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素养体系论析

作者:周宏菊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6-10-10 阅读量:0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目标,并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同源同归,大学生人文素养作为大学生素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素养体系提供了可能性空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素养体系的现实路径,可以从更新培育观念,转变实践育人模式,创新教育栽体等三个维度进行把握。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素养体系;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周宏菊,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肇庆52602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 2016)08-003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与实现机制研究”(批准号2009CY065)的研究成果之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使命的时代要求,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中国高校,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的“先行军”。在此背景下,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大学生素养体系的可能性、必然性和实践路径,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呼唤,也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素养体系的可能性分析

1.人文素养是大学生素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素养体系主要由科技素养、人文素养两大部分构成。其中,科技素养既包括某一专业技术领域中的最新科技知识,也包含运用科技知识开展实际工作的实践能力;人文素养,主要以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作为主要内容,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思维模式、心理素质等。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要求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这是因为“德”不会自发形成,“人”也不会自觉成才,只有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作为高校办学的重中之重,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的人才,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人才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目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传播,如文学、哲学、历史、政治学、社会学等,这些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共同探索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描绘着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它们共同搭建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理性基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工作不能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必须深入到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层面,从大学生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看待人与客观世界基本关系的角度、看待人生发展的基本态度等精神层面进行引导,才能真正实现人文素养的引导与培育。面对全球范围内文化思潮的交流与交锋,加之国内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现实矛盾,高校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工作紧迫而重要。与此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科学、理性和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观不会自发形成,必须加以引导和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为大学生人文素养指明了价值取向,也进一步明确了培育目标。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同源同归。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提出的过程,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过程、社会主义改革发展过程中先进文化的成长过程,而且还是对世界范围内优秀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借鉴学习过程。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和形成的,其源泉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勤俭节约、克己利人的人生品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等;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需要主动吸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成果,如民主法治的社会精神、诚信友爱的行为规范等。另外,西方先进文化中自由、平等、敬业等积极因素,同样是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合理来源。

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共同的价值归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的“人”的关怀,不仅强调以人为本,其最终目标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营造和谐、团结、积极的社会文化氛围,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文化支持和社会和谐氛围的保障。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样具有两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其一,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积极引导大学生实现科技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共同养成,是有效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历程,是我国高等教育“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其二,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确保高校为社会输送的人才的“人文”质量,即能够确保大学生不仅具有较高的科技素养,而且在政治上能够与党中央始终保持一致,在思想道德上具备优良的品格和涵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素养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1.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引发的教育危机迫在眉睫。一方面,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精神文化生活愈发多样,现实矛盾不断增多,加之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将精力偏重于科技教育,人文素养培育工作的战略价值和社会功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引发了一系列教育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严重阻碍了高校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的实现。高等教育培育和塑造的“人”是兼具较高科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有“德性”,有人文精神的人,绝非是人文素养缺失的考试机器或者记忆机器。第二,严重降低了国家人才的整体素质。国家之间的竞争体现在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其本质则是人才整体素质的竞争。人才整体素质的竞争,不仅包含了他们的科技素质的比拼,还包括了身体健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人文素质等的比拼,而人文素养的缺失直接削弱了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第三,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在实现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人文素养的缺失同样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人文精神的丧失和理想信仰的迷茫,都将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和性格的缺陷,在面对价值选择时容易出现困惑。

2.融入大学生素养体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战略性工程。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极为重要的人才队伍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对象。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校招生和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在读大学生人数逐年攀升,接受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青年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针对大学生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必然需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合理的落脚点和切入点,而借助人文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大学生的素养体系,恰是其最为合理和科学的选择。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融人大学生素养体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战略性工程。

借助人文素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大学生的素养体系,既可以找到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落脚点,又能够成为针对大学生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实际切人点。“作为一种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能靠强制性手段来实现,其培育的关键环节是要通过理论点化、精神激化、道德教化、实践强化,最终实现价值固化的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大学生的素养体系之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体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诉求。

3.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大学生素养体系的时代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在社会经济变革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型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然成为培育大学生素养体系的时代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理应主动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纳入到自身素养体系中来。大学生群体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素养体系的价值取向,才能用其统领自身科技素养的发展,才能为施展自身才智找到现实的土壤,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一旦大学生的素养体系中缺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无论是在高校学习生活,还是进入社会后开展具体工作,都会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背离,都会与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观相冲突,都无法在社会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素养体系的实践路径

1.更新观念: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大学生的素养体系,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完成教育观念的更新,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将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素养体系中的核心素养。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定位。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高等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厘清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从高校的社会使命、办学任务等高度上对待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

2.转变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明确实践育人的时代价值。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更加注重对主流价值观的“灌输”和“说教”,期望在“我打你通”的教育过程中能够收获教育实效。随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实践育人的价值功能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大学生素养体系,还需要转变教育模式,在实践育人的教育模式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和主体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在引导大学生培育自身素养体系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志愿活动、社会服务、爱国主义教育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中,都要求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情感共鸣中、在切身体验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和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在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早日建成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3.创新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模式的基础上,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大学生素养体系,还需要创新教育载体,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落到实处,让人文精神成为一种必需,让人文学科学习变成一种自觉。文化自身的属性和功能决定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能够“全天候”的、持续性的发挥对大学生的影响。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运用学生社团、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促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身素养体系,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的转变。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充分发挥出校园文化的以文化人的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才能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才能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身素养。

(责任编辑 张永平)

(实习编辑 黄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