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移动新媒体逐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另一方面,移动新媒体的离散型、去中心化、自组织等特点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文章从教育理念更新、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媒介素养教育三个方面入手,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作者简介】张志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07-0048-03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设备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以及新媒体平台的载体凭借自身独特的特点成为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目前,这些载体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移动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对于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如何准确把握移动新媒体的形式和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则,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机遇
1.新媒体信息的多样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更倾向于选择基于移动终端的自媒体平台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表言论。同时,大学生作为信息接受的客体,自媒体平台为大学生接受多元化的教学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和更丰富的信息容量。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整合了图片、文本、视频、声音等信息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模式更能增进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与传统的依靠思政理论课为基础的理论教学或拘泥于固有教材换汤不换药的网络授课相比,移动新媒体及其搭载的平台更强调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其中,教育者们更多的是起到引导作用。具体而言,教学内容不再是拘泥于教材,而是更多地结合实际,通过对社会热点话题的深度剖析和探讨,以更丰富的实际内容来打动学生。同时,移动新媒体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可以为大学生们提供更多看待事物的角度和观点。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向大学生展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全面、系统地接受信息,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认识。
2.新媒体的功能性创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虽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如专家讲座、主题班会、社团年级活动等仍占据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主要方面,但是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基于移动终端的微博、微信以及各类校园APP平台以其更灵活快捷的特点,不断创新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此外,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使得教育者能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了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认识和看法,并通过网络与不同想法的大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热点和思潮,为大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3.新媒体的开放性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新媒体具有全程性和快捷性的特点,这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够随时随地地发布和阅读信息,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积并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全程化。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需将筛选过的教育内容上传到新媒体平台,学生就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学习、查看。这样,一方面提升了教育者的工作效率,使得教育者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用在思政相关教育内容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探索上,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另一方面,通过利用新媒体,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发表见解来提高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效率,增强教育者对学生学习状态、思想状况的掌控能力。
4.新媒体的互动性增进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90后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的主体,具有个性张扬和乐于表达自我等的特点。他们乐于通过基于移动客户端的自媒体平台来发布关于自身状态和思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须询问班委、同学,通过新媒体即可了解到学生的动向,并针对其状况给予鼓励、支持、引导和帮助。
二、新媒体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
1.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通过课堂教学将信息传递给学生,他们作为传播主体掌握着信息传播的主导权。但在新媒体环境下,移动媒体的灵活性、去中心化、自组织等特征使得任何人既是信息的传播主体也是信息的传播客体。大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移动新媒体平台获取正面或者负面、真实或者虚假的信息。任何社会热点事件都会存在多种方式的解读和引导,这些信息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判断力和价值观。当大学生对于事物的判断受外界因素引导而误人歧途时,他们会从自我需要的角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出种种不切实际的要求。当这些要求不被接纳或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对于思政教育的内容就会产生质疑和心理对抗。
同时,由于移动新媒体的离散性特征,媒介信息的主体趋于分散化,信息的传播受众也随之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这导致大学生通过移动新媒体所接收的信息具有个体化的特点,每个人对于信息的认知和理解具有显著差异。在当前高校中仍习惯于将大学生群体当作一个整体来开展工作的前提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就会忽视大学生的个体需求,群体性的理论宣讲无法应对每一个独立个体的疑虑与猜测时,思政理论课主渠道的功能也就被极大地削弱了。
2.新媒体的瞬时性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一方面,移动新媒体的快捷性、瞬时性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呈现几何级数增长,而信息审查者却无法及时地对这些海量的信息进行审查和筛选进而造成监管缺位。例如,当前大学生们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会产生许多疑问和困难,一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他们就会到新媒体上寻求答案,并被移动新媒体中各类未经审查和筛选的思潮所影响,冲击其固有的意识形态思维。另一方面,在校园环境中,大学生们所接收的信息大多是积极正面向上的,而在移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无法了解大学生所接收的信息状况进而造成引导和疏导缺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就容易被新媒体上的信息所误导。此外,移动新媒体个人的身份信息都可以是匿名的,这就使得部分人摆脱了现实道德的束缚,丧失了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极大地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3.新媒体的组织扁平化特征弱化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思政课教师会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把社会热点问题融人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贴近社会实际的内容和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强化教育的吸引力与说服力。但在移动新媒体背景下,这种建立在双方信息不对等条件下的优势被打破。如此一来,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极易出现一种很尴尬的情况:教育者所说的东西学生早已知道,但是学生所说的新名词或新的热点事件教育者却从未听说过,教育者计划的课堂教学步调因而极易被打乱。在这样的情境下,教育者的主导地位被逐步弱化,受教育者自主性、独立性的增强使得他们要求与教育者通过平等的对话来表达意志,并在教育者无法满足受教育者的信息需要时,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发生动摇,其所传授的信息难以被接纳。
三、运用移动新媒体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1.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理念。首先,确立双主体的教育理念。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极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与学生的关系,不因教育的关系而影响到双方的各自的主体地位;要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力,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使得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能够及时地进行互动交流,增进理解。
其次,提升教育者对于移动媒体的适应能力。一方面,教育者只有深入到移动新媒体当中去,才能有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思政理论教育过程中的疑虑和不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互动性。另一方面,教育者只有灵活地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疏导和解决。因此,教育者应当不断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提升自身对于移动新媒体的适应能力,合理有效地运用移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首先是微博。当前,各大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学校、学院的官方微博,向学生群体宣传学校、学院的新闻动态,并通过微博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引导。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教育者对于微博的使用率不够,在移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需要打理过多的自媒体平台,对于工作微博内容的更新速度慢,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教育者微博的关注度会逐渐衰减;二是高校各组织、社团都设有自己独立的官方微博,各类信息的传递较为庞杂,分化了关注人群,同时也缺乏对微博信息内容的有效监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利用微博新媒体时,一方面还是要设立专门的人员对微博进行管理,及时宣传正面的具有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于校园微博的管控和实时监测,提高校园微博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其次是微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运用微信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是在微信的功能平台上,微信公众账号和群组数量众多、功能混乱、良莠不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因此,高校首先应该对校园内各类微信平台进行整合,按实际应用如学习、日常管理、交流互动等进行分类搭建,针对性地抓住用户群的关注度。其次,在已经建立的微信平台上要进一步提高层次,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日常的运营中,要提前储备大量的素材资料,定期推送信息,培养关注用户的阅读习惯和规律,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同时,在信息的推送过程中也要重视信息的质量,积极围绕每个时间段的热点开设话题,既要保证信息发布的规律性也要保证信息的质量。
再次是网络平台。以易班网为例。易班网作为集思想教育、教务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网络社交平台,以易班网为载体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成为移动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易班网络平台建设上,一是要把握易班网的特色,将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网络学习与易班网的主体功能对应起来,丰富易班网络平台资料库和共享资源,打造网络思政平台;二是要引领易班平台教育的主导地位,合理地构建基于易班网络平台的线上线下活动,增强线上互动和线下交流,通过易班网络平台在思想上和交流互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
最后是校园类APP软件。校园APP作为可以在移动终端直接运行的软件,可以自设板块、推送信息,也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单独开设内容,整合各类互联网资源。在实际的校园类APP应用过程中,校园APP存在功能单一、样式简陋、信息更迭速度慢等问题,使得校园APP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因此,在校园APP建设上首先要建立一支熟悉移动新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确保校园APP信息来源的质量和权威性,同时不断完善校园APP的内容建设,采用大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时尚元素,加强校园APP的宣传和推广,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考试、就业、讲座等信息中渗透教育内容,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进行以更多的表现形式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3.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良好的媒介素养不仅能提高大学生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也能帮助大学生保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者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相应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的能力,还需要具备利用移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媒体素养。首先,教育者必须具备运用移动新媒体的能力,这是基本前提。其次,教育者也要具备使用网络语言的能力借以增强同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同时,教育者还要具备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才能将学生感兴趣的信息有效传递给大学生。
第二,作为大学生而言,对于移动新媒体所传播的内容的判断直接关系到他们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应集中在思考和认知上,提升他们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教育者可以通过课堂、讲座、社团活动等向学生普及移动新媒体只是,培养正确的媒体观,正确理性地看待各类媒体信息,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责任编辑 胡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