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恢宏片段、圆明园复原图的跃然震撼,还有史料观点的集纳呈现……这些都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松林主讲的思政课慕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让近200年的中国近现代史有了立体化的打开方式。
今年1月初,教育部推出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李松林团队的这门课程入选,这也是这位从教42年的思政课老教师近年来尝试的新“玩法”。
慕课是当下在世界范围内自带流量的教学形式,思政课是高校点亮青年信仰的第一课。二者如何有机结合,如何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又该如何平衡浅层知识和深层理论之间的关系……在课程设计及录制过程中,团队围绕这些问题不断交流、摸索。怎样面对镜头把课程讲得更生动,老教师怎样更好适应现代教学模式,也是李松林从一开始就面对的挑战。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慕课中,区别于传统课堂按教材按章节的整块教学,李松林及团队将课程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分成一个个小单元,每一个单元自成体系,并录制成每段时长10到20分钟的专题教学视频。“用知识碎片化教学模式应对当代大学生知识碎片化需求。”李松林说,“问题意识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听课率和师生之间思想火花的碰撞。”
除了时长上的短小精悍外,课程团队还在教学手段上下足了功夫,突出新媒体的作用,大量影视作品、纪录片、图片穿插其间。三元里人民的抗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掠夺……一段段视频资料串联起历史的轨迹,构建起了立体化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课堂的可视性,而且真正引导学生跟着教师走。”李松林说。
一门优质的课程最终要服务学生的成长。这门课推出后,也不负期待成为“爆款”。课程上线3年以来,每学期选课人数一直保持在5万人以上,目前累计使用学校达230所,累计选课学生超过30万人。
“课程有深厚的学理基础,同时又紧密结合文化与生活,深入浅出、兴味盎然。”“课程从文化角度出发,揭示了很多生活行为背后隐蔽的民族文化特点。”“课程让我重新认识了自我与他人,学会用一种新的眼光审视自我与外部世界。”在课程平台上,不少学生留言点赞。
首都师范大学在思政课慕课的探索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在考核评价上体现多元与互动。除了传统的视频观看、随堂作业、期末考试等方式外,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会有知识点考查的“突袭”,还有阅读任务点、直播互动答疑、线上讨论等考核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学生的学习反馈,全面检验学习效果。
李松林介绍,下一步,课程团队还将不断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要不断研究学生的思想变化,进一步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