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管理与建设的思考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6-07-07 阅读量:0

摘  要:当前大学生失范行为日趋严重。究其原因,失范行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受到环境与组织的影响,二是家庭与学校教育中存在问题,三是受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四是受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通过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大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引导大学生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举措,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对大学生失范行为进行预防和纠偏。

关键词:健全人格;失范行为;预防

作者简介:胡全裕,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及学生管理;路晓丽,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辅导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苏无锡214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课题编号SK20130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课题编号2011SJB8800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03-0030-02

一、大学生失范行为分析

大学生失范行为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环境与组织的影响。社会文化是学者研究失范的主要视角之一。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不良大众传媒的毒害。媒体对大学生自杀、杀人细节的披露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大学生伤害事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及其所推崇和强调的个人利益与价值在转型期容易出现歪曲发展现象,导致个人走向极端。大学校园里功利化广泛存在,同学之间存在相互攀比、恶性竞争的现象。受文化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对性的观念更为开放,调查显示,近七成大学生接受未婚同居行为。大学生恋爱游戏、同居也滋生出校园打架、夜不归宿等校园失范行为。此外,大学生失范行为受到失范亚文化的影响。行为失范的大学生往往结成小团体,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甚至法律,相互的连接强化了他们违纪、违规、违法的行为,产生的破坏性更大。

2.家庭与学校教育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出现与大学生缺乏内在秩序性有关。美国精神分析学派学者埃里克森提出人的发展经历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任务,假如此阶段的任务不能得到解决,将会影响人一生的发展。父母如果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孩子秩序发展阶段,合理引导.不断内化社会规范,有助于孩子建立内在的秩序。反之,如果父母过分专制或者独断不利于孩子内在秩序的发展。笔者对江苏高职院校765名大学生失范行为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发现,失范行为与社会支持成反比。然而,在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中,笔者与失范行为学生的家长联系发现,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拒绝或惩罚,对孩子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支持,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秩序和规范行为的形成。默顿认为,文化对人的约束是潜移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为每一个人都规定了合法的正确目标,但社会并没有在结构上为每一个人提供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这些目标,这样就会使人产生挫折和紧张感,在没有合法的手段时就会用非正规的手段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出现失范行为。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使得学校把精力放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上却忽视了学校文化建设,而学校文化对于学生行为规范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高校人文教育、人格教育缺失,成才目标模式化,大学生中普遍认可个人主义、金钱取向的价值观。然而由于个人能力的差异、动机水平的差异以及对于环境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可能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如期地实现目标,再加上外界因素以及教育制度约束的乏力,都成为大学生行为失范的诱因。

3.心理因素的影响。青春期大学生认知变化活跃,主要心理任务之一是同一性的发展。大学生通常通过角色探索和角色信奉者两个阶段而发展出同一性。有关研究发现至少有四种同一性:同一性延缓,指无信奉的探索;同一性排斥,指无探索的信奉;同一性扩散,指无信奉无探索;同一性成就指广泛探索后的信奉。无信奉的探索、无信奉无探索可能是造成大学生失范行为的一个诱因。同时,实现探索后的信奉,达到角色同一也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障碍也是导致大学生行为失范的原因。大学生的心理具有自我意识增强与片面性,独立与依赖,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矛盾的特点,情绪容易波动。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压力,争强好胜、自尊心极强的大学生在优胜劣汰的机制下,往往人为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压力之下容易引起大学生心理负荷与心理承受能力的失调,产生畏惧、焦虑、挫折、动机抉择冲突、嫉妒等畸形心理。心理压力、挫折无法释放,不能调适,往往导致消沉颓丧、自杀或攻击他人等失范行为。

4.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影响。笔者对江苏高职院校765名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和失范行为调查的结果发现,大学生价值观与失范行为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大学生价值观正向得分越高,失范行为越少。然而本次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得分低于以往调查中的得分,说明有些大学生的理想信仰趋于淡化,正向价值观需要合理引导。调查中还发现,大学生中崇尚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取向得分偏高。个人主义、个人奋斗的价值取向淡化了大学生的团队观念、全局观念、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道德的研究中,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对规则的遵守分为他律和自律。他认为,处于他律的人会公然、不知不觉地违背原先认为公认和不可改变的规则,这是自我中心和认知不成熟的表现。大学生道德内化分为四个阶段:解释道德情境、阐述道德观念、根据个人的道德价值观确定行为举止、实施个人行为选择。因此,大学生道德还需要正确引导,这样才能内化大学生的道德价值,使高职院校大学生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反思——健全人格教育

人格是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构建与培育大学生健全人格是大学教育的本质。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不尽如人意。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敬业心和事业心。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日益严重,有心理疾病或心理亚健康状况的人数占比不断攀升。有的大学生甚至出现了人格危机,引发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缺乏健全的人格是大学生行为失范的深层次原因,也是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内因,在大学生行为失范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面对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人格缺失、行为失范现象,高校教育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人格现状,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塑造健康人格,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人格培育的重要外在条件。一个肮脏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一个充斥疯狂竞争精神的环境造就不了团结互助精神;一个教员不尊重承诺(无故缺勤、迟到等)的环境教育不出责任感。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不论是物质层、制度层,还是精神层,都要充分体现出对大学生的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使大学生的行为规范按照预期的目标来发展。创设尊重学生个性的、由学生主动参与的参与型、对话型教学环境;注重学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高校老师也要增强自身人格魅力修养,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落到实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才能使大学生失范行为无处生根。

2.实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大学教学中,要实施人文、科学、技术、艺术交融的和谐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运用知识的价值观念,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制度的制定应该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作为重要的尺度来考虑,提高教育规范和制度在大学生中的适用性,并且要注重发挥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特定的价值观,而在于教给学生一些澄清自己价值的技巧和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指导的方法,提高他们分析、处理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只有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敞开心扉,表露出自己的观点、闪现出思想的火花,教师才能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内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规范大学生行为。

3.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其人格缺陷的重要表现之一。一方面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展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方式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文明教育的水准。同时,学校可以加强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发挥朋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学生管理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关注大学生心理状况可以预防大学生失范行为的发生,并且对于行为失范的大学生还需要跟进对其进行教育管理和心理辅导。

4.实践中实现大学生健全人格。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教育家朱光潜在谈立志一文中认为,人都是有生机的,人的生机需要发扬,需要活动。生机不发扬或者活动遇到阻碍会产生消沉,甚至出现破坏性的行为。因此,实现大学生健全人格需要调动大学生积极性,引导大学生主动组织积极向上的活动,在活动中形成责任意识,学会遵守规范和与人合作。在大学生失范行为研究中发现,高年级大学生失范行为低于低年级大学生,并且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高年级学生工学结合、实践锻炼有关。因此,学校应该广泛地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地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组织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在实践中促进青年学生实现个性社会化并提高人格素养。

责任编辑 周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