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在新的形势下,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全面剖析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迫切需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为核心内容,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为重要目标,以直面重大现实问题为工作抓手,以队伍建设为重要保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中,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高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迫切需要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一、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前沿阵地
在整个社会有机体中,意识形态是自觉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观念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集中体现着一定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诉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是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它们逐步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具有独立的发展轨迹,并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能动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2]具体来讲,一种意识形态形成后,会外化为具体的社会组织和物质设施,外化为阶级成员的具体行为逻辑,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或者是作为革命阶级的理论武器,起到团结群众、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指导革命的作用;或者是作为统治阶级的理论主张,起到代表统治阶级利益、为现存社会制度辩护、维护社会稳定、组织引导群众等作用;或者是演化为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成为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成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力量。所以说,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统一人民群众思想认识、凝聚社会革命或建设的强大力量、有效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教育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作用,应该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最为紧密,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意识形态建设贯穿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各项工作之中,关系着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着高素质人才的塑造和培养。因此,必须从教育事业大局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充分认识在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地位。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3]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都是一个重要的必备条件。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园地,培育高素质人才需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高校是专业技术人才汇集的高地,也是培养未来各类专门人才的园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最终将在广大青年特别是各类专业人才的努力中变成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4]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既需要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重要工具;又需要塑造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崇高的理想信念,这是各级各类人才思想言行的理论指南。实践表明,专业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正确的道德观念、崇高的理想信念的塑造,更是决定一个人成为社会需要人才的关键因素。青年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常常会面临种种社会思潮,面对一系列新的思想观念。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是推进科学研究的重要园地,推进科学研究需要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在当代,科学研究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学技术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5]这里的“社会烙印”就包括意识形态方面的内涵。所以,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才能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要更好地服务社会需要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讲过:“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6]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作为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保证正常的人才培养任务情况下,高校依托教学、科研、人才和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向社会提供直接性的服务,可以有效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在向社会提供直接性的服务中,必然会涉及意识形态导向问题,需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高校的知识分子经常处于思想理论研究的前沿,既需要积极学习吸取国际上最新、最前沿的理论成果,也需要对于新出现的一些思想观念进行甄别选择。同时,高校师生的思想动态常常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是社会思潮的先行者,如何更加有效地把握高校思想动态,形成健康育人环境,合理疏导社会舆论,积极引领社会思潮,都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高校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园地,推动文化创新需要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需要通过实现文化的传承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高校不但是思想理论创新的基地,而且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发展基地。在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进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指导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对世界各国文化成果的学习和借鉴,从而培育和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都需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7]通过高校的教育培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情操的新一代,把高校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区和辐射源,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高校还是我国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中需要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在国际交流合作中,高校既应该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又应该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在风云激荡的意识形态竞争中,立足中国国情站稳立场,守住自己的根本底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坚守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向,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个社会息息相通,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必然反映到高校师生的思想上,各种社会思潮、社会舆论、社会情绪、社会心态以及一些不良风气,都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带来冲击和影响。准确把握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形势,是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需要。
从国际发展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仍旧很不安宁,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这些难题和挑战,既包括世界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又包括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非传统安全和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这些问题和挑战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表现为各国争取发展主动权的竞争和价值观的较量日趋激烈,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西强我弱”的基本态势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仍然面临着严峻考验。西方一些学者抛出意识形态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破产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渺茫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等,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发展的信心。特别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加大对高校意识形态渗透力度,同我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斗争日趋激烈。
从国内建设现状来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样,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思想观念相互交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面临多元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传统教育方式面临新媒体、新技术的挑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面临西方敌对势力争夺下一代的挑战。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形势,如果我们不敏感、不研究、不作为,不采取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不有效引导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那么就会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健康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分析我国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时指出:“今后5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8]在这个重大判断中,把意识形态风险与经济、政治、社会甚至军事风险相提并论,可见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也表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风险的严峻性。
从高校自身建设来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校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显著,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扎实有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持续推进,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面对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面对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有的高校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存在重学术轻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够,针对性、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有的高校阵地建设管理不到位,错误思想观点仍有传播空间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9]这种状况既体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也体现在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之中,这充分表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中指导地位面临严峻挑战。
三、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思考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进一步证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0]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需要专业知识的教育,更需要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提升。这些素质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思想政治工作是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日常行为规范、遵纪守法意识、职业道德培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但贯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红线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师生的理想信念,这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意识形态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在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征程中,围绕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等,同时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是学科更是科学,应该把马克思主义贯彻到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之中。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需要我们在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把马克思主义贯彻到各类课程之中。不少高校相继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科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之外的其他学科教学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却存在被弱化、边缘化、漠视化的倾向。马克思主义是学科,需要从教材编写修订、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科人才培养等角度加强学科建设;但是马克思主义更是科学,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科学是分学科的,但科学所揭示的真理却是不同学科公认的,是可以贯彻到各个学科之中的,也可以贯彻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犹如数学公理,虽然是数学学科的知识,但又是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甚至文史哲、政经法等所有学科都要遵循的真理。列宁曾经指出:辩证法是“革命的代数学”。[11]社会主义革命证明,这个“代数学”是科学真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也表明,马克思主义同样可以是“发展的代数学”。所以,马克思主义应该贯彻渗透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之中,贯彻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哲学社会科学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才能获得大的发展,实现向实践的转化,在指导和推进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直面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在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发生大调整大变革的背景下,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局面。高校犹如社会思想发展的一面镜子,各种社会思潮、理论观点都会在高校交汇、交融、交锋,都会传递到高校师生的头脑中。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高校师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渗透。因此,在风云激荡的思想文化大潮中,如何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如何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如何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都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实践表明,只有掌握了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更好观察和解释这些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因此,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主导权、领导权,保持清醒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强大合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既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2]但是,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一些人存在着这样或那样模糊的思想认识,如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责任,专业教师的责任只是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不可否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教师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但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学生,培养的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不论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师,还是各个学科领域的专业教师,都应该承担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职责,这是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现代教育理论指出,学生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对象,也应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体。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相得益彰、共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强大合力。
自觉坚持和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努力构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新格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重要保障。要树立战略思维,善于从全局和长远的高度思考问题,改变过去封闭状态下做意识形态工作的惯性思维,把意识形态斗争和各种思想文化碰撞作为一种新常态,善于从战略层面应对和思考。要强化底线思维,提高应对难题能力,充分估计到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把工作基点放在可能出现的最大风险上,准备好对策,争取最好的效果。要树立系统思维,加强统筹协调,协同合作,建立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协同合作能力。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善于以法治方式处理高校意识形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坚持教育引导和法律约束相结合,坚持依法治教与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法治化、规范化。
在新的形势下,各地党委应该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高校制度,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高校党委更应该负起把关定向、统筹指导、建强班子的责任,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党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高校内部的组织、宣传、教育等部门要紧紧围绕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这条主线,各负其责,各尽所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