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历来是各种政治力量争夺青年、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场所,今天,世界多元意识以“互联网+”等各种方式影响高校这方净土,高校已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和前沿阵地。在当前多元意识视阈斗争异常复杂的形势下,加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关键内容。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作者简介】高芳放,南阳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德育。(河南南阳47300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09-0018-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2014年度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控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2400411427)的阶段性成果。
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状况
笔者采用网络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形式,对河南省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06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35份。其中,男生798人,女生337人;大一至大四学生各占20%、30%、45%和5%;文科生占37%,理科生占63%,调查结果显示,在世界多元意识视阈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力稳步提升,非主流意识认同影响力下降但挑战仍然存在。
1.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了解度。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了解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和延续力。在“你是否关注我国不同时期意识形态变化”中,80%的学生选择大概知道一些;12%的学生选择很关心,基本每次变化都知道;只有8%的学生完全不知道。在“你知道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是什么”问题中,12%的学生选择非常了解,72%的学生选择知道一点,16%的学生选择完全不知道。调查显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部分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是关注的,但了解程度不深,存在误区和盲区。
2.对思政课教育的认可满意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能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和有效方法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人生目标,决定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成败。在“你认为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必要吗”问题中,64%的学生选择非常有必要;28%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在回答多选题“你在思政课上的表现是”时,大部分时间认真听课占60%;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占36%;不认真听课、玩手机或聊天占20%。不可否认,灌输式教育仍然是现阶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重要有效形式,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复杂多变,传统灌输方式已满足不了当前意识领域的斗争现状,利用多途径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不仅是时代要求,更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
3.对西方非主流意识渗透的抵御自觉度。在“你认为西方非主流意识和价值观渗透离你有多远”调查中,80%的学生认为“就在身边”,12%的学生认为“和我没有关系,没有关注过”,8%的学生认为“离我很远”。在“你认为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及外国品牌大量进入中国算是文化渗透吗”问题中,68%的学生回答算是,28%的学生回答不算是。从调查中不难看出,西方非主流意识渗透已无孔不入,大学生虽大部分能意识到西方非主流意识的渗透,但抵御西方非主流意识的能力和自觉性不够。
4.手机文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度。在“你认为意识领域与敌做斗争的最前沿阵地是”中,78%选择网络,21%选择电视,只有1%的学生选择了课本、报纸和广播。通过手机的系列功能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在走访调研中,大部分学生会在有网络情况下,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上网。还有部分学生会每天用手机随时浏览QQ、微信、微博和公众号。随着手机文化的普及,各类不加筛选的信息传播,及社会转型的多元文化形成的负面诱导,与大学生思想长期碰撞,容易导致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趋向歪曲,影响他们的正常是非判断力。
上述调查表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呈现出多元性加强、斗争性加剧、渗透性增强等特征。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问题分析
1.经济发展全球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边缘化。当今世界全球化、网络化和民主化使意识领域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化。经济全球化过程不仅是经济过程,还是包括意识运动的政治过程。首先,市场经济时代,人与人是独立自主的个体,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范围扩大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致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日趋复杂。其次,全球经济一体化、交通便捷化,加速了意识流动与传播,一方面帮助人类加强了关于自身存在的丰富性、完整性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也使不同信仰内容、不同信仰形式得以在同一时空并存,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错综复杂、多元交织的状态。普世价值观、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社会政治思潮在高校蔓延开来,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极大冲击与挑战。正是这种经济发展全球化带来的多元化情况,造成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边缘化和大学生信仰选择困境。
2.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无视化。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作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讲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多沿袭传统的理论说教和灌输式教学方法,用单一宣讲取代修身养性的纯外塑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理论有余,分析问题不足;照搬文本有余,联系实际不足,教育者观念的说教和理论灌输,成为高校传统意识教育的重要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做不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会成为没有吸引力的理论说教,无法有的放矢,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严重制约和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3.自身发展差异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功利化。经过近年来快速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规模取得突破,生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学生自身发展状况来看,其价值取向受到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内在受到“自身综合素质提升、未来预期”等的驱动,从学生个体到学生群体都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外在受到我国经济新常态及高等教育发展新方向等宏观大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就业行业多渠道多层次的发展趋势所带来的就业多维性,为学生具有个性化的自我设计与选择提供了更大空间。在区域经济、人文环境、地理结构对区域高校的全面浸润下,这种表现更为直接、具体和深刻,学生通过对所在区域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的关注和期望方向的了解,潜移默化中促使自身在求学与发展方面表现出诸多不同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呈现出更为显著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特点。社会及自身发展全方位从保守向开放转变,以往正统的价值观在新的生活方式下失去了往日的神圣,人文价值理性的迷失和工具性的张扬导致大学生价值观不同程度的迷乱和信仰危机。
4.新媒体责任意识淡薄化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误俗化。首先,市场经济催生新媒体自身利益,商业化运作是新媒体普遍采用的经营手段,趋利性不仅会导致新媒体传播内容格调不高,还容易使新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政治大局缺失,片面追求关注率,面对极强理论性甚至略显枯燥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往往“敬而远之”。其次,多元文化造就新媒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逆反”,反映社会阶层不同诉求的“亚文化”应运而生,它们和外来文化一起构成当下多元文化,为社会个体提供不同价值选择,其中和党的宣传理念相左的思想,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造成严重阻碍。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对策研究
恩格斯认为,“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为主流意识认同在高校的巩固、拓展、提升、创新提供了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强化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必须全面系统而又深入持久地开展铸“根”工程、铸“魂”工程、铸“思”工程和铸“梦”工程。
1.增强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开展铸“根”工程。高校肩负着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这一点在当下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文明多样化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民族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最宝贵的文化软实力,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高校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撑,更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流意识认同的思想文化根源。我们必须承认,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同国内、国际许多高水平大学相比,无论是办学理念、办学经验还是治理体系,依然存在不小差距,这就要求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保持开放的理念,既向国内、国际高水平大学学习,引进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又要与地方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特点相结合,修订人才培养标准,强调价值观、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质量标准体系,将民族传统文化通过道德讲堂、实践教学等载体,帮助学生深刻了解国家民族发展历程,明确未来方向,真正成为全面的、完整的,扎根祖国,立足本地,放眼国际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增强核心价值观认同,开展铸“魂”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作为一项根本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找适当的途径,利用合适的话语、正确的方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学校制度和校规校纪、落实到学校办学理念和治理过程中。用制度的权威来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将学校历年传承的办学理念、治学校训和校园环境资源结合起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第二,构建立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利用课堂教育、校报杂志、主题网站、微信平台、主题演讲、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有计划地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利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汇报演出和评比表彰先进模范等方式,培养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的良好品德。第四,加强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和学术精英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示范作用。不仅高校的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形成上行下效的正能量,著名学者、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也要肩负起社会教育责任,在引导学校和社会风气方面发挥积极功能。
3.增强思政教育认同,开展铸“思”工程。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和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标准》的精神,高校要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围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这一核心;立足把握上级对思政课的总体要求和学生的思想行为实际,夯实课程建设、师资建设、作风建设;通过组建教学团队,开展教研教改,深化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考试改革,特别是创新实践教学为重点,实施好教学改革工程;通过组建科研团队、搭建科研平台,开展科研培训、提升科研能力,做好课题申报、争取科研课题,联系自身实际,做好成果转化为重点,实施好科研强基工程;通过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参加国家示范培训、省级分批轮训和学校全员培训,支持攻读学位、开展实践研究为重点,实施好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开设思政课教学专题教学网站和思政课教学微信公共号,探索反转课堂和慕课教学为重点,实施好新媒体融人工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从而不断提高思政课的建设质量和教育认同水平。
4.增强制度道路认同,开展铸“梦”工程。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梦”内涵,“中国梦”是引导青年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是时代的主旋律。大学生是践行中国梦的主力军,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首先要适应当今思想“多样性、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的特点,通过大学生创业创新孵化园建设创业创新文化、开展创业创新大赛等形式,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和认同,在自身实现人生梦的同时,领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不断强化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次是加强对非主流意识的驾驭和整合,增强主动性和引导力,使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使广大师生能够真正理解并认同。此外,加强舆论特别是网络舆论的管控引导能力,针对各种非主流意识,要及时掌握其新动态、新特点和新趋势,准确分析研判,抢占主动权,打好主动仗。通过深入研究和科学阐释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竞争中增强主导力、凝聚力和整合力。
(责任编辑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