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课程贯彻“课程思政”的实践思路

作者:高国希 叶方兴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8-06-11 阅读量:0

高校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育人的重要载体。课程承载着教育内容,包含了教育对人的期待,具有鲜明价值属性。高校课程体系往往以多样化的形态呈现。尽管不同类型课程的价值涵纳度存在差异,但在育人的问题上,相互之间需要彼此配合、同向同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实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扩展,是充分发挥课程价值教育功能,在办好思政课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其他各类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径。

实践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因其关乎对人和社会的认知与理解,体现出强烈的价值属性,相应地,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贯彻“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容易被理解。相较而言,如何把握自然科学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实现自然科学课程贯彻“课程思政”,需要充分加以关注。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自然科学课程旨在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及其实质,进而把握规律性。自然界的发生与演化具有客观的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一旦研究者将自然界纳入科学研究视野,即科学研究者以人为的方式去捕捉、思考、把握自然界背后的规律性,那么,自然界就进入了人的知行之域,必定渗入人的价值态度、价值观念。这一“化天之天为人之天”的过程,决定了自然科学从根本属性上并非与价值无涉,其无法成为脱离人的观念的绝缘体。由此可知,自然科学课程必然应当具有价值属性,忽视了这一点,自然科学课程不仅将丧失应有的育人功能,而且会直接影响社会发展乃至政治稳定。

自然科学课程贯彻“课程思政”应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相结合。自然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用”。“用”有大小之分:“小用”旨在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大用”旨在服务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自然科学之“用”,理应是顺应和推进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之“大用”。自然科学课程担负着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在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社会,更是直接关乎国家发展战略乃至国家治理目标的有效实现。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科学一旦课程化,就必然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就是说,自然科学课程尽管指向的是技能、技术等手段性、操作性、实践性内容,但在这背后往往承载着一定的价值目标。因此,自然科学课程的讲授,不能仅仅“就知识谈知识”“就技术谈技术”,而是要放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来思考,其课程设置与具体教学应充分发掘自然科学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战略定位,使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从家国情怀和国家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和解决问题。可见,自然科学课程贯彻“课程思政”,就是要在教学中讲好自然科学各门课程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实现自然科学课程育人功能,发挥课程的思政效应。

自然科学课程贯彻“课程思政”需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思政”的整体目标是以课程育人,进一步分解到自然科学课程之中,其所育之人,首先是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品格的专业人才。从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来看,自然科学课程并非只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方面的提升,这仅仅是其中一个维度,而使学生养成专业性的素养和品格是其更为重要的方面。毕竟,自然科学课程所承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在具体的社会政治情境当中展开,最终要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客观性、知识性相比,专业性的素养和品格,更加体现为一种社会性和价值性。作为专业性很强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课程内容的价值性和育人特质需要借助教育者的引导和代入来实现。一方面,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借助于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展开,这个过程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的对话和交往活动,即便是讲述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知识体系,师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仍然可以形成对话、交流、共感,并经由知识的分享上升为价值观念的分享和碰撞。另一方面,自然科学课程专业课教师自身要有强烈的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自然科学课程能否显现出价值性,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在专业教学活动中既要带入专业的认知判断,还要葆有对人才培养的基本理解、对国家方针政策和育人目标的准确认知。

自然科学课程贯彻“课程思政”需以培育科学共同体的文化观念为抓手。协同性、集体性、合作性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突出特点。自然科学课程贯彻“课程思政”目标,一个重要渠道就是培育学生科学研究者所必备的精神、观念等,而这些精神、观念的养成往往通过科学共同体实现。科学共同体是科学研究基本的组织方式,是由不同的研究者所构成的集体,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孕育的重要基地,其既有相互合作的社会性维度,又有传承和发展的历史性维度。在科学共同体中开展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习得科学研究者所必需的能力、品格,养成科学探索精神、合作品质、奉献情怀,传承科学文化传统,明确纪律规范的过程。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培育科学共同体的文化观念,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着手。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精神教育。在这个过程当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踏实性、规范性,科学研究者对科学研究的态度观念,技术使用的价值和伦理关切,科学研究背后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等等。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纪律意识。科学共同体是科学研究者相互合作、共同发力的集体,自然科学课程学习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互动精神,同时也应注重纪律意识的培养,这是自然科学课程贯彻“课程思政”的重要保证。专业化的职业精神塑造。就人才培养的目标看,自然科学课程最终会塑造专业人的思维、习性和精神品质,这些精神性的特质既体现专业性特征,也常常关联着学生的未来职业方向。自然科学课程贯彻“课程思政”可以将某个具体的专业领域的职业群体所应具有的精神融入课程始终,比如“航天人”“水利人”“气象人”等职业精神完全可以经由教育者的讲授融于具体专业课程学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