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学界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分析,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以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陈绪林,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副教授。(安徽芜湖241000)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 2016)07-001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形势与政策”课名师工作室(项目批准号Szzgjhl-l-2016-35);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社会整合与新型民族国家构建研究”(项目立项号16BDJ0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文化软实力建设却相对滞后,其中突出的表现就是少数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缺失。“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精髓,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人们的思想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僵化”,到当今全球化的“分化”,使得我国必须用一个具有强大感召力的价值共识或精神纽带将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大国的全体成员凝聚在一起,那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认知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前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成为了近年来学界许多学者关注的重点方向,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试对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必须从整体性视角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问题。系统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当代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关系,突出对重点人群的认同教育,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机制创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提高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理论,为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和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作出理论和实践探索。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的梳理,可以汲取学界有益思想资源,探析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内容与机制,不断丰富和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理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基础,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使人们的行为有所依归,为学校、机关、社区、企业、农村等基层组织提供教育参考。
二、国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研究
据中国知网显示,截至2016年1月,学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为主题发表论文共1691篇,其中以“认同教育”为主题的共122篇,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人学等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价值、价值观等基础理论的研究。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研究》、侯惠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概括上如何取得共识》、孙福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论分析》、齐卫平《思想政治理论育人功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等著述,凸显了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中介的意义,对“价值体系”与“价值观”、“效用价值论”与“核心价值观”、“普世价值论”与“核心价值观”等问题进行了翔实探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郭建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路径与机制研究》认为,“认同主体的厘清、认同客体的提炼、认同环境的优化、认同机制的创新等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机制”;孟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基本动因及障碍》认为,“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因主要源于自身的利益需要等叩.;赵伟的《人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根基》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立场是人的需要”;孙兰英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研究》认为,“加强认同客体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研究,是实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以上研究为认同教育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探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为进一步开展认同教育研究积累了资源、提供了基础。接着,学者着手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开启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路向,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中国知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为主题的文章共122篇。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上是从某个具体维度展开。金荣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陈颜的《民族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模式研究》、付洪涛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初探》、张斌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选择》、罗迪的《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邱伟光的《学校德育新使命:核心价值观认同》、刘凤英《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探讨》等著述,分别从文化视角、路径选择、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方面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作了详细论证。这些研究的系统性略显不够,而且主要是从大学生角度。因此,亟须从整体角度加强全体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
三、国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研究
国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较少。但是有关“价值”和“认同”理论非常丰富。这些研究成果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都有比照意义。
1.“认同”的研究。20世纪中叶,西方的约翰·洛克、奎因顿、里德、舒梅科尔、约翰·佩里等从心灵哲学人手,研究“人格认同”。接着又将研究领域扩展至自我认同、政治认同、社会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等方面。21世纪初,查尔斯·泰勒的《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等著作,从哲学和社会学视角揭示了现代人认同的基本特点以及形成认同的过程。研究更具体的是塞缪尔·亨廷顿的《我们是谁:对美国民族认同的挑战》和《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曼纽尔·卡斯特的《认同的力量》等。这些著作指出,种族、宗教、移民等问题和各种跨国力量的兴起,是现代国家建构国家认同的最大挑战。
2.价值认同与意识形态相结合的研究。20世纪50、80、90年代的西方出现“意识形态终结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1999,不战而胜》、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加之丹尼尔·贝尔的“意识形态终结论”、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内化于人心、外化于人行的伟大工程。思想性以学理性为根据、学理性以思想性为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如果只有从各个维度出发的一般学理分析,而没有具体而深入的研究,那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就不够全面、彻底。因此,借鉴成果,开拓创新,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系统的整体性,是当下研究的一个必然趋势。
首先需要进一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系统整体性角度进行研究,将认同教育主体、目的、动力、方式、保障等要素整体综合,形成共同着力点,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效应。其次要进一步研究认同教育主体水平的提高问题;加强对重点人群教育的问题;教育方式的转变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内在、外在机制及认同教育环境如何优化等问题。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的构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人、完善人的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培育和践行价值观的逻辑起点,也是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加强对认同教育主体教育水平提高的研究、关注重点人群的认同教育、创新认同教育的外在和内在机制、优化认同教育环境是进行认同教育的基本路向。引导当代中国人在提升价值自觉、价值自信、价值实践中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是其立德树人功能。要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与国民素养“化人”相契合、相统一。
1.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主体教育水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之前的研究往往忽略教育主体本身的认同度和教育水平,而主体在思想教育诸要素中恰恰起主导作用,所以加强对教育主体的教育水平研究事关认同教育的成效。
2.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人群。党员、干部群体、青少年群体、社会公众人物群体是认同教育的重点人群。学界对于青少年群体认同教育研究较多,但仍有挖掘空间。对于党员、干部群体和社会公众人物群体研究相对滞后,因此,要加强对提升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的研究。
3.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机制。首先,构建良好的生发认同教育机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认同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发源有三个方面。一是源自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这是核心价值观的根;二是源白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这是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三是源自于国外核心价值观的优秀部分。
其次,构建良好的接受认同教育机制.十八大报告使用“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述方式,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开放的,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这就为学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众接受认同留出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或价值观念,被大众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是这一观念本身必须具有先进性、凝练性、大众性,所以学界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人类既有普遍性的价值诉求,更要把握价值理念的特殊要求,特别足要将“自由”“民主”“法治”等价值理念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特殊规定性,能为各阶层群体真正理解和接受。
再次,构建良好的倡导认同教育机制。舆论宣传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公众平台的传播作用。要倡导党员领导干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倡导专家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正确地阐释。为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采取了一系列举措。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4年8月8日至10日,反映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片《国魂》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国魂》也是我国第一次向全国观众全方位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片。这些举措满足了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和颁布的权威认同心理需求。
最后,构建良好的认同教育方式的机制。在21世纪,中国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文化要素越来越多地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不能天天空喊口号,要在切实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需要前提下,借助人们对文化消费和道德情感的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人们的生活世界,建立软性渗透、平等对话、体验内化等内在认同教育机制,来实现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4.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系统的重要外部条件。因此,澄明社会生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基础性条件。从外部看,东西方核心价值观之争是当代意识形态领域争论的焦点。西方对我国的西化分化一天也没放弃。所以,国内要清明政治、改革经济、繁荣文化、改善生态、清朗网络空间,并充分利用公共外交和国际事务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塑造负责任、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在相互交流和博弈中提升国际认同。
(责任编辑 张永平)
(实习编辑 郑 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