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究

作者:王秀民,陈鑫婕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6-10-10 阅读量:0

【摘 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特殊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理论宣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注重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重点组织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相结合。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

【作者简介】王秀民,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陈鑫婕,西南民族大学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四川成都69004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 2016)07-0020-03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民族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要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特有的文化心理,探索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创新教育途径,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1.与各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前一直生活在本民族聚居区,因此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影响很深,在思维认知、行为习惯、情感表达以及价值判断等方面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进入高校后,随着生活环境、生活内容的变化,特别是接触到不同族群的同学和老师,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一系列的文化价值冲突,随之在学习生活中会出现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本质上文化适应过程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逐渐认知,接受主流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就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过程。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需要提高其文化适应能力,缩短其文化适应过程。十八大报告用二十四个字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各族儿女共同追求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价值。在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挖掘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先进元素,并将其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继承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本民族之外的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在文化碰撞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发展进步所需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的高度概括与凝练,便于宣传是其特点之一,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说,仅仅是空洞的口号式宣传教育很难取得知行统一的教育效果。价值观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归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具体化、形象化,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与其学习生活实际相结合。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理论热点和社会问题有着自己的独立见解,要求将思想理论问题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来说明问题。空洞的说教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会产生抵触。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不断深挖内涵,要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才能提升教育实效。

二、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1.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显性教育就是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方法进行宣传教育,利用报刊、广播、网络、报告会、讲座等形式进行灌输教育。显性教育虽然可以很快在高校营造学习氛围,使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但其触动思想意识的深度不够,还需隐性教育发挥重要的辅助作用。隐性教育是借助间接的、相对隐蔽的教育形态,用隐性的教育资源,在不知不觉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头脑中。从发展的角度看,隐性教育的效果可能不是直接和快速的,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获得的意识观念往往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征,一旦获得则能直观、深刻地被记忆并能在适宜的时候发挥其引导功能和约束功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显性教育是基础,可以明确教育目标;隐性教育是途径,可以深化教育目标。要把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2.理论宣传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过程中,要加强宣传教育,深化理论学习,引导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学习仅仅停留在文本的研读是不够的。理论联系实践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加强。理论若脱离实践,如前所论,由于缺乏鲜活实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就会苍白无力,其说服力和感染力就会大大减弱。实践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体验。实践教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特征可以更好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强化认识,达到真正认同,进而更好地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践行能力,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人的认知活动遵循着从认知到认同的基本规律,与之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的基本过程是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认同。而人的认知又总是伴随着其情绪情感体验,良好的情绪情感可以加快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认同的过渡。情感认同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从认知认同到行为认同的有效途径,在链接认知认同和行为认同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和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理性教育与感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同时更应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创造积极美好的情绪情感体验。所谓理性教育就是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力量,采用正面宣传解读的手段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不断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所谓感性教育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加强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感沟通,尊重他们、理解他们,从各方面关心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帮助他们不断地进步成长,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切身体会到老师、学校、党和政府对其个人及其民族的关怀与支持,让他们在这样良好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实现态度的转变。态度的转变往往是认知转变的前提,认知的转变必然带来行动的改变,从而实现情绪情感、态度、认知、行动之间的良性互动。感性教育就是做到“以情动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坚持情理交融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三、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途径

1.基本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寓于课堂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会自发形成,更不会被全体社会成员自觉接受,传统的灌输教育依然是重要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因此,必须有一个有效的系统教育和正面宣传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系统教育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和基本途径,要切实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客观规律,引导其构建正确的“三观”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要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进行有机融合,要充分利用“概论”课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部分的内容,向少数民族大学生系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在教育内容上要重点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三个离不开”“四个认同”与“五观”教育,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意识,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决心。其次,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民族高校每个教学班都会有多个民族的学生共同学习,要充分利用多民族同学共同学习进步的有利条件,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性。再次,在教学方式上,除课堂讲解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特别是到民族地区考察调研,让学生切身感受那里居民日益富裕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通过身边的人和事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的内涵。

2.根本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民族高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发挥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高校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下来的群体文化,既体现了高校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独特气质,也继承和发扬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大学生丰富校园生活的载体。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来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知、认知,使其在感受校园文化熏陶的同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内容上,要创造既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又富有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产品和活动;在途径和方式上,要重点举办既有利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除了日常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外,在各民族传统节日和纪念日,民族高校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主题纪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认同、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认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网络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和平台,要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网络文化建设,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要运用多种媒体和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民族、文化、宗教等多元并存的实际情况,营造尊重包容、和合偕习的校园文化,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重点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社会实践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重点途径。在思想认识教育中,要加强正面引导,深化他们的认知,强化他们的认同;在实践体验教育中,要积极为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良好的契机,以实践活动为抓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交融,组织形式多样、主题深刻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实践活动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直观深入地了解国情民生,提高其服务社会的意识,强化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如可以安排少数民族大学生参观北川“5·12地震遗址”和北川新城建设,不仅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刻地体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友爱的大爱精神,而且可以更直观地让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解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伟大力量;也可以安排少数民族大学生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调查或提供志愿服务,让其亲眼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巨大差距的现实,一方面,以民族地区的建设发展成就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积极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另一方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以民族地区的贫困落后唤醒他们服务民族地区的奋斗激情和回报家乡的迫切愿望,激励他们在大学期间刻苦学习,全面成才,以早日建设家乡、奉献社会。

4.核心途径:加强人文关怀,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困难。需要是人们行为产生的动机,利益认同后才能产生价值认同。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必然要求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和发展性。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多种需求问题有了清晰明确的了解之后,选择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价值观念,进而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作为少数民族青年群体中的优秀者,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有着更多的期待,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加强人文关怀,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及时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其实际需要,关注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和内心情感需求,尊重、理解、激励、支持他们,要拓展多种途径和渠道,搭建多种实践平台,努力满足其合理需求,并引导、提升其需求。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兼顾解决实际困难,在关注其需求的多样性的同时关注其需求的发展性,促进他们全面自由成长。

(责任编辑 余 洋)

(实习编辑 黄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