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交相辉映——浙江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作者:王丽英 陈烈荣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7-04 阅读量:0

■高校立德树人促发展主题系列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如何点亮青年学生心中的理想信念,用信仰的力量引领学生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执着攀登,收获精彩,是各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奋斗目标。

这其中,浙江中医药大学坚持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为遵循,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科学地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每一堂专业课程之中,深植于每一位专业教师心中,人才培养迸发出澎湃的活力,其极具创新意义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值得分享与借鉴。

树理念:课程与思政相得益彰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这一全新的理念与精神指引,创造性地为高校提升“立德树人”动力、破解思政教育“孤岛”困境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以此为遵循,浙江中医药大学迅速开启了由单轨式“思政课程”向立交式“课程思政”推进的改革探索之路。

学校党委主动作为,在深入学习领会全国、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让课程与思政相得益彰”的“课程思政”改革理念,并出台《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实施办法》和《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行动方案》,全面挖掘、梳理蕴含在每一门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落实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理念、目标、方法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课程教学大纲,直至转化为任课教师丰富生动的教案讲义与教学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可以说是思政教育发展的关键一‘跃’,构建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样态,其终极目标是寻求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融通之道,科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孙秋华教授如是解读道,并以其深刻的洞见指出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独特优势。

孙书记强调,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和德育资源,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充分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并将其渗透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之中,从而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传授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而作为人的因素,优秀专业课教师的言谈举止本身就是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教师的身体力行本身就是先进的思政教育方式,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天然的“向师性”,决定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强大的价值引领作用,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凝聚着对思政教育思考和实践的崭新“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不断探索中日益成形,全面领航学校新一轮教育改革。

建体系:全课与全员统筹推进

浙江中医药大学全课全员统筹推进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一经推出,迅速催生校园新风,思政教育植根于更加深厚的土壤,生长在更加宽广的空间,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的协调行动下,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通过加强教学管理、加强宣传发动、加强探索创新、加强总结考核等,为“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党委宣传部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牵头举办了一系列培训与交流活动,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解读,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专题学习讨论活动,召开“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经验交流会等,不断加深教职员工对“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原则、路径等的理解。

“教学团队建设上,学校一方面以专业为单位进行申报,采取专家评审和公开答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审;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各团队将“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浙江地域文化、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目标要求,梳理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凝练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要求,编制完成各专业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其中,预防医学专业“严格要求自己、关心爱护学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切实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理念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等实践展现出显著的育人成效。

“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建设上,学校要求教师按照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计划系统梳理挖掘各自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凝练形成具有本课程特色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要求和核心内容,并将其列入课程教学大纲的重要条目和课堂教学教案的重要内容;通过填写《“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切实把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情操、精神追求、科学思维等的教育融入所授课程的课堂教学各环节。此外,学校还通过组织“课程思政”主题教学设计大赛,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高课堂教学育人质量;遴选并培育一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明显的“学科育人示范课程”,对示范课程实行优课优酬,以典型引路。

“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上,学校把“课程思政”实施情况和课程育人功能发挥作为“学评教”体系的重要内容,并持续强化对课堂教学的纪律要求,严格执行教学督导制度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党委坚持将“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进“青马工程”建设,组建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学会;启动思想政治教育名师工作室遴选;举办师德师风先进事迹报告会;并创新教职工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全校教职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合唱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激扬正能量。

强渗透:传道与授业交相辉映

如果将浙江中医药大学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比作大厦建造,全课全员的体系化建设是夯基垒台、选材备料、立柱架梁,课堂建设则属于“内部精装修”。

学校党委明确提出五大“装修”原则: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方向性原则;坚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的示范性原则;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的主体性原则;坚持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科学性原则;坚持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和内容,使知识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灵活性原则。

五大原则彰显出学校党委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熟的理解。那么,突破口或者发力点又在哪里呢?

“渗透。”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李俊伟一针见血地指出,“课程思政改革,不是增开课程,也不是增设活动,而是把价值引领渗透进所有课程,是课程教育本位的回归,其改革的落脚点就在于‘渗透性’。”

李俊伟进一步介绍说,“渗透”的途径简单说有四种,一是在课堂讲授、教学活动中渗透;二是在课堂训练、作业试题中渗透;三是在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中渗透;四是在课堂教学的管理过程中渗透。而教学设计上,则可采用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社会实际中,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寻找教育元素;历史与现实相结合,通过不同维度的比较,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既可直接对学生进行公开道德教育,又可寓道德教育于各门专业课程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接受教育;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共同价值取向,也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特体验;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为了进一步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规范性指导,学校党委以系统思维提出一揽子方案,全面推动工作做实做深做新做出成效。

教务处科学制定了专业课程教学德育渗透教学设计评价标准,对思政教育的渗透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与指导;各学院研究确定专业课程德育渗透主体目标,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并依托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结合教学内容挖掘课程德育渗透素材,合理选择渗透形式;各基层教学组织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渗透素材,找准知识技能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引导专业课程教师在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上课等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科思想品德教育;学校还设立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组织人员对德育渗透规律进行系统研究,使德育渗透实践从直观经验上升到系统教育理论;此外,教务处和各学院定期组织渗透教育系列示范公开课、渗透教育经验交流会与评比等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经验,推广优秀成果,创设宽松、民主的,有利于德育渗透的教学氛围。

放眼今天的浙江中医药大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生动实践更是释放出无穷能量,推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发展大踏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