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作者:黎俊玲 刘贵阶 杜启文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6-07-07 阅读量:0

摘要: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传统、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压力是影响内地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内地高校在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应确立一元主体、整合两类资源、把握三对关系。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宗教信仰

作者简介:黎俊玲,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环境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刘贵阶,华中师范大学后勤保障部党委书记;杜启文,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05-0027-03

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的中坚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意识多元化倾向日趋明显的新形势下,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关系和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局。由于具有历史传承性的宗教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先赋的宗教情怀,这容易影响到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践行。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内地高校在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地位和引领作用

1.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乎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有利于加强他们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整体的认同,有利于引导他们成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捍卫者,有利于培养他们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践行者。

2.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随着时代变迁以及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衡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应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始终。

3.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乎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大学阶段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干扰。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优秀青年的代表,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表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适应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关乎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高校在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时常面临着民族、宗教、经济落后等问题的挑战,多元化价值观在青年学生思想中弥漫。“意识形态领域,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必然去占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在统领社会思潮、整合多元文化、形成建设合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内地高校在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牢固树立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形成统一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诉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坚实的道德基础。

二、整合和优化配置时间、空间这两类资源,延伸工作触角

1.充分挖掘和发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教育功能。我国少数民族在其繁衍生息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许多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藏族的藏历年、维吾尔族的肉孜节(开斋节)、古尔邦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这些“极具综合性的传统节日作为文化载体,积淀着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留存着独特的民族文化记忆,是维系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高校在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可忽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这个载体,可通过联欢联谊、民族文化展演、座谈会、发放节日补助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民族传统节日之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一致性。

2.创新工作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帮扶指导。“少数民族学生具有独特的思想意识、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不同民族学生面对相同事件时的看法、观点、处理方式往往不尽相同。”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对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能泛化和概化,而应尊重差异、因材施教。高校应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这一特殊受众群体,搭建“导师制”“学长制”“成长共同体”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一对一”结对帮扶工作形式,设立专门的“教授工作室”,寒暑假开展“百名教师访百家”等活动,加强与他们的日常联系,注重敏感时期及对重大事件的引导工作,倾听民族学生合理的诉求和呼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困难,激发其亲师爱校情感。

3.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社区的工作模式。学生社区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高校课堂的延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因为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的相似性,容易组建以宿舍为单位,融合食堂、公共设施等其他场地为辅助的生活学习社区,同时还可通过网络载体构建群体专属的虚拟社区。学生社区这一阵地是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抓手: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党委领导下的社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形成工作合力,及时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合理需求和思想动态;二是进一步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在驻点社区的带头作用,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认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建立宿舍导师制度和“个别辅导”制度,学校知名教授与其分管宿舍内的学生自然地交流,身教重于言教,注重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四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以社区为单位开展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体活动,在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使他们之间形成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

4.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社会实践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环节。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进一步打造实践基地,提供实践机会,拓展实践内容和方式。通过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农村、基层、社区、民族地区开展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获体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三、正确处理三对关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1.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是一个统一的、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博大精深、悠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是各民族思想文化和精神观念的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教育问题统一于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之中,因此,给予各民族文化以充分尊重,对于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内地高校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要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又不能“简单地排斥、消灭多元,而是要避免多元与主流的冲突,积极引导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相适应”,这就要求内地高校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找到民族学生思想心理的切入点,依托优秀文化教育人、感染人的强大力量,引导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共鸣和情感依附;二是有意识地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契合点,处理好中国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采取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方式实现良性互动;三是教育引导少数民族学生自觉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做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实现中华文化“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2.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宗教信仰的关系。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契合点又有根本区别:一方面,两者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其产生、发展都有一定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对社会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宗教信仰属于神学唯心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前者是信仰的低级形式,后者是信仰的高级形式;前者的主导作用是消极和保守的,而后者是科学、进步的。“当前,大学校园中,不仅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宗教文化青睐者”,甚至有些学生成为宗教信仰者。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由于对宗教认识不清,极易受到宗教升温的影响,导致一定的思想混乱。内地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和教育时,一是采取专家学者辅导报告、讲座、辅导员晚点名宣讲等形式“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认清宗教的本质,辩证分析宗教的功能与作用”澄清少数民族学生在此问题上的思想混乱,使其在比较分析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占领宣传思政主阵地,特别是网络阵地,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宗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三是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盲目、松散、随意等特点,综合运用灌输、渗透、内隐式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其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包容性,潜移默化地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四是内地高校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流导向与宗教信仰的关系时,要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理性看待和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的本质,挖掘宗教信仰中合理和可借鉴的部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目的。

3.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与其他民族学生群体的关系。从内地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更倾向于本民族间的母语交流,组织参与非正式的本民族、本地域的活动,而对校园文化科技类活动参与不多,积极融入所在学院、班级不够。“正是因为缺少平等交往的机会,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民族学生群体间偏见的发生。社会学的实验证明,群体之间的接触、合作和沟通可以有效地减少偏见。少数民族学生与其他群体之间平等交往的广度、深度,无疑会对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有益的促进作用。”一是倡导和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正确观念,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融入高校其他民族群体之中;二是采取“‘1+1+1’模式”,即一名专业教师加一名汉族同学共同帮扶一位民族同学等师生结对工作形式,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惑和困难;三是尊重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差异,通过建设专门的少数民族餐厅或设立少数民族风味窗口、发放少数民族节日补助等方式改善其生活质量,还可通过定期召开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建立学院领导与少数民族学生联系制度、内派干部谈心谈话制度等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拓宽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途径;四是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周、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展演、民族民俗节日联欢会等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增进各民族学生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机会,扩大民族之间的交流;五是选树少数民族学生中的先进典型,设立“少数民族优秀大学生奖学金”,发挥少数民族学生骨干“领头雁”作用,影响、带动其他同学共同发展,弱化民族差异,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民族大学生在思想上趋于一致。

责任编辑 陈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