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好民族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核心是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示范,把“团结”和“进步”体现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各族师生的心坎上,达到提正气、接地气、入人心的目的。
上好“第一课”
迈实“两大步”
对民族类高校来讲,团结是立身之魂,进步是发展之魄。民族类高校教书育人的首要目标,就是上好“第一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教会各民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筑牢团结、进步的意识。通过“第一课”,使各民族学生认识到民族问题的长期性、特殊性、复杂性,认识到民族类高校的独特地位和特殊贡献,筑牢团结进步的思想基础。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顶层设计。民族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紧扣团结、进步的主题。近年来,云南民族大学着力彰显民族性、边疆性、国际性的办学特色,招齐招全了56个民族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了70%。
落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主体责任。民族类高校应从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入手,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各级党委、行政人员,要严管教师、严管课堂、严管讲坛,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
建强“三支队伍”
搞好“四个结合”
打造以高校思政课课题组首席专家为带头人、由省内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家组成的国家级专家团队。
打造知民族、爱民族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团队。结合民族类高校实际,优化队伍结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为班主任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
打造熟悉网络、熟练运用新媒体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针对思政课全面进入网络化、移动化、数据化、个性化的特点,用学生最熟悉的传播方式、更容易接受的内容和语气上好思政课。
上好思政课与研读党的创新理论相结合。抓好主课堂,拓展辅课堂;编写党的创新理论汇编供学生学习;引导各族学生坚守“四个自信”,深刻认识“民族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梦最终要靠中国人民来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结合。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等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师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与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实践服务相结合。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理论人才基地”。开展一系列征文比赛和学术讲座活动,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课堂与民族团结进步实践辅课堂相互融通。
线上正面舆论引导与线下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活动相结合。在学校官网、微信、微博上推送“高层发声”“和谐边疆”等专栏,引导大家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站得住、站得稳。
打造“五个阵地”
抓实“六大融入”
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理论课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突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打造具有民大特色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文化阵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民族文化风情周”等民族品牌节庆活动,形成具有民大特色的民族文化精品项目。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党员示范基地。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走廊、民族团结进步之家。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实践基地。推行以社会实践为品牌的实践育人特色项目,增强各族师生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互联网+”教育阵地。开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微信公众号、凸显“网络阵地”的正能量。
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融入管党治校全过程。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落细落实。
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知识教育,培育优良的校风和学风,使各民族师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执行者。
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各族学生日常生活。在不同民族学生间开展结对子活动。支持各族师生共同欢度民族节日。
把双语教学融入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学校设立12种少数民族语言教育专业,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教学。
把民族干部培养融入学校重要日程。云南民族大学成立了云南民族干部学院,专门培养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干部。
把民族理论、政策研究融入国家战略。新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协同创新中心、民族团结进步研究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家委员会,研究制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