愿服务的法制化,以法律和制度保障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权益,需要做到统筹协调,协调和平衡政府和民间力量,在立法中充分体现志愿服务立法的倡导、促进、保障、规范功能,主要以倡导、促进为主,稳步推进志愿服务发展。二是提供志愿服务组织和个人的法律援助,大力推进法律工作者开展志愿服务的法律咨询、救助,化解志愿服务的法律风险。三是给予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强有力的社会支持,除了法律保障外,还需要经济和物质的救助,意外事故发生的补偿,社会舆论的宣传营造,不能让志愿服务流血又流泪。
(责任编辑 朱婧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