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

作者:张向前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6-10-10 阅读量:0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突出表现在理想信念淡薄、进取意识不足,个人主义倾向较重、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不强,适应能力欠佳、应对挫折能力较弱等方面。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改进思想教育,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引领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健全人格

【作者简介】张向前,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南商丘476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 2016)08-0029-03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在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的当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高校在新形势下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特别是党中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围民教育全过程,纳入高等教育领域教育教学和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为引领大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培育提供了良好契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健全人格培育是新时期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部分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内容。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多变,给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带来很大冲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反映这个时代精神的主导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回应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出发,高度凝练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集中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领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凝聚了社会共识。党中央适时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高校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需要率先行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这既是“强化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也是帮助大学生认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保证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中国梦的需要”。习近平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些话形象而又深刻地表述了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2.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要求。“立德树人”所要“树”的“人”,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也就是一个有着健全人格的人。健全人格就是人的个性全面、协调发展,适应社会需要。当前的高等教育偏重于专业知识灌输和技能的提高,忽视大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培育。一些大学生一味追求物质生活需求的满足,漠视精神生活的需求,在道德与能力、心理与生理等方面出现严重失衡,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导致人格不健全甚至扭曲。然而,一个专业知识水平高而人格不健全的人对社会和他人造成的危害会更大。早在一百年前,蔡元培就明确提出了健全人格教育,“在普通教育,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虽然时隔百年,但其中的意义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仍然有着深刻意义。一个没有健全人格的人必定不是“和谐发展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所以,大学生人格健全与否不仅决定着自身发展,而且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重视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格培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现实课题。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在对象、目标和基础上是一致的。在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格培育的对象都是大学生,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全面发展。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和健全人格都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变更而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内容和要求都是基于共同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而形成的,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当今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肩负着引领多样化思想观念、整合统领多元化社会思潮的重任。人格是个体思想和行为的总和,个体有意识的行为总是自身内心世界的反映。大学生在行为上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是源于其思想中的偏差。当前大学生思想上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在多元化社会思潮中迷失了方向,缺乏或者无视对真善美的认知或者判断。这种精神家园的荒芜,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迷茫,理性与责任的匮乏冷漠与自私的弥漫。外在表现为人格的缺失甚至扭曲。精神家园的荒芜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来灌溉,而理想、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魂”中之“魂”。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才能落到实处。这是由当今中国的现实所决定的。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为一体,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也吸纳了西方等文化的精髓,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对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构建和培育能够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旗帜鲜明的回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明确“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它将促进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增强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为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明确的目标指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确了要求,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有机统一,学会担当社会责任,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当中,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公民都必须恪守的基本价值准则,也是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基本尺度,为大学生健全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主要途径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富有理想和激情,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强,竞争意识显著提高,充满生机和活力,有着良好的人格。与此同时,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多元化的文化思潮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给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带来极大挑战,大学生中存在着理想信念淡薄以及进取意识不足;个人主义倾向较重,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不强;适应能力欠佳,应对挫折能力较弱等现象。甚至,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出现偏差,形成人格上的扭曲。对此,有必要加强对其健康人格的培育。

1.改进思想教育,为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提供精神动力和目标指向。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肩负着向大学生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职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通过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开发拓展教育教学资源,改进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引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构建和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主动承担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重要责任,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系统地讲授,使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现实与未来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明确、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大学生自觉校正个人理想,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个人发展方向,提高自身人格品质。同时,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形成思想共识,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这个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以科学逻辑的力量征服大学生,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

2.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营造良好氛围。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为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营造良好氛围。首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创新校园舆论引导形式,占领校园宣传主阵地,把握话语主动权,弘扬社会主旋律,引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高校要通过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等途径和载体搭建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网络平台,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批判错误思想,占领网络舆论制高点,引导大学生明辨是非,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引领作用。

其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提供良好的土壤和环境。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通过举办征文、演讲、诗歌朗诵和辩论比赛等形式,开展爱国、爱社会主义、爱校、爱专业等主题教育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树立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陶冶大学生情操,使他们的身心和谐、人格升华。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等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格不断完善。

再次,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改进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长期以来,高校的制度建设力求把尽可能多的事务标准化、系统化,更多地体现为规范与约束,漠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利于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高校校园制度建设应从“制度管人”向“制度育人”转变,使校园制度成为大学生自我内化的行为规范。为此,高校校园制度在设置、执行和评价中都必须体现“以生为本”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完整。通过学代会、团代会等途径,逐步扩大学生在学校事务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评议的范围和程度,增强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规则意识,为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提供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重要平台。高校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深入了解社会,加深理论认知,增强责任意识,正视自我,缩小自身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缓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校正人格偏差,为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提供有效途径。同时,大学生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内化为价值准则,外化为实际行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的重要作用。

高校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保障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指导,协调各部门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人员保障,使社会实践活动顺利、持久、全面开展。同时要健全社会实践活动制度,规范管理,明确职责,完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特别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质量和效果。要转变以往社会实践活动只注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增长和技能提升,忽视发挥活动本身育人功能和大学生情感体验的倾向,要结合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设计、过程指导、结果评价和宣传引导等环节,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品质的升华,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格修养。大学生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将个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服务社会,学以致用,并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直接接触社会,深入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思考人生、感悟真理,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从而提高价值判断能力,改变观念,约束规范自身的行为,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个体人格社会化,找到个人与社会的最佳结合点,不断塑造和完善人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增加交流,增进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总之,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既是共同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又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发展不断深入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举措。党和国家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重视为引领大学生健全人格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责任编辑 胡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