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做好学生思政工作应做到三个“充分认知”

原创:沈晓海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4-03 阅读量:0

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是一场全民动员的“世纪之战”,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深刻理解疫情本身,以及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抗击疫情过程中展现的突出优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相关工作,辅导员应当做到三个充分认知。

一、充分认知疫情的“考试”性质

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指出,“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总书记的这个判断,十分精准。所谓“大考”,就是“大型考试”。疫情是“出卷者”,党和政府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既然是“考试”,就必然有“考得好”的,也有“考得差”的。有人能上90分,也有人可能不及格。正因为有人能上90分,所以我们有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也正因为有人不及格,所以我们才必须要去汲取那些让人遗憾甚至悲愤的教训。

在这场“突如其来”又并非全然未知的疫情(我们已经有应对SARS等多传染性疾病的经历),有一些人的试卷答得是不好的,党和人民是不满意的。比如面对中央指导组一问三不知的前黄冈市卫建委主任唐志红。比如因害怕自己及家人被感染,携家人乘飞机到泰国躲避疫情的张家界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李文杰。比如因转运患者组织不力,工作滞后、衔接无序、组织混乱,跟车服务不到位,导致重症病人长时间等待继而情绪失控的武昌区干部,等等。还有大理非法“征用”过路的重庆、湖北抗疫应急物资,武汉抗疫指挥部17、18号令之间的“朝令夕改”,都让人难以给出及格的分数。

我们都知道,考试考得不好,不能因为怕被人知道而把试卷揉成纸团扔垃圾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拿出错题本,把做错的题目誊抄一遍,然后仔细地反复地推敲自己之前错在哪里,是哪个知识点没掌握好,还是自己粗心大意了,今后如何避免再次做错,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说,“要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有人考得不好,但同时我们有更多的人考出了高分。非典之后,再次扛起抗疫大旗的钟南山院士,带领团队在武汉连续战斗一个多月的李兰娟院士,上演新的时代最美逆行的4万余名援鄂医护人员,连续奋战十余天建成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的建筑工人们,发动各种力量为武汉捐物捐款的全国人民,以及在武汉封城后冒着风险维持城市基本运行的警察、社区工作者、快递小哥、志愿者等等。他们的“答案”很“标准”,完全可以给出90分,甚至更高的分数。

进一步说,面对这场抗疫的人民战争,答卷的不仅仅是党和政府,更有党和政府所带领的人民。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上千万的武汉人民,都在答卷上写上了自己的答案,最终汇聚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形成了一个值得自己骄傲,值得外人学习的,中国答案!

二、充分认知疫情下的正反意见

面对这样一场全民动员的疫情抗击之战,感人的事迹很多很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也不在少数。数以千计的人们因此失去生命,数以万记的人们因此深受病痛,数以亿计的人们因此“禁足”数十日,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们“有些情绪宣泄”,同时更有一些“真相”想要追问。有人可能认为这些“情绪”是负能量,一味追问“真相”是给疫情防控添堵,所以不好讲、不能讲。殊不知,这恰是另一种形式的不自信不担当。

疫情下的思政工作,不能只讲优势不讲问题,只赞美不反思无助于引导学生全面准确认识这次疫情,无助于鼓励学生投身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事业。疫情的防控工作中大大小小出了这么多问题,辅导员们不能当作没看见,更不能认为讲问题讲不足就是“不讲政治”,不能用“别有用心”“境外反华势力”之类的词汇把批评反思的声音一笔带过,更不能把所有反思追问疫情发生和发展过程和责任的人都当成“敌人”。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全面辩证的基本原则,就没有问题。

当然,也要高度警惕部分真正“别有用心”之人乱带节奏,不能一讲批评反思就上升到体制上升到政治,不能把个别的局部的问题随意扩大为普遍的整体的问题,不能把医疗制度、应急管理等问题泛化为政治体制问题,更不能因为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就否定了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做出各项努力后取得巨大成就,以及在防控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巨大体制优势。准确区分善意的批评反思和恶意的乱带节奏的诋毁谩骂,恰是考验辅导员们政治和理论素养的时候。

在评价我们疫情应对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时,我们应当坚持以党中央的通知要求为判断准则,坚持以法律法规的规范为判断准则,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期待为判断准则。我们应该坚持党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的构想和期待,而不是满足于和某些“外人”去“比烂”,不能认为别人比我们做得更“烂”,所以我们就“已经很不错了”“不能要求太高”。特别是在国内疫情缓解,国外疫情上升的情况下,我们可能看到外人越来越多的做得没我们好的地方,这时就更要避免陷入“比烂”心理,以致忘了我们应该做的仍然是着力做好我们自己的事,要努力做得更好。

事实上,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综合国力的提升,随着我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提升,“外人”做得没我们好的地方会越来越多,这时我们就要越来越多地以我们自己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继而以自己制定的标准去让别人学习,成为一个向全球提供“优质标准”的负责任大国。切不可满足于“不比别人差”,更不能以“特殊时期”为借口来降低对工作的要求。

对于疫情应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有坦率承认的勇气,并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相关问题和差距。有问题,不可怕,有问题,要直面!现在的问题,恰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这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使命任务。恰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三、充分认知疫情里的思政元素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无数的人们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湖北本地和外地援鄂的医务人员,被封城在家的武汉人民,维持着城市运转的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外卖小哥、志愿者,以及居家抗疫的14亿中国人民,等等。如此多的人,如此多的事,如此长的事件,涌现除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为我们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在收集整理抗疫过程的思政元素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

首先是“语”,即在抗疫过程中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话语。比如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疫情时说的,“湖北人民特别是武汉人民作出了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很了不起,你们为整个抗疫斗争立下了大功。”“通过这次抗击疫情斗争,武汉必将再一次被载入英雄史册!”比如1月28日钟南山院士接受采访时说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武汉,是能够过关的!”再比如,2月23日外卖小哥吴辉在记者会上说的,“骑手们的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外卖骑手成了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摆渡人。我相信只要我们都在,武汉就不会孤独!”“最先怂的一定是病毒”等等。从最高领导人,到最普通的工作者,许许多多人都用自己的话语感动着自己,感动着他人。

其次是“人”,即那些在抗疫过程中给人以力量的人。被认为是疫情“吹哨人”的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放下婚礼走上前线却最终不幸牺牲的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彭银华。带领团队在武汉一线抗击疫情月余的73岁高龄李兰娟院士。大声喊出“共产党员上,给我做出自己的样子来”的硬核医生张文宏。坚守岗位每日与同事们一起守护社区和街道群众的安全和生活的女儿的90后女干部饶玥。面对无端举报却仍然坚持义务为人送药送菜“直到不被需要”的武汉小伙吴悠。类似的人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许多,有的被媒体报道了,有的仍然默默无闻,但正是这样的人,温暖了整个“寂静的冬天”。

再次是“事”,即那些人们齐心协力一起做成的伟大的事情。此次抗疫最伟大的事莫过于武汉封城,将有上千万人口的武汉封城这在人类历史上亦为罕见,没有武汉人民的支持没有全国人民的支援是不可能实现的。武汉封城了,全国人民来了,42000余名医护人员逆行前往武汉,不计其数的物资驰援武汉,一省包一市的对口支援模式再次彰显了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还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以及方舱医院建设体现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全国的网民们一起呼吁为牺牲的医护人员争取“烈士”之名,政府部门积极相应而合奏的动人乐章,等等。类似的事情无不体现着中国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立场,无不体现着中国坚持群众路线打好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巨大能量。

在“语”“人”“事”之外,我们还有“情”。在一句一句的“语”,一个一个的“人”,一件一件的“事”中,无不体现着党和国家对人民的情,人民对党和国家的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战友情、同乡情、同胞情,等等。这样的情,动人至深!

回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奋斗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新冠疫情带给中国社会的挑战,不会是最严峻的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我们应当让抗疫过程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先进精神在青年学生中生根发芽。我们要有应对更加严峻挑战的心理和实践准备,更要有战胜挑战赢得最终胜利的信心和能力。

(作者:沈晓海,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