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养

原创:侯志水 刘彩丽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1-16 阅读量: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站在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基石之上,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更加重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就是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密围绕“四个服务”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由此可见,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是时代新人自身发展与成长的应有之义。

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是个根本性的问题

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为什么在先进的大学生群体当中会有“两面人”的存在?作为中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精日分子”“精美分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诞生?“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这固然与时代发展的多元化有关,“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这同时也暴露了我们社会主义大学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定力上的相对不足,包括大学发展理念和实施资源的相对匮乏。好在党和国家现在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和明晰的“扭转”战略部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基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的要求,提出了青年一代成长期望的“六点要求”:即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的要求。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国人和教育部门:“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就是要在“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构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有机统一。可以看出以德育人和“六点要求”给当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育指明了科学的方向。

二、大学生群体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相对匮乏

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繁荣昌盛的希望,大学生群体应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衡量自己,但不可否认当前大学生担当精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主要包括:第一担当认知不够明确。部分大学生认为担当责任只有对国家对家庭的责任,对自身的担当意识不够明确。第二担当意识相对淡薄。大学生身为时代新人,对国家大事的关注程度明显不足。远未达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更遑论“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身在象牙塔,胸怀全世界。”第三担当情感趋向冷漠。当前大学生缺失担当精神这一问题已十分严峻,尤其是担当情感的冷漠化。对于国家情感、家庭情感以及社会个人的担当情感,都存在冷眼旁观的态度。大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势。习惯以自己的私利放在首位,态度上把自己的喜好作为一种选择和判断的依据,没有体现出新时代青年的朝气与精神。第四担当行为趋于被动。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上不是我要学,而是家长导师领导叫我学,缺乏劳动实践,工作实际中拈轻怕重,不愿意到基层和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缺乏大自然和鲜活社会的双重锻炼。没有充分意识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或缺“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部”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干起,磨练心性,锻炼才干的勇气和决心。第五担当执行力不足。遇到大事、难事、急事,缺乏杀伐决断的勇气,心存犹疑,践行中畏手畏脚,往往延误了最佳时机,致使结果事倍功半,甚至于得不偿失。“环境塑造人。”造成当代部分大学生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的不足,不能责怪年轻人主体认知的不足,这里面既有深刻复杂的社会原因,也有家庭教育的缺失,还有高校责任教育的不足。

三、新时代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实施

从外部讲,全社会要关心青年成长、都要广泛重视大学生担当精神的培养,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习近平呼吁“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强调“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要在社会上广泛树立一大批改革先锋、英雄劳模、时代标兵等人物形象,宣传正能量。让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比对,才有鉴别力。在媒体和舆论宣传上倡导鼎承传统、守正创新。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东西。我们反对食古不化,但优秀的传统必须继承,这是“不忘本来”的应有之义。曾国藩曾经说过,人生只有两件事是靠谱的。一是敬德,二是修业。可以看出,敬德的排序要排在修业之前。因为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人需有“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敬德和修业放大了讲就是“八目”,即儒家提倡的个人进行道德修养和立身治世的八个步骤。它们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训道:才不大者,不能够博见。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新时代的大学生既要成为知识学问方面的秀才,同时要兼做怀远之人。心中除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之外,还要装着民族与国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报效祖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中,展现才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守正出新是指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出新。守正就是要发挥正能量,出新就是不墨守成规、不故步自封,敢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用创新引领发展。所以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同时也是一个人永葆生机的源泉。必须善于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破解难题、推动和实现发展。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要求大学生,要有突破常规、大胆探索、敢于创新的思想观念;要有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使命感;要有坚忍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从教育或学校内部讲,要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担当精神。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信仰“是心灵的产物,是个人的意识行为,是人们对生活所持的某些长期和必须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心中一定要树立信仰思维、信仰理念,即坚定的信仰足以捍卫一切。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共产主义信仰渺茫论,社会主义信念动摇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新中国威胁论等。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人民虽然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也是一个政治范畴。而有知识有文化的大学生无疑是人民这个群体集合中最充满活力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立德树人,就是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文化人。即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即要求每一个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战士都要做一名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这就要求广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六个方面的素质: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必须有四有好老师作为支撑。为师者当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只有优秀的老师才能够教出优秀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这个道理。老师就是学生人生发展方向的引路人,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要求每一位传道授业解惑者要自觉“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像郑德荣、黄大年、于漪等都是四有好老师的杰出代表,他们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教书育人,敢为人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他们是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中国精神的代表,是真正的国家英雄。

对大学生自身而言,是否能够担当更是贴己之事。社会、高校、家庭等都是担当精神构建的外部因素,自我教育才是担当精神构建的内部因素。亚里士多德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直面矛盾和危机,最能考验人的心智和定力。面对困难和坎坷,最能考验人的态度和选择。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既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和坚毅,同时又需要有“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洒脱与自信。新时代的大学生当“我思故我在”,我学固我在,我干固我在。等、靠、要,躺在床上睡大觉,恐怕会错过这个新时代。青年是八九点钟的太阳,革命加科学,将会使你如虎添翼。作为青年中坚分子的大学生,要有一种自我革命的精神引领担当的培养,要有一种学习革命的理念,提升自身的技能和本领。因为只有学习,才能够走向未来。读书是学习,思考也是学习,干也是学习。“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要在经验中总结提升,要在摸索中求是。毛泽东风趣地说:“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帕斯卡尔先生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思想具有力量,思维和思想能够开花也能够结果。大学生拥有青春的体魄和高深文化熏陶的头脑,一定要善于总结自身学习、工作、生活经验,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这就要求莘莘学子们要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科学理论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开拓前进动力,生成发展自信的底气,增加自我担当的定力。广大青年要“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三个建立”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当代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基本国情。

信仰创造奇迹。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新时代的大学生必然懂得“仰望星空”的理想信念的分量以及“脚踏实地”的责任担当的意义。理想信念与担当精神的交融共生才会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生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远大理想是指引青年人生发展的灯塔,确保青年正确的人生方向,坚定的人生信念是引领青年持之以恒努力奋斗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毛主席早就说过:艰苦的工作就像担子,摆在我们当前,看我们敢不敢承担。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号召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勇于担当是一种人生价值取向。易卜生说:“你最大的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提高自身素质,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对大学生而言这意味着人生只做一件事:就是要把自己这块料,锻造成器。同时把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人生出彩的个人梦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艰辛奋斗,实现梦想成真。这样才会不负韶华,我们的祖国才会更加美丽,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才会不断趋近幸福的殿堂,我们的生命才会真正实现痛并快乐着。

作者:侯志水,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彩丽,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实现途径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90259SZ.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H18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