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

作者:席宏伟 罗乐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6-07-07 阅读量:0

摘要:本研究对24名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弹性团体辅导,辅导前后采用心理弹性量表进行测验,结果发现,实验组在总分及自我感知、对未来的计划和社会资源等三个成分上得分均有显著提高,对照组在各个成分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团体辅导对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团体辅导;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

作者简介:席宏伟,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及学生管理工作;罗乐,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长期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川成都610399)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类课题(课题编号2015RW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丈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03-0090-03

一、研究目的

心理弹性是指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大学阶段是个体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关键时期,大学生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或逆境,努力实现自我同一性的整合。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原因,比其他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也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研究表明,不同生源地和家庭收入的大学生.心理弹性有显著差异,认为提高心理弹性有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如何提升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将心理弹性这一概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利于提高贫困生抗挫折的能力,改善其社会适应水平,为贫困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工作提供积极支持。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索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增进适应能力,预防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通过设计有效的团体辅导训练来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从而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其顺利度过大学时期。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在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中进行,通过学生处医保资助中心取得2014级具有贫困证明并获得学校资助的大学生名单;通过心理健康中心取得的2014级新生心理普查数据(SCL- 90和UPI),选取普查结果提示为需要关注的学生名单。所招募的被试必须满足以上两个条件,采用自愿原则,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被试48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男女人数相近,一组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实验组有24人,其中男生16人,女生8人,实验组成员必须保证能完成8次团体辅导和2次测验。对照组有24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4人。

2.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 RSA),此量表由Friborg等编制,共有33道题,分成六个维度,即自我感知、对未来的计划、工作计划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问卷为自评量表,采用7级评分。该量表在挪威人群中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我国大学生及军人中应用信效度也较好。

3.实验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团体辅导前三天进行心理弹性量表测验。随后实验组进行每周一次的团体辅导,每次2小时,一共8次。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辅导和培训。在团体辅导结束后三天实验组和对照组再次进行心理弹性量表测验,后测时量表的题目顺序进行调整。

团体辅导过程分为4阶段。第一阶段是团体创建(第1次),通过相识活动使成员相互认识;第二阶段是过渡阶段(第2次),通过信任之旅活动让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第三阶段是辅导阶段(第3-7次),团体进人工作状态,开展了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肯定自我、情绪调节、挫折应对、团体合作等5次主题活动,从心理弹性的自我感知、对未来的计划和社会资源三个方面提升成员的心理弹性。第四阶段为结束阶段(第8次),通过整理与告别帮助成员整理团体学习、经验处理分离情绪、友好地结束团体辅导。

全部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团体辅导训练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弹性量表得分比较。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自我感知:t=1.21,P=0.78;对未来的计划:t=- 1.60,P=0.71、社会资源:t=0.47,P=O.1O弹性总均分:t=1.11,P=0.27。结果无显著差异,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干预之前心理弹性水平无显著差异。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后测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自我感知:t=-2.16,P=0.02*;对未来的计划:t=0.82,P=0.03*、社会资源:t=- 0.88,P=0.04*弹性总均分:t=-0.13,P=0.01**。结果显示差异显著,说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干预之后心理弹性水平有显著差异。

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团体辅导前后的心理弹性量表及各维度得分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见表1和表2。

由表1可见,实验组在团体辅导后自我感知、对未来的计划和社会资源及弹性均分等方面较之辅导前都有显著的提高。表2可见,对照组得分前后测无显著差异。

四、讨论

1.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团体辅导的干预,实验组的心理弹性总体水平及自我感知、对未来的计划和社会资源等三个成分上有显著的提升,说明团体辅导对提升心理弹性有作用。原因在于两大方面:

第一,团体辅导具有独特优势。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形式心理辅导,利用团体动力使团体成员产生交互作用。团体心理辅导十分关注团体氛围的营造和控制,在团体相对安全的氛围里,成员的情绪、行为及态度都可以被辨别出来并加以讨论。在安全的氛围中暴露这些性格因素或负性情绪如恐惧、悲伤和愤怒等,可使成员学会对负性情绪和不适当的行为进行仔细的观察,学会表达及应对事件的方法,并扩展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成员可以借鉴其他成员提供的改变建议,学会用多角度性看待问题。在团辅结束后的自我报告中,24名成员均表示非常感谢这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并表示要将团辅中探索掌握的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方法、积极的人生态度等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努力挖掘自己的潜能,开始自己的自信人生。

第二,本系列团辅方案设计的针对性。弹性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体内外保护性因素。心理弹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潜能,是可以学习和,习得的。我们的团体辅导的目的就是要唤起个体对自己的保护资源的意识并加以充分利用。在设计方案时,本研究选取成人心理弹性量表的三个维度,即自我感知、对未来的计划和社会资源进行团辅设计,使成员保持健康能量的可持续性,在低谷期保持积极心态;同时加强其自尊、自信和自我认同;发掘高弹性者身上具有的特别素质和技能供低弹性者学习;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每一次的活动设计都遵循认知行为互动原则,团体领导者在每期辅导中都注意唤起成员对自己身体、行为、社会能力、情感、认知等方面个体资源的发现和利用。从团体成员的反馈来看,所有成员均对每期活动表示满意,83.33%的成员表示非常满意。在个人收获方面,所有成员均表示能正面看待目前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后面临生活中的任何应激事件都会乐观地看待,理性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努力寻找自身的优势资源,积极发展自己的社会资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不足之处。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实验样本较小,未进行后继追踪和团体效果的巩固。在团体方案设计时因为大学生上大学后都远离家庭,未进行家庭凝取力维度的实验设计。同时建筑类学院男生占大多数,因此在其他院校中推广要考虑具体对象的特点。

3.教育启示。良好的心理弹性可以使大学生较好地应对人生中可能会遭遇的困难和挫折,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有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对非贫困生较差,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贫困生心理弹性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自我认知、归因方式、情绪管理能力及心理防御机制等结构特征。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行培养。

第一,增加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资源。这主要包括增加助学金和奖学金的覆盖范围、增加勤工助学的机会,切实可行地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生活物质困扰,减轻其家庭负担,同时激发他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使其明白只要通过自己努力是可以改善生活状态的。

第二,提升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本研究发现,心理弹性差的贫困大学生总是担心被人看不起,通常自我评价偏低,自卑心理较明显,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通过团体辅导干预,他们学会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和优势,欣赏自我,并相信通过自己努力可以改变现状,实现自我价值,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认可。

第三,帮助贫困大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当贫困大学生对未来有良好的规划,有确定的目标及可以实现的方案时,他们会乐观地看待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对未来充满希望。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从而使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有良好的掌控,减少突如其来的变化和失控感,减少心理应激事件的产生。

第四,给予贫困大学生心理情感支持。研究者在团体辅导中发现,教师的激励引导和同学间的良性互动对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团体辅导中,创建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可以使贫困大学生打开心扉,健康成长。这就要求高校要努力营造关爱贫困大学生的文化环境,树立逆境成才的典型,举办励志报告,提倡勤俭节约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在宿舍里营造互相宽容理解的氛围,满足贫困大学生被尊重、被理解和被关爱的情感需求。同时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特点、爱好和专长,开展适合他们的集体活动,让其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特长提升自信心,增强内心的归属感。

责任编辑  陈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