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自媒体阅读的兴起是数字化时代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自媒体阅读是一种“读图”代替“读书”、“浏览”代替“思考”的碎片化、浅表化阅读,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成熟和人文精神的养成。高校应当积极寻找对策,引导大学生从沉迷浅阅读转向崇尚经典的深度阅读。
关键词:大学生;自媒体阅读;浅阅读;深度阅读
作者简介:彭富明,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哲学研究。(河南洛阳471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2015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互联网发展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2015A010)及河南科技大学青年科研基金“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控能力培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 05-0061-02
自媒体阅读是借助自媒体移动平台进行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与传统纸质媒介阅读相比,它有着无可比拟的技术基础、便携优势和分享特色,契合了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年轻人的阅读习惯。自媒体阅读的兴起是数字化时代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自媒体阅读正在重塑当代大学生的读书习惯,校园里随处可见的低头族,用拇指乐此不疲地快速浏览着那海量的网上资讯,而讲究潜心苦修、体悟反思的经典阅读方式则与大学生渐行渐远。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从自媒体的浅阅读向深度阅读转变,是一个亟待思考和解决的大课题。
一、自媒体阅读的消极影响
1.冲击了传统的读书方式。传统阅读注重经典,讲究“深度”二字,正如《礼记·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种阅读是做学问的方法,探究真理的路子,人格修养的过程。阅读的时候,需要心无旁骛,精神高度专注。显见,传统阅读是一种深度阅读,也是一种“苦读”,在阅读中促使我们的生命融合,心智成长,精神升华和思想成熟。然而,自媒体阅读的兴起,占据了大学生太多的课外时间,对传统深度阅读的方式形成了冲击。调查结果显示,有81.7%的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上网,上网时间超过了读书的时间。如今,一种“读图”代替“读书”、“浏览”代替“思考”的自媒体阅读趋势正在大学蔓延。
2.导致阅读的碎片化和浅表化。自媒体阅读是一种“拇指阅读”,拇指滑动的频率和屏幕设计的效果,决定阅读者不可能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一点,只能以快速浏览的方式进行快速阅读。这不可避免地造成阅读的碎片化和浅表化。碎片化是从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来说的,浅表化是从知识的本质来说的。无论哪种表现都不是一种深度的阅读,而是跳跃性地浏览。网络中的海量信息、视频、图像和无限多的链接,都难以让人们沉思冥想,极易使之陷入“信息越多、思考越少”的阅读困境。当人们习惯只停留在某种信息之外,看到表象、肤浅的一面,而不讲究缜密的逻辑连贯性、深度以及来源,不但难以达到思想的丰富性、深刻性,反而容易产生网络依赖症:一种惰性依赖,习惯于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获得知识碎片,不容易形成深度的、批判性的、理性化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它对人们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3.影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深度阅读,是一个人精神不断成长的必经阶段。而浅阅读的娱乐化倾向,仅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而已,如果大多数大学生总是处于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阅读与交流状态,缺乏必要的探究精神,缺失优雅的人文气质,缺少深度的阅读体验,会致使性情浮躁,难以养成高雅的文化素养。因为,文化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如果任由浅阅读的盛行,必将导致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下降和人文精神的弱化。
二、科学引导自媒体阅读向“深度阅读”转变
什么是阅读,为什么要阅读,本来是一个不需要反复论证的话题,但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大学生精神领域的空间不断被收窄,加上资讯的泛滥,浅阅读的兴起,遂使阅读本身又成为一个必须再反思的问题。纵使阅读的手段和载体在变化,但“深度阅读”的目的并不会发生本质的改变。
1.发掘自媒体“深度阅读”的隐形优势。就形式而言,自媒体阅读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所进行的一种屏幕阅读,它无法避免地打着“浅阅读”或“快餐阅读”的鲜明印迹。但同时,它也为“深度阅读”开启了一扇大门。网络社区的超文本链接,为我们的阅读“迎面开启一扇一扇的门,在许多你可能感兴趣的地方都设有新的链接,可以开启新一扇门,直接获取你所感兴趣的深度信息。……这是一次即时、深度的阅读革命。”…对每位大学生而言,如果有自己的阅读兴趣点,很轻松地就能在网络中找到此类文章,读者可以一个一个点开浏览,获得对某一主题的丰富信息,这也是某种深度阅读的形式。再如,国内知名网站或社区平台上,定期发布的关于某一主题的深度系列文章,为大学生的深度阅读提供了便利。毕竟,那些“有深度、有见地”的报道,权威学者富有说服力的观点,精致的媒体形式,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日趋增长的审美需求和阅读趣味。恰如媒体的评论那样,网络周刊的魅力就在于它既有整合资讯基础上的深度,也有资讯报道上的专家评论,既避免了报纸内容呈现形式上的粗糙和报道深度上的不足,又避免了一般月刊杂志的时过境迁。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它几乎是最适合人们阅读习惯和阅读期待的媒体形态。作为大学教师,有责任帮助大学生正确地分辨自媒体阅读的利与弊,引导他们趋利避害,让自媒体“深度阅读”的隐性优势转化为显性优势。
2.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阅读观。对于大学生来讲,深度阅读是一门必修课。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从事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没有持久的潜心静气的专业阅读是难以完成的。大学生应有科学阅读观,在短暂而宝贵的大学四年时光里,把整个身心投放到深度阅读之中。与此同时,要清醒地认知浅阅读的危害,坚决地摒弃浅阅读的不良习惯。那些无法深究的八卦、那些似是而非的谣传、那些不知所云的人生感悟、那些庸俗低俗的段子,只是让你停留在“心理舒适区”,误把“意见”当“真理”、“肤浅”当“深刻”。科学证明,如果只会浏览与便捷舒适的扫描,“将会逐渐使人们精神懒惰,习惯于平面地、肤浅地接受数量巨大、获得廉价、包含着大量垃圾赝品毒素的所谓信息”,从而使我们“丧失研读能力、切磋能力、求真求深的使命与勇气,以至连讨论追究的习惯也不见了,苦思冥想的能力与乐趣也没有了”。这样下去,我们会“空心化、浅薄化与白痴化,我们的宝贵的头脑的皱褶将渐渐平滑,我们的‘灵’的思辨思维功能将渐渐萎缩。”
3.养成阅读经典的良好习惯。深度阅读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经典阅读。经典作品不只限于专业书籍,还有文学和社科类书籍,它们从不同方面构成人类认识世界图景,涵养人文精神的养分。大学生要养成广泛涉猎经典著作的良好习惯,因为,经典“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性品质,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精神创造的传世之作”,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不停地咀嚼与回味,思考与对话,它能助我们了解世界,观照自我,给我们提供切切实实的精神之“钙”。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的良好习惯,要努力回避那些玄幻武侠的网络小说、职场精英的处世宝典,因为它没有“从生命的深处增加生命”的厚度丰富你的生活,反而把你阻隔在“伟大作品”的宝库之外。
4.组织丰富的经典阅读活动。当下大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并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满足于浅阅读带来的轻松与愉悦,不想花费时间去读经典。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校园文学、休闲杂志、娱乐类报刊兴致比较大,几乎每个大学生都看过几本图文并茂的通俗图书,却很少有学生经常性地阅读经典著作。而且有70%的大学生对中外著名作家的认识停留在中学的课文里,50%以上的大学生没有认真地读过他们的著作。一位大学生坦言道,你不能说我不爱阅读,只是看的内容和方式跟你们过去不同,与其捧一本艰涩难懂的大部头在那儿慢慢啃,不如动动手指、翻翻网页,古今中外的信息滚滚而来。其次,部分大学生对何谓经典,哪些书可读,还处于懵懂无知状态,想读书但不知读什么书,只有随便找一本翻阅一下。经典阅读需要引导,惟有引导才有效果。实践证明,大学常年开设经典阅读导读课,或经常组织阅读类的专门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致大有裨益。所以,高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宣传部应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每一个学期都要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经典图书阅读活动,吸引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读好书、好读书”的活动中来,这也是“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姗姗.数字化时代的阅读[J].中国图书评论,2004.(3).
[2]王蒙.“攻读”的日子哪里去了[N].人民日报,2013-09-20.
责任编辑 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