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刍议

作者:党彦虹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6-10-10 阅读量:0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然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困境与挑战。爱国主义的教育策略应着重从国家自媒体法律政策、网络道德体系、高校教育主体“微转型”、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方式创新、培养和吸收学生自媒体“意见领袖”等几方面重点突破。

【关键词】自媒体;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大学生;中国梦

【作者简介】党彦虹,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广东广州51051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 2016) 09-0056-02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本质上体现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不仅是基于语言、文化、习俗的历史文化认同,还包括意识形态、执政党的政治认同。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实现和平崛起战略的核心保障。高校大学生群体是当代群体之中最富激情、最具情怀、也是最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活跃群体,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骨干力量。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自媒体逐渐取代了纸媒、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更深地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而普世价值、民粹主义等极端思想更隐蔽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更多的挑战。

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承担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中国梦”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学习特点,如何将“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主流社会价值观与自媒体平台相结合,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与更有效的教育;如何将历史文化、政治意识形态、道德法制教育内容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从而实现支持“中国梦”对青年学生群体的激励凝聚效应,控制普世价值观等社会负面思潮的滋生,这将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任务。

自媒体仅仅是一种媒体传播工具而已,也具有“双刃剑”效应。自媒体目前在我国仍处于“野蛮发展”快速成长期,因而产生了对青少年特别是“90后”大学生群体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些负面效应。但自媒体也有其娱乐性、实时性、全员参与的教育渠道优势,如何扬长避短,在自媒体时代爱国主义高校教育要在传承优势基础上,更重视创新发展。除了以多媒体技术、爱国教育基地等方式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等常规性建议外,本文侧重从国家自媒体法律政策、网络道德体系、高校教育主体“微转型”等几个方面重点突破。

1.完善自媒体法律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9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292号《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简称ICP管理办法),不管是经营性还是非经营性企业或单位,国家对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均采取ICP许可证制度。但依托于互联网的自媒体,不管是开设微博,或设立微信公众号、QQ、微信实时聊天平台,均处于新闻媒体、电信增值与公共安全监管“空白”区域,“把关人”缺失。由于缺乏实名制审核、缺乏对于网络谣言惩罚威慑,自媒体平台俨然成了某些人肆意“造谣”、恶意传播的平台,为了博得眼球、获得关注、甚至获得不菲收益,攻击党和政府的政策行为成为最便捷之路。

为了规范自媒体,净化“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对青少年学生毒害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歪曲,有必要通过法律强制措施予以监督和保障,例如网络实名制度、网络信息侵权行为、网络造谣法律责任等等。自媒体法律制度完善,并不是为了限制网络自由言论的发表,而是将其纳入到更加规范的框架体系,在规范的法治体系传播、渗透真正的爱国主义。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对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媒体能够和传统媒体更好的结合,也能更多传播社会正能量、保障媒体社会监督的法律权利与责任。

2.强化国民道德规范。互联网自媒体更新发展速度是极快的,法律体系只能为自媒体规范提供一个基本框架,而自媒体行业自律、规范更多需要依赖国民自媒体道德规范强化。我国儒家文化、中庸文化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注重个人道德修养,但梁启超先生首次提出公德、私德之分,著名的《论公德》一文中论及“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为群,国家之所以为国,赖此德焉以成立者也……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道德革命之论,吾知必为举国之所诟病,顾吾特恨吾才之不逮耳,若夫与一世之流俗人挑战决斗,吾所不惧,吾所不辞。世有以热诚之心爱群、爱国、爱真理者乎?”“公德”缺乏在网络自媒体“虚拟”世界,会更加刺激人们宣泄心中最深处的负面情绪,自媒体平台成为爱国主义与社会负面思潮、西方意识形态侵入的主战场。

因而,要更强有力地强化国民道德体系建设,使得高校教育者和大学生群体主动意识到虚拟的自媒体空间也有“底线”,更多从行业自律、个人自律、教育自律等道德层面实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推广普及。自媒体也需要有道德底线与道德义务,底线是不能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传递社会正能量,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个人梦、中国梦之中,义务是能够主动举报虚假信息、抵御西方普世主义、国家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社会负面思潮网络传播,规范自媒体“伦理规范”。

3.爱国主义教育主体“微转型”。自媒体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更崇尚开放式、平等式交流学习的时代,因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者需要放下“身段”、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线上平台、培养爱国主义的学生意见领袖参与教学工作,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主体的“微转型”。

在自媒体时代,“90后”大学生具有更强的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创新精神、权利意识,高校教师依赖外部制度规范获得教育“话语权”的能力越来越弱,因而教师传递给学生认知世界、辨识信息、积极乐观的价值观更为重要。首先,高校教师应弱化传统身份概念观念,增强平等意识,发挥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双方进行相对平等、开放交流,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走入学生内心深处,真正激发大学生发自内心地对祖国挚爱、对民族自豪、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独立人格与个性的“中国梦”人才,而非流于外在形式课程的教育考核。其次,在主体间性视域下,教师和学生作为相对平等的主体,共同作用于教学资料客体。因此在自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主战场从线下转向线上,因而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以师生双方主体为主导,一方面培养受教育者适应社会、识别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者应学会顺应信息技术自媒体时代要求,重新塑造教育者的教育形象。再次,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组织结构也应根据自媒体传播特点,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构建有高校特色的网络信息平台,开拓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功能,创建爱国主义教育与网络服务、网络管理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新模式,突现学校宣传部门与职能部门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应重视培养和吸收学生自媒体“意见领袖”在爱国主义教育主体中的地位;学生“意见领袖”在其粉丝群体中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在社会热点事件中设置议题、发表看法,甚至能够改变网络舆论走向。“意见领袖”不一定是高校传统意义上的党团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干部,其可能更多的是具备较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意识的普通学生,但自媒体“去中心化”成就了其新时期网络舆论旗手地位。对于学生“意见领袖”高校一方面要更加宽容,承认其本身的爱国主义意识,也要更努力培养其自身道德法律意识,在合法合理框架内引导网络舆论走向;另一方面,高校要为“意见领袖”主动提供爱国主义教育真实信息来源,搭建更顺畅的沟通桥梁,通过学生“意见领袖”更好地化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认同“意见领袖”新媒体舆论价值,采用疏导方式,将“偏激观点言论”宽容引导,更积极地传播爱国主义教育正能量;同时,高校思政部门要通过吸收学生“意见领袖”和培养教师新媒体传播素养,努力形成高校官方的自媒体“意见领袖”平台群,发挥“意见领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听诊器、扬声器、推进器”的作用,营造良好、健康、和谐的爱国主义教育舆论环境,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责任编辑 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