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1世纪是以科技创新和应用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是未来知识创造与科技创新的主体,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要求。文章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源起与科学内涵,进而探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最后重点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优化策略,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
【作者简介】李丽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广东佛山5283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08-0084-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研教改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平台的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5 - SZJGXM52)、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强校工程”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类项目“城人之美——公民素质协同培育中心”(项目编号2015-KJZX048)、2015年度广东省高校德育创新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项目编号2015-KJZX074)的研究成果。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培育心智健全、人格完善、品德高尚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需求。高校作为教育科研基地,是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源头,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至关重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2010年由教育部正式使用的新概念,并明确地将之定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2015年5月,国务院颁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沿用了“创新创业教育”,并且明确了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包括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但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它自成为一个综合的教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构成因素与子系统又自成体系,成为新时期科学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模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指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创新与创业为目标导向的,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生涯选择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应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关键,以创业的实践模式探索为途径,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剖析
1.教育理念依然滞后。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虽有改善,但依然存在不彻底、不深入等问题。从社会层面看,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扶持力度不大,重视程度不高,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认识欠缺,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提升国家总体实力和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意义;从高校层面看,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价值认识不足,把创新创业教育错误地理解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种途径;从学生个人层面看,大学生因受知识视野、社会认知、传统观念等影响,认为创新创业路途艰苦,前途暗淡,学生对公务员考试异常热衷,对自主创业积极性不够,理念的滞后严重束缚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开展。
2.教学体系有待完善。高校虽然有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其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都不明确,仅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层面上,离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还有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课程体系设置缺乏整体性。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较薄弱,培养方式流于形式,课程设置脱离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缺乏有机的融合,大多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二是教材缺乏系统性。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使用较为普遍的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等,内容缺乏专业性。三是教学方式和方法缺乏灵活性。主要体现在“三重三轻”,重讲授轻辅导,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特点,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兴趣。
3.师资队伍急需充实。师资队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引擎”,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社会对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不断高涨的现实需求与高校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师资极度紧缺的矛盾,已成为制约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发展的主要矛盾。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教师缺乏晋升平台。大部分高校尚无此系列的职称评定,难以找到准确归属的学科。二是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来自于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教师、学生政治辅导员、行政人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教师、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这种师资队伍构成就是一种简单的拼凑,教师本身素质是否适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有待考证,能否取得好的效果更是令人担忧。
4.管理体制机制匮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是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功实施的关键。目前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往往自成一体,相互之间没有沟通的路径。具体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的教育组织机构。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系统性的组织机构,各职能部门缺少科学的分工与合作,在宏观管理和监控层面严重缺失。二是缺乏教育管理评价体制。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考核中只采取单一的分数计量法去考核学生成绩,注重表面功夫,重结果轻过程。
5.保障服务平台缺失。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主要涉及收费减免、小额贷款、创业培训、项目资助、服务支撑等,但许多政策不能相互配套实行,缺乏规范的制度约束,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很难保证连贯性与持续性。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不能满足创新创业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创业培训机构提供的创业政策咨询、创业培训、跟踪服务、创业评价等服务措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优化
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从顶层设计来看主要是创新理念、达成共识、完善保障措施,从具体实践来看主要是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施路径是由创新创业普识教育——专修教育——创业项目孵化——新创企业社会移植四个节点构成,也就是说创新创业计划从设计到成熟必须完成四个阶段的蜕变,因而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优化也应抓准创新创业文化熏陶、教学体系设计、实践实训模拟、项目培育孵化几个着力点。
1.营造文化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无论在教育理念上还是在教育模式上都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社会、高校和学生应转变观念,科学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通过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力量大力倡导、宣传创新创业教育,拓展民众的眼界,削弱社会对创业风险的畏惧、抵触和歧视心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高等院校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以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文明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紧密结合,建立创新创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文化氛围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催化剂,通过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关注和参与创新创业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让学生由被动就业变为主动创业,由消极就业转化为积极创业。
2.构建教学体系,充实师资队伍。构建以培养创业意识为主的多层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开创型个性为基础,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将以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培养为目标的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根据高校人才培养教育要求,把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整合,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融人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与专业教育的动态兼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全新的教育系统工程,对教师的专业基础与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应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选拔与培养,建设一支既具备一定的创业理论知识,又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校内创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一方面利用校内已有资源对师资队伍进行系统培训,另一方面结合教育部每年举办的“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以及团中央推广的“KAB创业教育培训”,进行专业化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同时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高校等机构中选聘若干名专家担任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参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明确兼职教师和创业导师的资格、职责、权利、待遇等,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3.模拟实践实训,完善协作机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应科学合理地利用不同种类的电商平台及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竞赛的扶持,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纳入相关考核指标体系,引导高校积极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感性体验与实战经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制定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运作,同时应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明确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加强协同与融合,形成教育合力。教务部门负责修订并实施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计划和方案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要突出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类课程及项目的落实,把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科研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学生的创业科研活动,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重点指导拟制创新创业科研计划,落实科研研究资金,提升科研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机制,全程评价、考核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素质等,激励学生积极进取,把自己培养成一名有事业心、具有开创个性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业者。
4.培育孵化项目,搭建服务平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与培育必须走向实战,对于一些具有前景的创新项目与创业设计应鼓励学生通过生产力促进中心或科技孵化器进行培育孵化,从而真正使创新设计与创业计划从理论转化为实践。这方面应充分了解国家“双创”活动的政策支撑、金融扶持的优惠政策,借助科技中介机构,激励大学生开拓创新、勇于实践,进而通过创新创造科技成果,通过创业完成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品化、产业化与国际化,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与经验积累,培养卓越的协同创新创业人才。高等院校应与地方政府、企业联盟建立金融扶持、经费补助、税收减免等手段相结合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体系,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建立与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为创业和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创业项目评估、融资咨询、申办企业手续、项目运行管理、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服务。
(责任编辑 余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