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17年年会
2017年讲好华师故事
湖北省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自1987年6月成立以来,至今已走过了整整30个春秋。30年来,在教育部门和湖北省高校工委、湖北省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在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指导下,湖北省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历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搭建了平台,营造了氛围,积累了经验,推出了成果,促进了工作,形成了影响,在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讨、实践探索和经验推广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一、加强选树典型,领跑湖北高校教工思政
研究会高度重视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大力倡导会员高校选树教职工先进典型,如2014年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荣誉称号获得者——武汉大学石兢、华中农业大学张献龙、湖北大学李兆华、湖北经济学院陶前功等教授那样信念坚定、恪尽职守、关爱学生,视教书育人和教育发展高于天;又如写下45万字“民情日记”的“泥腿子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牟成文教授那样淡泊名利、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始终把人民需要和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再如领衔《荆楚全书》编撰项目、主动请辞资深教授的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先生那样潜心钻研、默默耕耘、久久为功,以“板凳愿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定力沉潜蛰伏、攻坚克难……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思想觉悟和精神风貌,彰显了广大教职工的价值自信和高尚师德,赢得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可以说,这些优秀典型和先进模范不仅是湖北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成功体现,而且也是对研究会工作的有力促进。
此外,通过“感动高校”人物评选、“荆楚楷模”评选、“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等专题活动,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涌现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武汉大学徐冶琼等,“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华中农业大学祝鑫、武汉纺织大学李琼瑛、湖北经济学院商守卫,“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刘宏达,“全国模范教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龚一鸣等优秀教职工典型,为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以生为本、以师为先”“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思想氛围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构建和谐校园,推动各会员高校内涵式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加强学术研究,回应时代重大关切
30年来,研究会密切联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回应时代重大关切,一方面大力加强专题性的应用研究,另一方面又注重强化综合性和基础性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全国纪念思政学科设立30周年优秀著作、论文和研究报告评选活动中,湖北高校共有19部著作、论文和研究报告榜上有名,其中著作类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项;论文类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1项;报告类一等奖1项。如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等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武汉大学骆郁廷主编的《精神动力论》获得著作类一等奖;华中农业大学王娟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徐志远等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华中师范大学何祥林、谢守成、刘家达等主编的《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新论》获得著作类二等奖;湖北工业大学李春梅撰写的《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及其对校园文化建设影响的调查与思考》获得调查报告类一等奖。
研究会主要负责人组织研究会骨干力量承担并完成了多项中组部门、教育部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及其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专业组下达的课题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果。如研究会率先出版了全国最早全面论述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专著《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参与编写《师德新论——以德治校与师德建设》,在全国特别是在高校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研究会鼓励会员单位结合实际展开理论思考,撰写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理论文章,先后刊发了7辑《高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新论》,共收录200余篇理论文章,有效指导和推进了会员单位教师思想政治工作。
研究会还承担了教育部门思政系统委托的《关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讨论稿)《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培训方案》的起草工作以及关于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基层建设的调研工作及有关文件的起草工作等,充分发挥了决策咨询的参谋作用,充当了思想政治工作主管部门的得力助手。
三、加强改革创新,做好青年教师思政工作
青年教师是高校的未来和希望。在“双一流”建设全面启动的时代背景下,做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比任何时候都重要。研究会深刻把握时代环境的变化,创新方式方法,让湖北高校青年教师思政工作更接地气、更顺应时代、更有成效。
注重体制创新,让青年教师思政工作更有合力。一是明确政策措施,要把培养教育青年教师纳入学校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完善学习培训、强化师德建设、助力职业发展、推进社会实践、做好生活服务等方面都有不断完善制度保障。二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纳入党建、教学、科研、管理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在师德上实行一票否决制,强化对教师思想政治、学术道德、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
推进平台创新,让青年教师思政工作更有抓手。一是搭建学习培训平台。在坚持和充分利用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培训班、读书班等传统学习方式的同时,组织时代感强、特色鲜明的主题征文、主题演讲、影视剧展演等主题教育活动,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搭建沟通交流平台。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信息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定期了解青年教师意见、建议和要求,并将处理意见及时反馈;充分发挥工会和教代会在青年教师利益表达中的作用,在制度设计中为青年教师留有一定席位,明确规定青年教师所占代表的比例;对于涉及青年教师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应设立听证制度,广泛听取青年教师意见,使学校的各项决策和各项制度建立在对青年教师意见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实现决策与制度对青年教师合理利益诉求的尊重与保护。
探索手段创新,让青年教师思政工作更接地气。一是进入青年教师的“朋友圈”。现在年轻人都爱玩手机,发发微博、微信,研究会也有自己的QQ群、微信群,大家还经常分享一些信息。可以说,学会用“朋友圈”这些新媒体让思政工作真正接地气,是现在思政工作必须要过的一关。二是给“青椒”一个坐得住的“冷板凳”。切实解决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让他们能够安心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在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对党的信任感。
(党波涛 周义 张天艺)
华中农大:红色旗帜引领绿色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坚持思想政治引领,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格局,实施育心、育情、育理、育行“四育思政”行动,搭建满足教师精神追求、能力发展和价值实现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思想建设育心”,用理想点亮信仰。坚持以上率下,充分发挥校院党委理论中心组、院士、专家等领学示范作用,坚持把每周四下午作为政治理论学习研讨专题时间,自2015年起,赴红色基地举办“青年教师国情考察专题培训班”,筑牢思想建设“同心圆”。“人文熏陶育情”,以文化提升素养。做好校本文化涵育,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修班”,开展礼敬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构建“普及、赏析、实践、提升”四位一体艺术教育体系。“科学传播育理”,以科普传播真理。自2016年起,结合农业产业体系举办“科学传播研修班”,提高教师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能力,引导科学家面向公众传递真理,被媒体誉为科学传播“华农模式”。“耕读实践育行”,以服务坚守使命。坚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思想,完善中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和校外挂职制度,构建“手把手”实践育人体系,一批教师进入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行列,成为服务“三农”和精准扶贫的主力军。
创新举措有效激发了教师群体追求卓越、勇创一流的内在动力,教师群体中涌现了大批教书育人、服务“三农”的优秀典型,学校连续三届获评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五个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武汉科大:让思政鲜明鲜活鲜亮起来
武汉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广大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上体现教育性、宗旨上体现服务性、内容上体现结合性、形式上体现多样性”,努力让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鲜明鲜活鲜亮起来。
学校党委政治导向十分鲜明,深刻领会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党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学校主动作为,积极打造了一条百米思政教育工作长廊,使之成为广大教职工理论武装的帮手、意识形态的抓手和思想引领的推手。通过阵地、文化和环境育人协同发力,激发极大的正能量,引来校内外共近万人参观,受到高度赞赏。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有棱有角”,也可以“有情有趣”。学校努力使谈心方法“情意盎然”、谈心画面“情趣生动”、谈心时机“情理交融”。学校用口诀快板让广大师生在笑声中受教育、用德育读本在明理中受教育、用“典”石成金在熏染中受教育、用诗歌朗诵在激情受教育,在幽默风趣在诙谐中受教育。
通过理论引擎以增强凝聚力,通过榜样引路以提升凝聚力,通过业务引领以推动凝聚力,通过立德引航以内化凝聚力,通过活动引力以打造凝聚力,学校持续开展以“五”为主题的“凝聚力”工程,使各项事业有声有色。通过实施“凝聚力工程”,一个“学有榜样比有对象赶有方向超有目标”的氛围形成了。
武汉纺大:崇真尚美铸师魂
近年来,武汉纺织大学秉承“崇真尚美”校训,坚持把思想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特色发展理念,按照“尚真诚、求真知、育真人”的“三真”模式,追求“心智美、言行美、形象美”的“三美”目标,形成“七育人”长效机制。
厚德载物尚真诚。学校出台思政工作“1+3文件”,在“大思政”格局中建设优良师德师风;修订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规则》,组建十九大精神宣讲团,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建设优良师德师风;开展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建设优良师德师风;通过“纺大故事”等典型推荐活动,在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中建设优良师德师风。
科学发展求真知。学校树立“现代纺织大纺织超纺织”理念,在坚持特色发展中建设优良师德师风;鼓励全体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在培育学术文化中建设优良师德师风;实施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培养战略,在打造团队中建设优良师德师风;开展“百名企业家进校园、百名博士下基层”等活动,在开放办学中建设优良师德师风。
春风化雨育真人。培育“大学生苦干团”“铁人班”“卓越班”,在创新育人理念中建设优良师德师风;开展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辅导员技能大赛,在提升育人技能中建设优良师德师风;建设纺织科技馆、荆楚纺织非遗馆、校史馆和一批开放性研究平台,在环境文化中建设优良师德师风。
武汉大学:实施“四引”工程
加强价值引领。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优势,不断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着力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育人实践成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抢占网络舆论阵地,成立“互联网+育人联盟”。实施“烛光导航工程”,引领广大教师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实施典型引路。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我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我心中的好导师”“点赞身边好人、讲述珞珈故事”等活动。继桂希恩、黄来女、赵小亭、杨昌林、于丹之后,又涌现了“荆楚楷模年度人物”余功茂、“农田院士”朱英国、“20年同上一门基础课”六院士团队等先进典型,珞珈道德群星形成了争做“四有”好老师的巨大感召力量。
发动文化引擎。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资源、“珞珈百年名师”等文化建设工程,精心打造历史、自然和艺术三大“博物馆群落”与珞珈山十八栋历史文化教育基地,积极开展“诗书礼乐润珞珈”等活动,成功获评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把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别具一格的思政教育资源,为教师思政工作注入文化力与亲和力。
夯实制度引导。不断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搭建教师思政工作的“四梁八柱”。
华中师大:探索“管·学·导·育”新路径
长期以来,华中师范大学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要求,秉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理念,探索出“管·学·导·育”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以“管”为基础,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管机制,推进师德师风、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养提升等各项工作建章立制,形成校院协同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管阵地,不断加大对教师的意识形态教育,实现全校讲座论坛网络“一张表”审批。管队伍,坚持“引人才”与“育人才”并重,立足本土、着眼校内,切实激励、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让一流师资队伍成为学校发展的“引擎”。
二是以“学”为前提,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学政治,坚持党建引领,把每周五下午固定为学习时间,集中开展支部主题党日、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比例全部达到。学国情,实施“骨干教师国情教育计划”,每年举办骨干教师国情教育培训班,引导教师关注社会、走向社会、回报社会。学榜样,通过“三育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十佳青年”“桂苑名师”等典型选树活动,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以师风带动学风、校风清朗。
三是以“导”为手段,强化教书育人职责。导舆论:连续举办三届“教学节”,强化教学的中心地位,为教师实现学术抱负搭建平台,使教师可以心无旁骛地潜心于教学与研究;以“讲好华师故事”活动,讲述华师教育接力奋斗故事,激励教师爱校荣校之情。导标准:把育人成效作为教师考核评聘、评优奖励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导师遴选等各环节,实施师德“一票否决”;把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职称评聘条件。导方向:不断强化导师育人职责,通过“研究生导师育人计划”“教授午餐会”,发挥导师治学引领作用;推动校院两级领导干部上讲台,举办“校领导午餐会”,实施领导干部联系班团制度,“三全育人”格局初步实现。
四是以“育”为目的,提升育人育才成效。育学风,学校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优势,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培育了一批德育示范课程。育校风,学校不断提升治理水平,2017年9月以来开展了办学思想大讨论,不断激活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中心地带,激发行政管理队伍干事创业、服务学术的意愿,全校上下参与办学、齐心协力谋发展的热情高涨;前不久举行的“资智回汉”华师专场,签约34个项目,吸引投资1819.8亿元,其中一半与教育相关。学校通过不断增强教职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不断提升在校学生和校友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学校成为全校师生和校友心中的精神家园。
黄冈师院:打造“红色薪传”品牌
近年来,黄冈师范学院依托黄冈丰富的红色资源,做实做强一个红色资源展示馆、一台红色剧目、一个红薪网、一个红色讲坛、一批红色实践教育基地、一批红色视频、一批校园红色楷模、一批红色志愿服务团队、一个红色文化研究中心、一批红色教育读本等“十个一”载体,让师生直观感悟革命历史,夯实理想信念基石,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形成“红色薪传”育人品牌。
“红色薪传”,即“黄冈红色基因、薪火代代相传”。2016年7月,“红色薪传”品牌得到湖北省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红色薪传》剧目获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
如今,“红色薪传”品牌已成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是彰显了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用红色文化立德树人,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感染力。2015年5月公演以来,《红色薪传》剧目演出30余场,观众达5万人次。二是助推了思政课改革。参观红馆、观看红剧、点击红网,成为每年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和新生入学教育的规定动作。将思政课堂搬到红馆,让思政课更接地气。三是提升了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依托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黄冈发展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挖掘、保护、研究黄冈红色资源,为提升黄冈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作贡献。四是探索了干部培训新模式。与湖北红安干部学院等单位合作,共建大别山革命史研究中心,让“红剧”走出去,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干部教育资源。
武昌理工:筑师梦树师德铸师魂
武昌理工学院积极探索出一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径,巧念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三”字经:“三个共同”凝心聚力筑师梦,“三大工程”固本强基树师德,“三支队伍”争先创优铸师魂,让思想政治教育生动活泼、入脑入心,取得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三个共同”,凝心聚力,筑师梦。引导全体教职工把个人的人身目标和理想追求汇聚为一个共同的梦想——“武昌理工梦”,提出了“三个共同”理念,即共同的事业、共同的责任、共同的发展,弘扬“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设置创新奖、建议奖等激发活力,取得显著成效。“三大工程”,固本强基,树师德。把提高育人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突破口来抓,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固本工程,树立“以学生为本”理念。实施“民心工程”,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实施安居工程,解决教职工后顾之忧。“三支队伍”,争先创优,铸师魂。加强队伍建设,构建起稳定的政治强、师德高、师风正、业务精的教职工队伍,即教师队伍、素质导师队伍、行政和后勤服务队伍,这三支队伍成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在全校教职工中,政治强、师德高、师风正、业务精的典型人物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