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型学科课程如何突破难点

作者:杨志敏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10-10 阅读量:0

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被誉为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中最显著的亮点,是思想政治课程聚焦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展望今后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打造这一亮点,让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学生心灵,无疑是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首先要审视当下的教学现实,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分析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难点。笔者认为有四难:

议题活化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首要工作是设计议题。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为我们设计了一系列议题,这些议题既包含了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了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但要具体操作,还需广大教师结合课堂实践细化加工,以结构化的视角活化议题,以便分步实施,这对于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课型转变难。要把活动型学科课程落到实处,课堂教学改革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偏重课堂讲授,这种“授受”型的课堂并没有随着近年来课程改革的深入和课堂活动的增多而得到实质性改变。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和课堂过程,教师要从课堂的“主讲”向“导演”变身,而学生则需要从“听众”变为“主角”。这样才能把听讲接受的过程转变为学生亲历活动的体验感悟过程,这就涉及对议题内容的把控及学习管理的全过程,这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难度很大。

活动有效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课堂活动效率是关键。观察目前的课堂活动,效率低下已成为多数活动共同的标签。如何协调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如何平衡学生个体差异?如何有效挖掘和提炼活动内容引导价值判断?一系列问题有待思想政治课教师去突破。

走出校门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定量社会实践活动来支撑,否则,仅仅是课堂的模拟活动,总归是隔靴挠痒,影响核心素养的提升。而在当下,相对封闭的学校管理和紧凑的学程安排无疑极大地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而且这对矛盾并非思想政治单一学科突进所能解决,需要学校及教育行政层面的协同共振。

正视这些难点,探寻改革路径是我们的现实选择。如何突破难点,笔者有四点建议:

师生合作活化议题设计。好的议题不仅要整合学科内容,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操作性和实效性,这就需要设计者全面把握课标、学生、教师、课堂等诸多要素,明确导向、凸显实际、细化步骤。在现实操作中,除了教师主动钻研课标要求、深入研究议题内容外,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议题设计中的作用,通过师生合作活化议题设计。一方面,教师可通过问题采集、口头访谈等形式掌握学情动态。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围绕议题方向丰富议题内容,细化议题操作步骤,形成小组方案。通过整理小组方案,进一步优化教师的课堂行动方案。这是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有效保障。

学为先导优化活动过程。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突出课程内容的活动化,这就必然面临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高立意与学科知识技能的基础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协调不好,将直接架空活动过程,培育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也就无从谈起。为此,需要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渗透学为先导的理念,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科基本的知识观点和基础技能,这样才能为参与活动打下坚实基础,保障活动过程不走偏,不空谈。在课堂实践中,可通过微课、导学案等形式引导学生先行学习,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在活动过程中要分解目标,通过问题引领分步达成,为活动过程的实效性提供保障。

多管齐下创新课堂组织。依据新课标要求,“把特定过程的体验作为课程目标来规定,把课程内容安放在活动过程铺就的轨道上运行”,这是成就学科素养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课堂的组织形式,创新课堂的呈现方式,让活动贯穿课堂。在这一点上,一方面可以借鉴以往活动课的相关模式及操作手段。比如,角色分组模拟社会实践、小组合作主题探究等,还可以创设结构化的情境,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的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创新,比如,运用“互联网+”思路改革传统课堂,引导学生在资源的选择、议题的剖析、问题的争鸣中内化观点,提升素养。

开放课堂深入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本身是思想政治课范畴的应有之义,但受制于学校管理运行的现实,我们的社会活动开展不易。这就需要我们另辟蹊径,集多方力量真正予以落实。比如,可以和综合实践等学科结合,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可以和模拟政协、模拟联合国等时下热门的社团活动整合,开展小专题研究;可以和政府职能部门、其他社会机构协调,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总之,活动型学科课程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要以宽容之心善待,同时也要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决心打通难点,实践活动型学科课程必将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迎来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