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最美丽”看新时代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育与树立

原创:刘国权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5-07 阅读量:2089 播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光荣、崇高、伟大、美丽是对人类生产劳动本身的评价、对劳动精神积极作用的评价,也是对劳动者正确劳动观和具体劳动行为的评价。为什么生产劳动最美丽?因为生产劳动让人与动物相区别,不断开辟生存的空间、满足发展的需求、拓展享受的边界。为什么劳动精神最美丽?因为劳动精神作为价值导向、精神力量和信念支撑,让人始终满怀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为什么每个个体的正确劳动观和具体劳动行为最美丽?因为国之大美、世之和美需要每一个个体在现实奋斗中绘就,时代壮美、自然优美需要每一个你我在现实实干中贡献。每一个个体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并在正确劳动观的指导下开展具体的劳动实践活动,个人的美好追求、全民的美好生活向往、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能一步步变为现实。

新时代大学生是党的事业接力者、民族复兴生力军,其理想信念、价值观念、意志品质事关伟大斗争中青年一代能否担当大任,事关“两个一百年”圆梦征程上民族精神能否赓续不断、代代传承。在教育过程中,切实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最美丽”“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在平凡中造就不平凡最美丽”,正是有效抵御错误观念侵蚀、纠正学生偏差言行、激励学生担当奉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方式和有效手段。

一、大学生要明晰“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最美丽”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人民的、科学的、实践的、发展开放的劳动观,唯有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大学生才知道劳动为了谁、是什么和怎样实践。人民性应当是大学生劳动观的价值取向:以为人民服务、为集体奉献、为祖国贡献为荣,以在“大我”壮大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小我”的智慧力量,成就“小我”的价值梦想为追求。一些高学历高能力的大学生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事从功利、好处、实用出发,以个人利益为重,正是缺少“人民情怀”的表现。科学性应当是大学生劳动观的思维属性:以劳动为乐,在劳动中发展和改造自身,不断确证和强化人的本质力量;同时注重劳逸结合,利用好闲暇时间,在闲暇时间中自我占有、自我成就、自我实现;人类当下所有劳动的最终目的都是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异化的人向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飞跃。一些学生一提起“劳动”,就联想到“苦”“疲惫”“占用时间”,原因就是缺少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辩证思维。实践性应当是大学生劳动观的现实旨归: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树生于毫末,任何理想梦想、认识学识都要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在真实的奋斗、点滴的努力中接近、实现和强化、巩固。正是因为对实践性理解把握不足,所以一些大学生在劳动中知与行断裂、理想与现实割裂。发展开放性应当是大学生劳动观的时代品格:一方面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同等重要,“劳心者”与“劳力者”都是值得敬重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劳动的边界不断扩展、内容不断丰富,在每一个新领域、新职业的艰苦奋斗和辛勤劳动都应当被肯定和鼓励。

正因为从始至终的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所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最美丽”的劳动观,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当树立的劳动观。通过正确认识“小”与“大”,辩证看待“劳”与“逸”,有效衔接“知”与“行”,充分尊重“身”与“心”,大学生才能在认识上、行动上具备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基本素质,才能锻造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为共产主义不懈奋斗、在实践实干中锤炼成长、在时代发展中与时俱进的决心和能力。

二、大学生要崇尚“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大学生的主责主业是学习,从严格意义上讲,学习不是专业性、职业化的劳动。但任何一门课程、一个阶段的学习,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劳动精神的涵育与影响。“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工匠品质,“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劳模追求,尤其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传承弘扬的奋斗精神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大学生的劳动观教育不能把学习和劳动对立起来,而是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让奋斗精神贯穿课堂学习、课下生活和校内外勤工助学、实习实训、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全过程,使学生始终满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保持正能量的生命状态。立足于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期待,和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实际,大学生的“劳动精神”首先体现在学习上的奋发有为。通过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应试学习为自我提升发展学习、“异化”学习为“自由”学习,让自我管理、自我督促、自我提高成为学习常态,勤于思考、勤于钻研、勤于自省成为自发追求。其次体现在工作中的奋勇担当。大学生在学习之余有多种多样的实践锻炼方式,如协助教师开展工作,担任学生干部,组织文体活动,进行勤工助学、参与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不论是学生骨干还是团队一员、组织者还是参与者,大学生都应当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积极建言献策、切实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贡献力量、锤炼本领。同时还体现在生活中的奋斗不息。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感”,“少年初长成”的兴奋与“未完全独立”的掣肘,“改变世界”的雄心与“前途未卜”的恐惧,常常让大学生不敢迈出“舒适圈”,或在迈出后遭遇现实的“毒打”。但对于青春来说,迈出就是成长、经历就是财富、失败也是收获。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始终高扬理想之帆,在时代大潮中击水逐浪,才是年轻人该有的风范与姿态。

学习上的奋发有为、工作中的奋勇担当、生活中的奋斗不息,是青春最美丽的色彩,也是劳动精神在新时代大学生身上的生动展现。“书山有路勤为径”“一勤天下无难事”“天道酬勤有志人”,勤劳与奋斗永远是最可靠、最有效的博学之策、成事之法、圆梦之方。

三、大学生要坚信“在平凡中造就不平凡最美丽”

“劳动”可以是在风云际会时的登高一呼,扶大厦之将顷,也可以是在静好岁月中的爱岗敬业,尽心血与汗水;既体现在造福千秋万代的伟大工程,又表现为好学实干、爱国爱家的点滴努力。劳动没有高低贵贱、职业没有等级差别、劳动者也没有上下尊卑,这不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乌托邦”构想,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图景。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在新年贺词中点赞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始终强调要对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由衷感谢、充满敬意,并在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深刻地指出:“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这是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经典概括,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培育树立正确劳动观的理论指南和实践遵循。

为什么把平凡的事做好最美丽?因为做小事、做好小事、持之以恒地做好小事最能磨炼也最能展现一个人的恒心、耐心、忠心与诚心,恒于理想、耐于打磨、忠于职守、诚于事业毫无疑问是“最美”德行。为什么在平凡中造就不平凡最美丽?因为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激发智慧、潜力和创造性,不断突破“脑”“身”“心”的阈限,以有限的生命生发出无限的光热、创造出无限的价值,确证了“人”的巨大潜能、巨大力量和自为存在、自由存在,这正是人之为人的崇高性与壮美性,也即最高级的“美”。为什么从不平凡回归平凡最美丽?因为怀“功成不必在我”的无私心态做“功成必定有我”的积极贡献,或者说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我们才能在物质世界保持精神的纯净、在消费时代坚守生命的本真,最终艺术地生活、诗意地栖居,真正实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美丽人生的向往!

愿大学生朋友们都能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今天的勤学实干做起,从眼前的一点一滴做起,于平凡中书写不平凡,于不平凡后复归平凡,充分享受自己的青春逐梦之旅,最终收获自己的幸福人生!

(作者:刘国权,哈尔滨师范大学)