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研究

作者:谢金迪 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3 阅读量:0

【摘要】当今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观念与网络密不可分。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路径创新至关重要。作者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从分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入手,挖掘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平台的优势,探讨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路径和实践。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5-0126-04

互联网正在与传统行业内的细分方向融合,以强大的信息通信技术在传统领域基础上创造一种新的生态,是对传统总的生产生活活动的换代升级。随着互联网媒体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的影响力、渗透力增强,互联网深刻影响着大学主体的社会生活模式与学习方式,进而由“外化”到“内化”,影响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道德行为素养,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能够不断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互联网平台的运用,不断拓宽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首先,网络平台传递信息具有实时性。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实时发布和接收信息,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传播模式,与传统的文字资料、会议、电视等信息传递媒介相比较,网络媒介更具实时性。其次,网络平台传递信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有跨越性。网络平台能够跨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两者信息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主体和客体两者能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交流和发布信息,内容能够以某种形式得到保留,其时间可以不局限于上班时间,8小时之外也可以登录查看和处理信息。主客体两者交流打破了地域限制,利用网络视频技术实现实时的面对面交流,克服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如报刊、电视等)只能做到信息单向传递问题,信息接收方能够把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信息发布方,双方充分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两者是双向主动的关系,这样会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再次,网络平台具有虚拟性。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某个网站、论坛、朋友圈等可以作为网络平台的活动空间,高度虚拟的活动空间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空间资源的局限问题,虚拟的课堂、教室和社区,能够把无穷多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紧密联系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从而避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授者师资不足、传授场地有限、教育经费短缺和传授形式单一等问题的出现。

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网络平台的运用对知识传授者传授知识的新颖性提出了挑战。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课堂完成,具有封闭性,知识更新缓慢。而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网络平台的运用,使得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学习资源丰富多样,大学生能够自行获取信息,大学生具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基于网络平台可能比老师更早、更多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因此,网络平台的运用对传授者具备知识的新颖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面临知识快速更新的挑战。其次,网络平台的运用对当代大学生的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平台对我国进行分化和西化,以及渗透和颠覆,借助网络平台西方敌对势力妄想达到和平演变的险恶目的。通过网络平台,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的思潮也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当中去。与此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我国市场经济出现的诸如诚信、环境等问题都快速地暴露无遗。[1]基于此,对于大学生来说,涉世不深、理性思维发展不够完善,很容易被误导,因此,不良恶难辨的社会思潮和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构成冲击。再次,网络平台的运用对大学生优良品格的养成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平台因其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必然带来信息交流的隐蔽性,很容易引发一些道德失范问题的出现。有些对某件事不满的大学生,为了述怨,会在互联网上发布谣言来混淆视听,有的大学生网络语言不文明,甚至会出现侮辱谩骂的现象。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在网络媒介的行为直接反映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成效。互联网的开放性、快捷性、交互性改变了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交往方式。高校运用网络平台,进一步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建立微思政网络平台为主,通过微思政及时回答大学生诉求,与大学生同语境,提高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应答的效率和效果。微思政平台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和创新手段。大学生群体与一般的社会群体相比较,具有群体相互交往频繁、目标共性强、相互交往持续时间长等突出特征,构成高校网络舆情个性化特征。高校面向大学生群体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向微思政转变,关心每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细节。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要紧扣高校实际情况,网络传播短期内具有强大的集聚效应,如果处置不当,会有失控的风险。因此,大学生网上微思政教育要和网下大思政教育紧密配合,充分发挥微思政平台的作用,有效管控高校的网络舆情。

1.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呈现交互平等性

基于网络环境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构成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往返活动,互联网的虚拟性、跨越性和交互性等特性使主客体间互动关系发生变化,形成教育主体的去主体化与教育客体的主体化趋势。基于互联网环境下,主客体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具有平等性,教育主体不再拥有对信息的先导权和支配权,教育者不再必然是教育主体。同时,教育的客体表现出来主体性特征,互联网媒介拓展了大学生教育客体的主体性,赋予大学生在政治思想教育活动中对信息选择的自由性和对价值认同的自主性。教育者和大学生互动的方式发生了转变,逐渐由人与人的直接互动方式转变为人与机器的间接互动方式,大学生客体允许在局部性的社群里拥有多重成员身份。教育者和大学生互动时间和空间发生了变化,逐渐由实时同步方式向实时同步和延时异步相融合的方式转变。在互联网中没有这里和那里的区别,也没有这时和那时的区分。因网络平台的人际沟通跨越时空的特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取消了到场的支配,跨越了时空的分割,做到了异步的交流,交流时间变得有弹性,阅读者可以在任何时候地点点击阅读和回复信息。教育的主客体间通过微信等网络通讯工具实时完成同步交互交流,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延时实现异步交互交流。[2]

2.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呈现开放性

随着大学生对网络的日益依赖,互联网+技术不断涌现,网络成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带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方式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的时效性发生变化,由单向滞后转变为多向及时,在网上发送一条信息,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看到这条信息,网络交流的交互性又增强了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效果,使教育客体能够在自由沟通中潜意识受到熏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形式由单一媒介转变为多媒体形式。通过文本传播和视像传播,所有真实的、未说未见无法描述的,都已经成功地被渗透。教育内容传播范围由相对封闭的小众转变为整体开放的大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突破了地区、时间、空间和存储信息量等因素的限制。

3.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呈现耗散性

互联网平台的运用,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使其具有耗散结构性特征。首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开放的。网络创造了一个开放的流动空间,营造了高校大学生自组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流动空间。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诸要素之间具有非平衡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前提性和基础性,作用形式的主导性和辅助性,之间的潜在矛盾构成非平衡态。这就需要网络空间发挥自组织潜能,构建健康网络生态环境,使得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达到宏观有序状态。再次,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非线性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涨落导致有序。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处于非线性的动态平衡,任何子系统可能发生变化,导致整个环境系统随之变化,进而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状态。

4.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呈现现实与虚拟统一性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个方法体系,每个子方法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各方法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具有复杂的连续统一性。首先,教育方法的现实性与虚拟性是连续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网络视频公开课等数字化的虚拟空间,依托现实社会中大学生实际思想、学习和生活,应对数字化环境,涉及其虚拟实在性,需要不断探索增强高校大学生网络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是连续统一的。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跨时空的互补性与连续性,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要特别注重连续统一,涉及高校网上热点事件,需要通过集体座谈、作报告等传统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激励和理性疏导,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再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性灌输与隐性渗透是连续统一的。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重视理论教育,让主旋律占领网络宣传阵地,正面宣传,更要注重疏导,进行思想和道德的渗透,通过营造互信交流氛围来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

三、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充分利用互联网阵地来完成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突破现实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局限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扩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其影响力,因此,应该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的被关注度和网站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主动阅读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将其思想观念、道德要求能内化为自身的认识,网站教育内容成为学生行为的向导。要求网站内容真实、快捷、贴近现实。设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时,应当充分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让学生对网站有熟悉感和亲近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设计,应尊重大学生的利益追求,利益认同后,再引导到教育者政治要求,最后达到价值认同的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变得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依据网络渗透性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加强知识渗透、文化熏陶和品格修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润物无声。[3]我们要构建健康和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环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高品位的网络文化。[4]

1.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创新

高校需要端正办学思想和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树立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不断强化生命线意识,努力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科研工作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采取有效措施,认真研讨高校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不断探索解决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瓶颈问题的新思路。其次,要树立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网络政治思想教育平台在解惑、释压和化解矛盾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健康人格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任务。再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凸现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功能。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达到激发热情的作用,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动力源泉。

2.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工作内容方面不断创新。首先,校园网站建设需要不断加强,校园网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和新载,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集思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为一体,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解惑疏导,让大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依赖心理,从而不断增加校园网站的被关注度,从而不断提高校园网站的被点击率,使高校校园网站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其次,不断推出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系列化活动,唱响主旋律。开展系列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组织薄厚讲谈,积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杰出校友代表、成功企业人家代表,谈学术、谈成功、谈经历、谈体会。设立心理咨询室,解决学生心理问题。通过开设校长信箱、职能部门服务信箱和学校BBS等,不断拓展高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反馈问题意见的空间。注重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规律性。[5]再次,要强化监管,避免因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隐蔽性而导致有害信息、信息垃圾等侵害大学生的思想。因此,校园网站的管理工作内容应该不断加强,在技术、道德、法纪层面筑好防火墙,循序渐进地提高大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不断增强抵制不良网络信息侵蚀的免疫力。

3.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要想做好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首先,要贴近大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实际,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其次运用精品化项目运营手段,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网上引导和网下教育相结合。依托项目管理方法,运用网络技能、技术手段,以项目管理理念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围绕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利用网络及时教育及时引导,及时提供咨询服务,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管理和优化[6]。再次,要充分体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不断增强实效性,不断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达到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的最终目标。

4.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创新

高校应当构建好党和行政的组织系统组成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党、政协同、职能部门相互协作的机制,是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组织保证。首先,需要不断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工作,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力争将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考核干部政治能力的标准之一,营造良好的用人导向和舆论氛围,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其次,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网上教书育人的作用。组建一支兼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认真研究网络教学模式,实施网络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使网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网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有机融合,应用网络教育将教师的言传身教转化为网络模式,将教师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运用网络手段扩展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再次,打造一支能够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的师资队伍。通过专兼结合,建设具有网络思维方式、网络创新精神、网络传输技术的教育主体,作为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稳定的师资队伍。通过长短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队伍的网络话语、获取处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能力,增强教师与管理人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

随着“互联网+”新业态的到来,互联网思维不断与改革、创新、发展理念融合,融入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工作是将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思想教育要把握时代的主旋律,不断在观念、内容、方法和机制等方面创新,积极探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突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秦琴.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104-106.

[2]孙伟.浅析高校网络舆情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107-109.

[3]张彦坤,武宏飞,侯梦雪.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建设视阈下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119-123.

[4]吕开东.基于文化自觉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78-81.

[5]吴毅安.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107-109.

[6]张彦坤,李煜华.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培育模型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6(6):114-119.

(责任编辑 张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