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青年扣好第一粒扣子 ——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向明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7-05-27 阅读量:0

【知识人·强国梦】

5月24日,记者听了一节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向明的思政课。教室里,王向明抑扬顿挫的声音响彻整个房间,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慷慨陈词,极富穿透力。在讲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他大段大段背诵出来,像是话剧演员的独白,自然流畅、悦耳动听。底下坐着的几十个学生注目凝视,像是被话剧深深吸引的观众。

王向明的讲述少了一些专业方法和术语,多了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他说:“给学生讲课的原则是‘使知之’,重点在‘共思之’。”这是王向明的备课特点,联系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需求“定制”课堂内容。

说起来似乎并不十分复杂,但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衡量思政课有一个标准叫“抬头率”,在王向明的课上,“抬头率”一直较高,他还长期占据人大学生票选的“上课最精彩”教师前5位,因此,不少老师前来向他观摩学习。一次,一位理工类高校的思政教师决定借鉴他的“诗词引入法”,开篇后却发现学生应者寥寥。王向明告诉记者他的解决方案:“教师讲课的内容要根据学生实际有所调整。面对文科学生,讲历史、诗词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但是,面对理科学生就需要教师转换思维方式。举一个例子,比如面对艺术学院的学生,我的选择是自己先恶补美术史,先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讲起,逐步将学生的兴趣点吸引过来。”

王向明总结,上好思政课的秘诀是“用真理的力量感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挚的情感打动人,用生动的形式吸引人”。他为此做的准备是,大量的经典著作储备,甚至出口成诵;一遍遍地苦练普通话,拿捏语气语调;学习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他认为,这些准备只是一个寻常教师分内的事。

思政课潜移默化,为学生的理想信念奠基,重要性自不待言。在王向明看来,思政课的作用还在于为“青年扣好第一粒扣子”。

“从抽象意义上讲,人的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不断地选择判断。”王向明说,“从生活到学业、职业、婚姻,都是如此。选择判断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的事实判断,一种是事实判断背后的价值判断。你认为什么事情是值得做的?这种选择背后就是价值观。我给学生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总是让他们考虑,这些原理背后的道理是什么。我想,这就是青年的‘第一粒扣子’,这是一种底线式的、基本层面的认同感。”(本报记者 姚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