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契约精神养成机制研究

作者:郑志高 来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旬刊 发布时间:2016-07-07 阅读量:0

摘要:契约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至关重要。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必须坚持诚实守信的价值导向、效率与公正的规则意识和权责统一的契约伦理。文章从构建契约精神的外生机制与内生机制两大动力机制出发,探寻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育与养成路径。

关键词:依法治国;大学生;契约精神;养成路径

作者简介:郑志高,华北理工大学迁安学院学工处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河北迁安0644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契约精神养成研究”(项目批准号HB15MK018)的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16)06-0058-0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当代大学生作为最富有朝气和生命力的群体,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参与力量,其道德素养、规则意识和契约精神如何,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一、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的目标与原则

1.坚持诚实守信的价值导向。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更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一切信用交易则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道德基础上的。经济学博弈论的原理告诉人们,欺诈行为者虽然最能获益,但现代市场经济的交易往往是重复博弈的过程,只有诚实守信,才会是交易双方的最优选择。因此,承认和尊重他人的利益,是一个人在市场经济交易中保障自己利益的前提,自利首先必须利他,只有在利他的过程中自利的目的才能实现。对当代大学生来说,诚信是培育契约精神的基础,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大学生只有讲诚信、讲道德,言必信、行必果,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需要每个人诚实守信、遵守契约。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社会成员遵纪守法、互相信任。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诚信意识和道德观念,坚持“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并时刻践行诚信品格,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承担起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树立效率与公正的规则意识。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把效率与公平统一起来,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方面,分配制度不公、收入差距加大等现象对社会公平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这些现象已然成为效率发展的制约条件和不利因素;另一方面,效率与公平也存在矛盾,一些效率量化评价的不科学、不合理致使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契约精神的培育产生了不利影响,甚至造成道德弱化、道德失范。在社会主义契约精神培育过程中,必须大力倡导注重效率、维护社会公平的价值观念,大力倡导效率与公平统一的行为规范,尤其是要处理好权利与义务、道德理想与现实、为人民服务与按劳取酬、社会公平与个人公平的关系,培育其自立、自强、自主意识,造就竞争、效率、实效和创造的价值判断等,使其成为每个大学生的内化规范,从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协调统一。

3.倡导权责统一的契约伦理观念。市场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平等意识,每一个主体的利益和权力都同等的受到尊重。换言之,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主体在实现自己利益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经济主体的需要,确保市场各方公平参与竞争和获得利益的权利。实现权利与履行责任是社会平等原则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它要求每一个体都必须清楚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尤其应重视责任的履行。因此,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广泛的契约基础之上的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经济交往活动若依靠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信任很难做到,必须要对现实的利益建立契约以减少风险、强化信任、牢固合作。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必须树立这种契约意识,增强法制意识,学会责任担当,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以切实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二、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的生成机制

契约精神的养成是相互认同和转化的过程,包含社会的外部机制和个体内生机制,其本质是契约伦理的价值取向在个体与社会相互之间的合理性、合法性认同。因此,个体契约精神的形成发展是社会外部动力机制和个体内在建构机制这两大动力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外生动力和内生动力,通过这两个原动力建构来有效促进大学生契约精神的生成。

1.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的外生机制。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契约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她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环境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因此,良好的社会环境成为培育契约精神重要的潜在力量和外部条件。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育必须积极利用社会包括学校自身在内的外部环境隐性的教育资源,营造社会契约环境,通过形式多样的价值引导,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约精神和道德认知体系,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引导大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大学生契约精神的有效生成。一是建立正确的舆论引导机制。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扬善抑恶,塑造自律守约、遵章守规、履约践诺的楷模,形成诚实守信、自由民主、公正法治、权责对等的社会舆论氛围,使道德观念和契约精神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内在自觉信念并导向其行为,从而成为一种责任自觉。二是建立社会赏罚机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个体利益的追求得到强化,社会就更需构建和强化赏罚分明的有效机制,通过对诚信履约、公正执法的有效激励和对失信毁约、违法违纪的坚决惩处,唤起其对诚信美德和契约精神的认同和追求。高校自身对于校园内各种违反道德行为规范、不讲文明、考试作弊、履历造假、学术不端等失信败德的现象和行为,必须旗帜鲜明地给予批评教育甚至纪律处分,加大道德和制度惩戒的力度,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德性成长和契约精神的养成。三是建立教育示范机制。通过加大道德与法治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合力、付诸行动,统一起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确立道德和法制意识,养成契约精神。

2.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的内生机制。马克思认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契约精神的培育,社会生成机制只是外生动力的外部嵌入,还必须强调个体内在的自觉建构。换言之,契约精神的养成必须有赖于责任自觉,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市场经济倡导的契约伦理进行反映、选择、内化和外化,引导大学生在情感中认同,在反思中内化,在实践中外化。通过理解契约精神的自由平等、权责对等、互赢互助的内涵,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从而为契约精神的养成奠定基础。它具体包括契约精神的价值整合心理机制、认知接受机制、个体内化外化机制、个体自我教育与实践机制等等,通过发挥个体建构的内生动力作用,促进大学生契约精神的生成与践履。一是价值观念整合心理机制。个体契约精神的养成是一个从价值心理到价值观念的有序提升过程。对于大学生契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体现为个体对于契约价值的理解、认同、选择、整合等一系列价值行为,并不断形成价值观体系的过程。契约精神养成的心理机制其实是一个包括价值理解一价值认同一价值选择一价值整合等运行过程且其中各个环节之间彼此交互发生作用的过程,并反复不断地推动着当代大学生个体契约意识与契约观念的丰富、发展和完善。二是体验认知接受机制。契约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是:当主体把契约观念作为一种价值观的接受对象时,主客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积极活动,来自于客体的有关契约价值信息刺激与影响主体,通过价值整合心理机制不断为主体所内化,最终发展并形成个体的契约观念和契约精神。因此,当代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育,首先必须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设计契约教育的整体方案,特别是要立足时代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增强契约意识教育内容的创新性,提高大学生的可接受性。三是个体内化外化机制。契约意识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个体根据社会道德和法制的规范要求,通过情感和自我意识等要素的有机结合,实现契约精神和契约观念由外在遵守到内在自我意志控制的转变,进而外化为现实的契约精神和价值观的过程。契约精神的教育既是内省于心的养成工程,更是外化于行的实践工程,最终要落实到当代大学生的具体行动中,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契约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大学生契约精神培育的路径与策略

1.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党的十八大报告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全体人民的价值共识,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契约。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契约精神的价值取向和本质追求相吻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培育优良契约精神提供了基本原则,优良的契约精神助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和主动,二者渐化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习惯,其精神面貌就会焕然一新,行动上就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我应该做”和“我必须做”。

2.坚持理论宣传和教育引导相结合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这就需要把规则意识、契约精神和公序良俗入心、入脑,化为行动。高等院校要担负起普及法律知识、开展法治宣传的责任,把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把法治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把契约精神纳入法治精神培育,在宣传和教育过程中,注意理论宣传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寓教于乐、寓教于笃行,让大学生在深刻体会和深入理解中身受教益。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凝聚合一,需要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努力,营造尊约、守约、按约行事、违约受罚的良好环境氛围,引导大学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肩负时代使命,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3.坚持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当前,我国高校存在德育与智育相脱钩,德育理论课教学与实际践行相脱节、善言传不善身教、知行很难合一等问题。因而,完善培养方案,改变原有教学计划中重专业能力轻德育修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等同化简单化、辅导员和学生工作教师边缘化现象,着力形成第一、二、三课堂,学校、家庭、社会,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工作教师的有机一体的育人模式,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契约精神。

4.坚持实行高校契约化管理模式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学校要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规则,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校,教师、学生主体地位平等,各方依约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传统的管理模式靠行政命令、单向制约、权力本位,契约化管理改变了学校是教师的管理者、教师是学生的管理者的尴尬地位,更多的是尊重教师的创造力和学生个性需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体地位的平等使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自主空间,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和批评权,更多的与学校、教师的联系和互动,主人公地位得到明确和落实。坚持高校工作契约化管理模式,营造事事有约、依约行事的制度环境和管理氛围,对于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5.坚持充分利用新媒体和网络虚拟空间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网络虚拟空间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重要形式,同样需要重视网络社群的相关规则,在网络空间中培育契约精神,更好地发挥网络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当前由于网络契约精神的缺失,导致大量非真实、腐朽低俗的信息充斥其中,影响公众的有效鉴别,冲击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一方面,需要政府和社会全面加强网络舆情监控,重建网络空间的秩序和规则,构建网络契约精神;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同样要遵守法律法规和自由守信、权责对等的契约精神,共同营造和谐的网络环境和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蒋先福.契约文明:法治文明的源与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秦强.论契约文明——兼论契约文明与法治文明的关系[J].云南社会科学,2005,(3).

[3]鲁宽民,吕遊,网络虚拟空间契约精神的培育[J].河南社会科学,2012,(6).

[4]杜坤林.高校道德教育中的责任担当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12,(1).

[5]韦伟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视野下的契约精神[J].法制与社会,2008,(28).

[6]杨经录.培育契约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J].河北学刊,2008,(5).

责任编辑 周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