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师德修养应践行“四有”要求

作者:陈智旭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6-10-10 阅读量:0

【摘 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本,在于教师。教师之本,在于师德。新时期教师师德建设,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要求,进一步澄清与“四有”不相符的认识,将“四有”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关键词】师德建设;系列讲话;四有;继承;创新

【作者简介】陈智旭,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和党建研究。(广东广州51030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 2016)08-0067-02

新时期,教师师德方面总体是好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看了不少优秀教师的事迹,……很多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就是人间大爱。”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师德修养,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大教师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通过不断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教师的要求,高瞻远瞩,意义深远,广大教师应认真学习领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应对照“四有”要求,对自己的思想及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通过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修养,从而达到自我完善,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努力践行“四有”教师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一为正德。正德,要求当代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礼记》中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中华民族崇尚师德的优良传统是当代教师价值取向的浓厚历史积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教师的共同思想基础。广大教师是教育战线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神圣使命,不论从事什么专业的教学,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努力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中敬业尽职,人生才会更加绚丽多彩。

二为爱生。爱生,是要求教师从内心深处热爱本职工作,关爱、厚待学生。俄国教育家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虽然读过许多书,但却不热爱事业,也不热爱学生,那就算不上一个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培养人,学校这一教育功能主要是由教师完成的,这些教育活动的完成需要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这种关爱源于人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强烈的事业心,源于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正确认识和高度责任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爱生”是对教师最基本的一项要求,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学生充分发展成长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为教书。教书,是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分类的科学文化知识、训练技能和技巧,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师要有才气。教师的“才”,最主要展现在课堂上和实训场地上,教师的才气可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影响力。教师要有书卷气,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里的“气”就是“书卷气”,这是一种文化底蕴和智慧力量的自然流露。多读书才能涵养出独特的文化气质和儒雅风度,才能成为文化、文明的传播者和心灵的塑造者,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四是育人。育人,是教育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是教师在教书过程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进取的人生观、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备好课,上好课,而更多的是通过教育手段启发、培养、引导学生,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今后立足社会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成为对社会、对时代有用之才,实现社会化的过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希望在教师。在教育中,教师是影响学生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作为一名教师,应深感责任的重大,这就要求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除了提高思想品德外,还应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研发能力、创业能力、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如果具备了多种能力,有利于树立起教师的权威性,并对学生施加影响,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书育人的效果。

五是学高。学高,是指当代教师要博学多才,精通学问,才能散发出个人的魅力,实现“学高为师”。教师劳动属于智力型劳动,具有复杂创新的脑力劳动特点,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自身创造性劳动将各种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要有较强的知识识别、获取、整合、开发、共享和创新能力,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在尊重科学、尊重事实的前提下,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作风、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教师只有学高,才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心理需要,在授好“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教学原则,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好地“传道”“解惑”,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六是身正。身正,是指教师作为传播人类文明的使者,必须率先垂范,做好表率,体现“身正为范”。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行为是“无声的命令”,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而,每个教师必须在思想、道德、教学、语言、仪表、人际关系等方面,尽力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教师只有形成强烈的职业感,才能发挥出人生价值,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当代教师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自觉遵守国家《教育法》《教师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从而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我国教育目标的总体要求是“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新时期的师德建设.要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基础上,主动适应新环境、新情况,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推进。要坚持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师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落实教师主体地位,关注教师的发展诉求和价值愿望;要坚持常抓不懈,标本兼治,既立足当前,解决师德突出问题,又着眼长远,重视源头治理;要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教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廉洁诚信,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期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责任编辑 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