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第一课

原创:侯志水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19-08-07 阅读量:0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既包括硕士生,又包括博士生。研究生入学后,必然开设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程,硕士生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博士生的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和《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共计五门课程。如何上好研究生入学的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摆在研究生公共课教研室和研究生导师们面前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上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第一课,需要把握三重维度:即为什么开?怎么教?如何学?本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为例。

为什么开?就是要向学生们讲清楚为什么要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即课程的重要性。开学第一课,就是讲导论。第一,要讲包括思政课在内的高等教育是为四个服务为方向的。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第二,要讲思政课的根本目标就是立德树人。不管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还非常激烈,存在“四信危机”即共产主义信仰渺茫论、社会主义信念动摇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信心不足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下降论。作为“大”学生的研究生必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第三,要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关注三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怎么教?就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告诉学生老师采取的主要的教学方法与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即“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责任重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何传?怎么授?何法解?这里考验着每一位教师的阅历、认知和智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人对人的工作,是思想引领思想的工作,是政治统摄的课程,是理论植入的课程,里面存在着一定的方法、存在着一定的艺术。毋容置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需要“灌输”,但“灌输”也存在着科学与技巧。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笔者在基层中学、普通高校、在重点大学都工作过,总结多年的教学生涯,我主张思政课教学“四化”方针:即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形式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过程趣味化。既要改变传统教学的“一只笔、一本教案、一张口”讲遍天下的局面,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融进多媒体教学如慕课、微课等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让学子们对老师感兴趣,对课程内容感兴趣,对理论和理论思维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无定法,但教必有法。《易经》有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只有优秀的教师才会教出优秀的学生;只有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培育出充满活力的学子和人才。思政课也存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问题。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如何学?就是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如何学习和把握好所学课程的精神与主要内容,使思政课真正入脑、入耳、入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小课堂,大社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和国际视野。需要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身在象牙塔,胸怀全世界。小平同志讲:“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青年学子到大学里学习,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学习和学会理论思维。所谓理论思维,就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具有理论角度和高度,即是说,能够从理论的层面去认识问题和处理事务;在认识问题和处理事务的过程中,又能够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就必须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什么地方?”中国特色究竟“特”在哪里?主要不在于它具有中国独有的民族特色,而在于它是一种特殊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走了一条特殊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四个参照系来说的:一是相对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来说的,体现的是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二是相对于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来说的,体现的是两种不同体制模式之间的区别;三是相对于资本主义道路来说的,体现的是当代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区别;四是相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形态来说的,体现的是两种不同意义“初级阶段”的区别。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要把握四个如何认识:即第一,关于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历程。第二,关于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第三,关于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第四,关于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斗争带来的影响。而且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这同时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这四大基本问题,概括为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要实现它的真理性,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民族国家实际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是方法,而不是教条。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望远镜和放大镜。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其实是很简单的东西,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客观不移的历史进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党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的旗帜,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指导思想。

“为什么开、怎么教、如何学”体现的是一种问题意识。激发的是一种问题导向。这三个问题,不是单纯平行的,而是相互交叉,相互递进的。其中,为什么开、怎么教是为如何学作铺垫和服务的,为什么开是认识问题,是为了提升和拔高学生对思政课认知程度和学习认同;怎么教是一种手段和工具,同时告知学生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如何学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激发理论兴趣,撞击理论思维,开拓理论视野,提升理论境界。从中掌握适宜自身的学习方法,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实效。同时教学相长,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统一起来,从而回归到“为什么开”的出发点和归宿当中,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因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作者:侯志水,系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本文属于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H18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