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堂”联动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作者:陈卫莉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6-10-10 阅读量:0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客观需求。与国外成熟的创业教育相比较,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配套支持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立足我国高职院校现实,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结合起来,实现三个课堂的联动,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畅通有序、卓有成效地运行,从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三课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作者简介】陈卫莉,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从事市场营销、企业战略与组织管理研究。(重庆40005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 2016)08-0087-03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2014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业生态系统交互的电子商务专业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43173)、重庆广播电视大学2014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一二三课堂’联动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GZJG1411610)的阶段性成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5年5月《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扎实推进。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创新创业的持续关注和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得到加强,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这些举措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领大学生创业就业、更好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是近几年兴起,并逐渐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得到一定发展的。根据麦可思《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创新能力持续提升。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201 3届(2.3%)高0.6个百分点,比2012届(2.0%)高0.9个百分点。其中,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高于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创业比例。对2011届高职高专学生的追踪调查发现,毕业半年后有2.2%的人自主创业,三年后有7.7%的人自主创业,与毕业时相比提升了2.5倍,这三项数据也都高于本科学生。说明有更多的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就创业,三年后仍坚持创业的学生接近一半。可见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持续性,评价和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不能只着眼于毕业时。

从以上数据来看,高职院校开展对学生持续、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就业创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学院创业教育经验仍然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训练基本的创业技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在功利化观念指导下,通过创业项目、校园创业基地等途径着力推出速成式的创业者,忽视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育。

2.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单一,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创新创业课程在高职院校全面开设,但是开课性质、形式不一。大部分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一部分,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独立的创新创业课程,但没有形成体系,一门课程里把创业的所有相关内容都包括了,学生经过近40个课时的学习,效果并不尽人意。并且,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各自为阵,教师、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充分。师生的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脱节,学生感觉能够把创新创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技能真正运用到就业、创业实践中的不多。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不少高职院校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是校内辅导员、负责思想教育的老师以及少数专业教师,他们不缺少创业理论知识,但创业实践方面的经验相对缺乏,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创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师资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目前还十分缺乏。一些高职院校尝试聘请企业优秀创业人士作为兼职教师,但由于高职学院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以及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使得企业人士的客座授课并没有形成一个稳固的、可持续的机制。

4.配套支持体系欠缺。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大多停留在开设了相应课程的层面,而对于创新创业的配套支持举措却较为缺乏。比如,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普遍较弱,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培养与引进创业教育师资方面的机制还未形成;一些高职院校创业中心与就业服务中心合二为一,少数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创业中心,但从创业中心的定位及发挥其应有作用方面来看,离我们的预期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短缺;学校在学生创业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处理上,如学分转换、学籍管理等方面仍然处在探索阶段。

二、基于三课堂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教育符合我国改革的大方向,是未来培养人才的新趋势。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高职院校实际,把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之中,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渗透融合到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创新创业知识体系,完善学生的综合能力。

1.第一课堂:结合专业,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是丰富课程设置。从各国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及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三层目标:第一层是通过学习了解创新创业,第二层是通过学习成为具有创业品质、精神和能力的人,第三层是通过学习成为经营企业的创业家。基于以上目标,高职院校设置创业教育课程大致可分为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和创业实务操作类四种类型。每个院校根据学校实际,固定设置2-3门核心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分散到三年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核心课程的学习,应该具备基本的创新创业意识,对创业的要素、流程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补充一些组合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通过对选修课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更深刻、全面掌握创新创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是拓展教学方法和形式。为了顺应国家战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调动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学校可以在创业师资的配备上不拘一格。比如,在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中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并不多的情况下,一方面学校需要加大投入,培养高素质、强实践的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一门创业课程可以由校内教师、具有创业经验的校友或企业管理人士共同承担。授课形式上鼓励和支持师生走出传统的课堂,学生除了在教室接受知识外,还可以把课堂设置到学生们的校内实践基地或校外企业去,这样可以方便企业人士兼顾其原有工作,同时也可实施对学生创业实践的直接指导,加深学生对企业的直观理解。另外,在课程资源方面,提倡学校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出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丰富学生的业余学习。

2.第二课堂:衔接理、实,搭建创业模拟平台。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也是一种实用教育。学生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创新创业知识、技能,通过第二课堂的创业模拟平台演练,架起创业知识转化与理性创业实战的桥梁,这是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第二课堂形式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其一,借助创新创业软件模拟实训。根据学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选择一些成熟的创业实践软件,如用友ERP软件、金蝶创业之星、ITMC系列沙盘等,让学生在课外接受在线的“模拟公司”创业实训,实现从创业过程、经营业务流程到管理流程、岗位技能等多层次、多方式、全方位的创业实训。当然,为了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学习的积极性,这种课外实训可以得到相应的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

其二,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校企交流活动。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单纯的理论学习兴趣不大,他们热衷于与企业接触,参与到企业真实经营实践中。但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并没有太多工作让更多学生短期参与,因此一些折中的形式也能受到学生欢迎。比如聘请更专业、权威的人士(创业研究专家、创业家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交流活动、研讨会等,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加深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

其三,组织或参与创新创业专题竞赛。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多种途径,其中组织学生参加创业类大赛已成为重要途径之一。学校通过组织或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模拟软件操作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创新赛等专题竞赛,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其四,支持学生成立相关社团。高校社团是学生为了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自愿组成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支持学生组建创业类社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有利于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同学中间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不断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引起普通同学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在校园中形成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的适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3.第三课堂:创业实战,校内扶持真实项目。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特征。学生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积累到的知识、技能有必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在三年大学生活中既要兼顾专业课程学习,又要培养自身实践能力,第三课堂能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支持学生自有项目。学校可以为学生创业大赛项目或其他可行项目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场地等方面的支持,可以扶持学生在校园内独立或合伙创办公司,进行创业实战体验。同时学校可以支持创业团队根据需要获得不同创业导师的指导,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提供智力保障。

第二,引进合作企业项目。高职院校可以立足区域,加强与当地中小企业合作,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将企业部分项目引入学校,引导学生组建跨年级、跨专业、跨学科团队承接企业项目,可以按照公司化运作进行独立经营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当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能够实现三个课堂的联动,保证教育活动畅通有序、卓有成效地运行,离不开学校相关配套机制,离不开政府部门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新方向,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创新实践,是一项牵涉面广、影响大、意义深远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多方面合力推进。

(责任编辑 余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